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然千载诗书城 孕奇蓄秀当此地
远景楼。 本报记者 姚永亮 摄
◆雷同 ◆本报记者 刘娟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独特印记,更是一座城市的根与魂。位于成都平原西南腹地的东坡区,建政始于南齐建武三年(公元496年),最初叫“齐通左郡”。这里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进士之乡”,更因是东坡故里而举世闻名。在唐宋八大家中,眉州三苏占三席,堪称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大奇景。南宋大诗人陆游云游至此,盛赞道:“孕奇蓄秀当此地,郁然千载诗书城。”
诗书城自有诗书味。这里,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苏祠、有留住乡愁和记忆的纱縠行、有屹立在东坡湖畔的远景楼、有以“三苏父子”名字命名的主题公园,有道教圣地蟆颐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报恩寺……这里,文脉相传,文风鼎盛,传承千年的三苏文化,生生不息,润泽着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人。
【三苏文化的神与形】
陈寅恪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在北宋群星璀璨的文人群体中,苏东坡无疑是最耀眼的那一个。他杰出的艺术与光辉的事迹被世人传诵至今,他永远乐观的精神激励着全世界的东坡文化爱好者,被评为“千年英雄”。而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共同形成的三苏文化,时至今日,已全面融入了东坡区这座城市之中。
作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三苏祠是东坡区的文化地标,也是三苏文化的发源地。忆老家,东坡先生是这样说的:“家有五亩园,幺凤集桐花。”而今日三苏祠,占地104亩,红墙环抱,绿水萦绕;楼台亭榭,古朴典雅,乃川西园林之典范。这是代代眉山人接力传承结下的硕果。
历史上的三苏祠,历经天灾人祸,明末曾毁于战火,2013年遭遇芦山地震重创。但每一次创伤,都会迎来一次涅槃。因为这里是东坡先生的家,代代眉山人手手相携,结成了三苏祠永远的脊梁!
出三苏祠大门,即是苏东坡亲笔题名的“纱縠行”。
《周礼》言:“轻者为纱,绉者为縠。”所谓纱縠行,便是经营各类纱布的地方。历史上的眉山桑蚕业尤为发达,而苏轼的母亲程夫人便在纱縠行开了间布匹铺子,维系着苏家的生活。程夫人一手教育孩子,一手维持家计,日夜穿行于纱縠行,操劳不已。她燃尽自身,照亮三苏父子,年仅47岁即病逝于眉州。她是古代慈母的典范,她的双手托起了眉州苏家的辉煌。
位于东坡湖畔的远景楼,虽为后世重建,仍可视为眉山人的精神代表。东坡先生在著名的《眉州远景楼记》中盛赞老家:“吾州之俗……盖有三代、汉、唐之遗风,而他郡之所莫及也……”且看北宋眉州人,聪明,也好学;重视传承,也享受当下;有独立精神,也能团结协作。
正是这样的精神,传承至今,带给了眉山无限的活力。
东坡区土地乡的苏坟山,因苏洵家族墓地而闻名。这里是全世界苏氏后裔及东坡粉丝们的寻根之地。这里安葬着苏洵、程夫人,还有苏轼的妻子王弗。“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这首《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苏轼在王弗去世10周年时所作,被誉为千古悼亡词之首。九百多年前,苏轼在此手植青松三万棵。今时今日,聆听苏坟山上的阵阵松涛,您仍可感受到一代伟人那彻骨剜心之痛。
三苏祠、纱縠行、苏坟山,还有新近建设的远景楼、东坡湖、东坡岛、四苏公园……在东坡区,历史的厚重无处不在,文化的传承处处彰显。三苏文化的神与形,便在这座城市的一楼一宇,一花一木之间。
【诗书古城的文与人】
三苏父子是东坡区的骄傲,同样的,正是这样一片土地方能孕育如此英才。
东坡区浓郁的学风,厚重的人文气息,并不自三苏始,而是绵延了数百年的传承,其标志便是最负盛名的孙氏书楼。
新闻推荐
史诺一个个考古新发现,能为国家和民族历史提供例证,成为爱国主义教育载体,不断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曾经,考古似乎和现代社会...
芦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芦山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