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

雅安日报 2019-11-05 08:52 大字

人物档案

贾勋超,1972年出生,副主任医师,雅安市人民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雅安医院)(以下简称:市医院)肿瘤科副主任,四川省医学会肿瘤学分会委员,四川省抗癌协会肿瘤疼痛学分会常务委员,雅安市医学会肿瘤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1997年贾勋超从西南医科大学(原泸州医学院)临床医学毕业后分配到市医院内科工作。多次到急诊科、ICU轮转,参与急危重症病人救治,打下了坚实的内科基础。2004年晋升内科主治医师后被医院选派到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进修学习,师从省内著名的肿瘤专家侯梅教授、邱萌教授。进修返院即参与到了医院肿瘤科的临床工作。

他常常以特鲁多名言告诫自己“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他曾两次获得市医院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回想了自己的从医路,感觉身边的同事都是把精力用在追求精湛的技术水平上,试图做一个真正能‘治愈’的人。”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何谓医者?何谓仁心?市医院肿瘤科副主任贾勋超用22年的从医岁月进行回答——

22年,10多次轮流转科,他都是兢兢业业、无怨无悔;

22年,在医学求索路上,他总是孜孜不倦、如饥似渴;

22年,他不断在临床实践中提升自己,升华对“大医精诚、医者仁心”的理解。

“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美国医生特鲁多的墓志铭是贾勋超从医的姿态,做一个内心干净的医生是他毕生的事业。

贾勋超正在给患者检查

高中毕业报考医科大学学医

1992年,高中毕业的贾勋超对未来充满了迷茫。

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的他,觉得自己考上好大学一点不是问题。但是性格内向,不善言谈,他不知道自己到底应该报一所什么样的学校。

“当飞行员、当科学家、当运动员……许多同学都有自己的理想,我没有。”贾勋超说。

高考前夕,贾勋超在填报志愿时犹豫不决,所有同学都填报了志愿,而他却迟迟没有下笔。于是,他找到班主任徐永杰,想听听徐老师的意见。徐永杰认为他从医比较好。

徐永杰不仅给贾勋超提了合理的建议,并且帮他填报了省内知名医学院——西南医科大学(原泸州医学院)。

希波克拉底、弗洛伦斯·南丁格尔、特鲁多……在西南医科大学,贾勋超深入了解了医学前辈们对“医”的态度,坚定了他从医的信心和决心。

1837年,患了结核病的特鲁多医生来到人烟稀少的撒拉纳克湖畔准备等死亡。“在那个年代,结核病就是一种不治之症,一旦罹患,只有死路一条。”在远离城市喧嚣的乡村,特鲁多过着悠闲的日子,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他发现自己的体力在恢复,不久居然能完成学业并获得博士学位。

后来,特鲁多在撒拉纳克湖畔创建了第一家专门的结核病疗养院——“村舍疗养院”。特鲁多成了美国首位分离结核杆菌的人,并创办了一所“结核病大学”。

“‘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这句话就刻在特鲁多的墓碑上,让我对医学有了一个肤浅的理解。”疾病的病因、诊断、治疗等,贾勋超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每一个疑问都要弄清之后才肯放手。“临床医学,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从整体出发结合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和病理过程,进而确定诊断,通过预防和治疗以最大程度上减弱疾病、减轻病人痛苦、恢复病人健康、保护劳动力。临床医学是直接面对疾病、病人,对病人直接实施治疗。”贾勋超说,每一个细节都会为做出正确的诊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贾勋超对细节很看重,他希望通过不同的细节分析,日积月累便可以很快判断出患者病因。

在西南医科大学学习的几年,贾勋超不仅对医生这个职业有了一个全面了解,对于临床医学也有了一个全面认识。在专家、教授的指导下,通过反复临床模拟,让他很想在现实中“显露身手”。“虽然没有真正的临床经验,但我对自己还是很有信心。”

1997年,他开始了迈向临床实践的第一步——市医院内科医生。

轮流转科诊疗水平大幅度提升

在贾勋超到市医院工作的前几年,市医院在提升新进医生诊疗水平上诞生了一个新词——“轮转”。那些年,贾勋超等一批不到30岁的年轻医生,开始在急诊科、ICU轮转,参与急危重症病人的救治。

“在急诊科,最多的一天晚上出诊8次,每次刚躺下又接到出诊命令。”偶尔低头一小撮头发便落在额头上,露出了头发稀疏的头顶,脸上时常挂着憨厚的笑容,却无法掩饰长期熬夜留下的痕迹。“前几年头发就开始掉,现在掉了很多。”用手理了一下头发,贾勋超又继续忙起手中的活儿。

对于贾勋超来说,在急诊科和ICU轮转,他总是感到幸福和充实。

“每次出诊,把患者平安送达医院,为患者赢得抢救的时间。”每次看到这样的场景,贾勋超就会感到满足。在ICU轮转,每当一位重症患者经过救治之后,转出ICU病房,贾勋超和同事都会欢送。“每当看到病人治愈出院,我就有一种成就感和获得感。”

成为一个肿瘤医生,贾勋超自己也没有想过。

经过10多次轮流转科,多次参与急危重症病人的救治,为他打下了坚实的内科基础。贾勋超晋升内科主治医师后,便被医院选派到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进修学习。

“市医院肿瘤科成立较早,但发展一直滞后,大家一直认为癌症是一个不治之症。”当时,一旦病人被确诊为癌症,几乎都是放弃治疗。“癌症基数大,发病率高,已经成为人类的第一大杀手。”

2004年,贾勋超开始了从医以来最大的一次“轮转”——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进修。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贾勋超师从省内著名的肿瘤专家侯梅教授、邱萌教授。

侯梅擅长肿瘤化疗、生物治疗、内分泌治疗,擅长肺癌、乳腺癌、淋巴瘤、胃癌、大肠癌等治疗;邱萌擅长消化道肿瘤、妇科肿瘤、肺癌、乳腺癌等恶性肿瘤的诊断和综合治疗,一直致力于肿瘤化疗、分子靶向治疗、多药耐药、肿瘤化疗药物遗传学(个体化治疗)及热化疗等研究。

“打开了眼界,第一次感受到癌症可治。”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侯梅、邱萌两位老师收治了一位肺癌病人,经过两位教授医治,病人已经高质量地生活了3年。“一般情况下,这样的病人存活期3至5个月,但这位病人已经活了3年,并且状态非常好。”

看到这位脑转移的肺癌患者的生活状态,贾勋超感到“很神奇”。在活生生的案例面前,贾勋超对“癌症”有了新的认识。

在侯梅、邱萌两位老师的精心培养下,贾勋超肿瘤疾病的诊疗水平有了大幅度提升,通过真实的案例学习,他对特鲁多的墓志铭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从医路上不断学习和提高

选择医生这个职业很容易,但真正要成为一个良医却很难。

经过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进修,贾勋超对肿瘤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回到市医院,贾勋超开始思考如何做一个好的肿瘤医生,真正改变同事、患者、家属对肿瘤的看法。

2013年4月20日,“4·20”芦山强烈地震发生时,贾勋超正在医治一位80多岁的结肠癌患者。“胰腺和脾脏都受到了损害,术后腹腔内还有一个小结。”在临时搭建的帐篷病房里,患者全身插满了管子,情况不容乐观。

近年来,市医院化疗、姑息治疗逐步发展到精准放疗、分子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姑息治疗、介入治疗、肿瘤基因检测、个体化治疗、肿瘤的综合治疗、多学科(MDT)肿瘤诊治。

“力争使肿瘤患者诊断、治疗、康复得到最好、最规范、副作用最小、疗效最好的诊治。”在贾勋超看来,就是要给患者最好的治疗效果,最小的医药花费,最小的损伤。

通过精准放疗,患者腹腔内的小结逐渐缩小,最后彻底消失。“患者已经生活了6年,身体内已经检测不到癌细胞,可以说这个病例医治是非常成功。”这一个病例的成功医治,使贾勋超对肿瘤的诊疗更加有信心。

2015年6月,40岁的罗华强(化名)被确诊罹患鼻癌,得知这一消息后,罗华强一度想放弃治疗。“很年轻,放弃了很可惜,我们就拿身边成功治愈的案例给他看,鼓励他树立与病魔斗争的信心。”

罗华强忧虑了一周之后,勉强回到医院接受治疗。“患者一旦被确诊,第一反应是不相信,在接受现实后又悲观失望,给予他们安慰非常重要。”从心理上给予罗华强疏导。

治疗一个周期后,罗华强颈部包块明显缩小,鼻阻明显减轻。在贾勋超的鼓励下,罗华强坚持做完了7周的治疗。一个月后,罗华强复查颈部肿块全部消失。

“罗华强已经成功回归了社会,并且还找了一份工作。”贾勋超说。

所谓良医,不仅可以治愈患者,更为可贵的是能够把患者介绍给他人。

2017年4月,来自天全肺癌患者高永(化名),检查发现肺上多发病灶,手术切除后贾勋超等人却遇到了难题。“对于这样的病例,到底怎么定性,后续需不需要继续治疗,大家拿不准。”

贾勋超将患者的病例进行详细整理,然后请广州肿瘤研究所李清教授进行网上会诊。

“多元发早期肺癌,不需要进行化疗。”

李清教授的诊断,给贾勋超吃下了定心丸。“如果我们妄下结论,就可以给患者身体造成不可逆转的损伤。”2年多过去了,实践证明贾勋超当初的诊断是正确的。

医学发展日新月异。

在贾勋超的手机上,有5个肿瘤学习公众号和3个肿瘤学习平台,“互联网+”给他探索医学提供了方便。坐在市医院大兴院区办公室,贾勋超便可远程看到城后路院区患者治疗情况,“互联网+”彻底改变了他的学习和工作。

“通过APP,可以看到最新的专业知识,尖端的治疗技术、治疗手段。”贾勋超说。

22年来,贾勋超对病人的陪伴远远超过了对父母、妻子、女儿的陪伴,他内心对亲人充满了愧疚。

女儿即将高考。“女儿想成为一名医生,但我告诉她要成为一名医生,必须做好心理准备。”贾勋超说。

从医的路上,贾勋超不断学习和提高——

“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

雅安日报记者 周代庆

新闻推荐

龙头企业和园区管理人员热议《意见》

四川尔润玄武岩纤维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吴旭东:雅安将是企业发展沃土22日下午,天全经济开发区内,四川尔润玄武岩...

芦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芦山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