探寻非遗之美 传承木雕之魂

雅安日报 2019-11-24 08:31 大字

刘毅恒的茶马古道木雕群作品

刻刀在原木上翻飞,或粗犷有力,或精雕细刻,经过一番雕刻,一块名不见经传的原木,就完成了一次华丽的变身。无论是人物形象还是故事场景,无论是花卉树木还是虫鱼鸟兽,一块小小的木头上“装”的尽是花花世界,这是木雕带来的传统魅力。

近日,记者来到芦山县,走近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刘氏木雕,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探寻“芦山根雕技艺”在新时代的阳光雨露下如何继续盛放。

“传承样本”

弥合“衣钵之伤”

初冬,走进位于芦山县城樊敏路的“省级非遗刘氏木雕传习所”,空气中飘来一阵阵金丝楠木的香味,木雕学员们正专心雕刻。

刘氏木雕第四代传承人刘毅恒不时走到学员面前认真指导,“刀一定要直,手握刀的时候一定要紧,然后从这边进去,一刀、两刀、三刀,刀抬起来以后,刀尖必须放在这个地方,一刀、两刀、三刀……”一块块木头经过木雕学员的巧手雕刻,祥云、荷叶等图案逐渐显露出来,令人惊叹。

“我们谈传承和发展刘氏木雕,关键还在于人才的培养。”刘毅恒告诉记者,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一个人玩(木雕),技艺再高也传承不了多远,所以他希望大家都积极参与,才能够不断地创新与传承,才能更好地把非遗木雕发扬光大。

今年43岁的刘毅恒是四川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常务理事,省根石协会常务理事。多年来,他用独特的根雕风格诠释和延续着芦山的木雕文化。

谈到自己与木雕技艺的结缘,刘毅恒说,主要是受父亲影响。刘毅恒的父亲是一名教师,非常喜爱根雕艺术,常到山间挖一些树根回家琢磨、雕刻。耳濡目染之下,刘毅恒对木雕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98年,刘毅恒正式进入木雕艺术行业,在一位美术老师的指导下,刘毅恒请了几名工人,租了一间门面,干起了木雕事业。

第一年,由于没有经验,刘毅恒走了不少的弯路。

第二年,刘毅恒开始总结经验,并不断向老前辈讨教学习。慢慢地,他对选料有了认识,开始购买一些比较珍贵的木头,进行打磨、雕刻。

“我第一件卖出去的作品是一只柏木雕成的鹰,卖了100元。”当时的兴奋劲,刘毅恒至今记忆犹新。虽然钱不多,却让他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1999年,为了让自己的木雕作品能够得到市场的认可,刘毅恒带着10多件作品来到雅安,参加坝坝会。“当时,一位来自天全的民间木雕艺人带来的一件木雕作品卖出了2.3万元的高价。”

此事对刘毅恒的触动相当大。回到芦山后,刘毅恒把多年积攒的10多万元一次性投到了厂里,选购了一批价值较高的乌木。但是,刘毅恒没有急着创作,他选择外出学习,先后到福建、浙江等地拜寻木雕艺术大师,并将他们请到芦山来,向他们讨教学习。

刘毅恒的雕刻技艺也在日积月累中飞速成长。2005年,他获得了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他的木雕事业越做越大,木雕技艺也愈发炉火纯青。

“要保持艺术常青,必须保证木雕的薪火相传。”刘毅恒感慨,由于木雕行业的特性,学习苦、周期长、工作累、收入少等原因,让木雕行业出现传承之难。

好在,芦山县出台了各种鼓励政策,行业内自身的需求,经过政府层面的引导和催化,刘氏木雕的传承接力出现了可喜局面。

刘氏木雕无疑是芦山木雕家族传承的“典型样本”。其一直延续传统的“师带徒”方式,让更多人看到了刘氏木雕行业传承覆盖面的拓展。

“传统的师徒关系,比现在的教学模式,好处在于:首先,学生实际上已经成为学徒,靠近一线,拒绝纸上谈兵,闭门造车;其次,在相处中,师父更容易了解学生,以便更方便因材施教。”刘毅恒表示,目前这些徒弟中,已经冒出了不少好苗子。

“创新样本”

踏出“提升路径”

传承问题影响的是刘氏木雕的根系,而刘氏木雕能否重现历史上的辉煌,枝繁叶茂生长,必须依靠创新,“没有创新,芦山根雕这朵千年之花将枯萎残败。”

这是刘毅恒的观点。他认为,艺术上的创新,绝非是题材上的形式变化和革新,那只是“出标不出本”,创新更应是知识上和思想上的变革。

刘毅恒创作的“茶马古道”木雕群便是其中的“创新样本”。

在他的工作室,记者看到了这件气势恢宏的群雕作品,此作品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形象生动地述说着背夫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茶马古道上步履蹒跚的状态。

此作从构思到定稿,全部由刘毅恒完成。

刘毅恒介绍,这件作品使用了“斧头功”,以大、中斧劈粗坯,主要是界定形体之间基本的比例关系、空间深度与大面积的块面切除;在局部修坯阶段,用小斧头及平刀、圆刀、斜刀等工具在原有的基础上,对人物五官、衣纹和纹饰再深入加工,并对细节进行修光。通过这些刀法细致入微地营造了背夫的傲骨雄风,颇具韵味。

在传承的基础上,这件木雕在工艺技法还进行了创新。将“精微”与“透雕”发挥得淋漓尽致:手雕、机雕并用,塑造出的人物相似又形态各异;多层次的镂空通雕,刻画出背夫们步履维艰的意境。尤其是背夫们下穿一条长裤,裤管已经卷到膝盖,小腿肚子上的肌块并不大,但肌线特别清晰,皮肤下面的静脉明显鼓起。正是这番细致雕刻创造了一个层次丰富、景深高远的微观世界。细细观赏,局部塑造精巧细腻,形象生动活泛,刀法利落,体现出以小见大的美学观,是近年来刘氏木雕创新发展的代表性作品之一。

在年轻一辈中,广受推崇的刘氏木雕成了艺术创新中不可小觑的案例。

“我一直主张,要将‘刘氏木雕’这个地域性大品牌先推广出去,才能更好地带动子品牌的发展。”刘毅恒说,刘氏木雕是一张很好的名片,如果行业内能够形成组团、互助、共荣的默契,利用展会、互联网等方式,将更好地推动“刘氏木雕”这个地域性大品牌走得更远、更好。

积极利用政府构建的平台,自觉扎根传统、立足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充分深挖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文化符号及民间技艺,以讲好故事为思想导向,以工艺传承与创新为物质支撑,以打造产业品牌为引领标杆,向外界展示雅安工艺大师的风范——刘氏木雕走出了一条符合时代特色的发展之路。

雅安日报记者石雨川

新闻推荐

内陆“飞来”无水港 助力川西物流中心建设

11月22日,由市人民政府和宜宾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宜宾港·雅安无水港授牌仪式”在位于雨城区的宜宾港·雅安无水港...

芦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芦山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