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烧陶器 火中取“宝”
芦山县有一个青年,他手工制作陶器,用最传统的柴窑烧制。
窑温达到1000℃以上,被烤得汗水直冒、皮肤疼痛,22岁创业青年陈利魏依然贴近窑口,连续不断投柴,确保窑温只升不降……
“投柴既是苦差事,也是技术活。柴投得好不好,将直接影响陶器的品质。”5月1日,陈利魏接受采访时说,柴窑是中国传统烧制陶器的方式,曾被认为费时、费力、落伍而几乎被淘汰。近年来,随着人们审美观念回归自然,柴窑烧出的陶器,古拙质朴、浑然天成,逐步成为陶器界的新宠。
陈利魏正是看准这一趋势,走上这一传统制陶、烧陶之路的。用他的话说:只因热爱,再苦也不怕。
钟情柴烧陶器
“我一把茶壶卖2000多元,如果你们要得多,价格可优惠。”采访陈利魏时,他忙着接电话。打电话的,都是了解、询问柴烧陶器价格和货源情况的客户。
陈利魏说,他建窑一年左右,目前每月有2万多元固定订单,作品以茶具、雕塑艺术品为主,客户来自广西、山东等地,此外,还在电商平台上卖出过几千元,销售渠道正在打开。
“我一直看好这个项目。”陈利魏说,18岁那年,他高中毕业就跟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唐国富学习根艺和泥塑。后来,他又到荥经、广东佛山、浙江龙泉等地学习传统陶器制作和柴窑烧陶技术,为以后创业积累经验。
在东奔西跑学艺期间,陈利魏了解到,柴窑历史悠久,随着现代工业发展,柴窑逐渐被成品率更高的气窑、电窑取代。近年来,柴烧陶器开始在国外流行,柴烧陶器那润而不亮、复古而不张扬的沉稳古拙,越来越受人青睐。
陈利魏认为,在人们追求个性和回归自然的今天,柴烧陶器发展空间大。
去年初,陈利魏学成返乡,决定从事传统制陶烧陶。随后,他设计、建起无烟柴窑,即以柴为燃料烧制陶器的窑炉,踏上柴烧陶器之路。
然而,用柴烧出精致陶器,并非易事。柴烧作品是泥与火碰撞的结果,对窑内温度、烧窑时间长短以及后期窑内气温的处理等,每个环节都会影响柴烧陶器的品质。尤其是窑内温度很难把控,在他看来,因为难,做的人才少,而物以稀为贵。
他烧制的前三窑,几乎是失败的,成功率不过10%,但他没打退堂鼓。通过摸索,陈利魏渐渐发现,不同的陶泥、不同的温度、不同的木材,所烧制的作品也不同。窑内温度只能升,不可降,一旦降温,窑内陶件就会开裂变形……在失败中总结,在总结中寻找破解之法。
通过对柴窑改进和对火温把控,陈利魏摸索出柴烧陶器的技术和窍门,陶件成功率不断提高,从最初10%提升到现在70%,烧制出不少精品。
火中取“宝”
从揉泥到拉坯,再到器物造型,每道工序,陈利魏随心所欲。但陶坯进窑到投柴烧制,就不容易了,他必须承受一般人难耐的高温“烤炼”。
“装窑也有讲究。”陈利魏说,将拉坯装窑时,要根据火的走势、窑内温度的不同来摆放,否则会影响烧制效果。如果把茶壶把与茶壶嘴都放在迎火面,则容易变形。
装窑结束后,封闭窑门,点火温窑,在窑温达到100℃左右时,窑内陶坯便完全烘干。此后,就需要不眠不休地投柴升温。在柴窑烧陶过程中,投柴非常关键,投柴过多,木柴不充分燃烧,窑内缺氧,温度会下降,还会有烟;投柴太少,火力不够,温度难以上升……柴烧陶,无需添加原料,用纯天然泥土,温度达1250℃后,就会形成自然落灰釉。
“芦山文化底蕴深厚。我要把汉代元素融入到陶器中,创作更多汉代风格的陶具。”提起未来发展,陈利魏直言,他要将传统工艺制作的精美陶器呈现出来。
与此同时,他还准备为产品注册商标,通过电商平台销售,力争拓宽销售渠道,让更多人分享传统陶器的精彩魅力。
雅安日报记者彭加权
新闻推荐
4月21日,雅安市区桃花岛公园内,洁白的鹭鸟展翅飞翔,在青衣江的映衬下,一幅秀美的生态画卷跃然眼前。雅安植被覆盖率...
芦山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芦山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