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天渐寒 扶贫情谊暖

雅安日报 2018-11-18 01:02 大字

初冬时节的雅安大地,已然寒意浓浓,但脱贫村落处处展现的是一幅广大干部群众强势推进脱贫攻坚,百舸争流齐奋楫,凝心聚力奔小康的宏伟画卷。

芦山县双石镇石凤村:

脱贫致富“三级跳”

双石镇石凤村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林木资源丰富,但由于地理位置偏远,2014年戴上了贫困村的“帽子”。三年来,这个村不仅实现了整村脱贫,还有了产业支撑。昔日的穷乡僻壤经历了喜人的“三级跳”,成为远近闻名的脱贫样板村。

14日,记者进村入户探寻究竟。石凤村党支部书记刘泽文说:“我们想了很多办法,去年顺利脱贫。”

正在竹编的申秀红

林区道路

打通运输“瓶颈”

“咔嚓咔嚓……”连日来,石凤村龙打沟周围山林中,一台台挖掘机不停地挥动着长臂开挖巨石,村民们忙着平路基、砌堡坎,一条毛坯路在密林中延展开来。

村民袁永其正拿着锄头,在还未浇筑混凝土的路上平整路面。自该路段开始施工以来,袁永其便义务投工投劳参与林区道路建设。他说:“大家一起帮忙,让路能早一些修好。以前我们背木头要几个小时才背到山下去卖,以后路修好了,半个小时就可以来回,省事多了。”

自从实施退耕还林政策之后,海拔1000多米的石凤村,人工林面积已经达到2万多亩。后来,经过林业部门批准,村民可以在自家林地有序有计划地伐木。

由于林地分布广泛,道路无法覆盖到每个角落,运输之路也变得坎坷。不少村民穿行山间,用自己的肩膀将木料背出大山,大大增加了人工成本。

“没有路,木材不好卖”成了困扰全村老百姓的一个难题。望着漫山遍野的杉木林,石凤村民虽看到了“钱景”,但却因为交通问题,只能守着“金山”过穷日子。

脱贫攻坚开展以后,该村交通项目——11条林区公路的修建和延伸工作也同步启动,石凤村的林区公路修建,在村民的积极配合中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

刘泽文说,对于石凤村村民来说,林区公路就是致富的希望,大家修路热情高涨,不仅投工投劳,而且在修路中,按照“土地自调、树木自理、矛盾自消”的原则,大家都对修建林区公路给予支持。

产业脱贫

贫困户在村里务工

“我是木板加工工人,如今在村头的扶贫车间上班,每月工资收入1200元。”14日,贫困户杨绍全一边操作机械,一边说。走进当地两岔溪木材加工厂,工人们正忙着为木板贴面、锯边……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

像杨绍全一样,不少建档立卡贫困户到加工厂上班,不仅有稳定的收入,还可以照顾家人,实现了居住农村、村头就业。

说起这个“脱贫”加工厂,刘泽文一脸的欣喜。

对于全村林木资源丰富,但农户销售难、收入少以及村集体经济薄弱的实际,一直以来,刘泽文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如果能建一个木材加工的集体经济企业,既让老百姓将自家的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增收致富,又让村里有经济收入!”刘泽文将这一想法向双石镇党委、政府报告后,得到了认可,并要求加快实施。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联系石凤村的县级领导、帮扶部门及镇、村、组的共同努力下,芦山县两岔溪木材加工厂的生产许可证、营业执照顺利办下来了,并且通过招商实行了承包经营。

2017年5月,木材加工厂正式投产运营。石凤村的集体经济每年将按木材加工厂20%利润实现分红,且不低于3万元/年。

就在记者在加工厂结束采访时,有一个客户致电订购加工好的木材。来自成都某木业工厂的王经理告诉记者,“每个月来这边收一次木材,和村里的加工厂已经成了固定合作伙伴”。

全村脱贫

妇女老人不能少

石凤村第一书记王雄介绍,石凤村四面环山,竹子顺山连绵,但过去满山的林竹资源无法转变成经济优势,大片好林,硬没产出大坨“金子”。

如何让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利用竹产业,让留守在家的妇女、老人挣到更多钱?

王雄说,今年年初,当得知县妇联要选一个村举办竹编培训班时,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就积极对接,努力争取,最终培训班落地石凤村。

今夏,通过为期15天的石凤村“农民夜校”竹编培训,村民申秀红脱颖而出,而今“身怀绝技”的申秀红成了农民夜校竹编课的老师。

前不久,石凤村农民夜校院坝课堂又开课了!这一次,申秀红为当地留守妇女现场讲授了一堂丰富而生动的技术课。

从劈篾条开始到藏茶包编织完成,申秀红把每一道工序都认真教给大家,妇女们则跟随她用剪刀、钳子、细铁丝等工具,将竹条编绕成不一样的纹路,一个个竹编藏茶包的雏形已具。

“你教大家技术,有没有报酬?”“没有‘工资’,无偿教大家……”申秀红笑笑,她教大家竹编技术就是为了让村民在家就能够挣到钱。

“而今,村上已经与市内一家藏茶厂签订了8000个藏茶包的订单,现在正在加紧编织。”申秀红说,一个小藏茶包5.5元,大藏茶包7元,总订单金额5万多元。

正是通过一系列措施,村上留守妇女和老人们的观念发生很大转变,学习知识、掌握技术、勤劳致富成了他们挂在嘴边的热门话题,村民由“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转变。

群山深处,鸡鸣喈喈,美酒飘香,农民快乐劳作……石凤村正徐徐展开一幅田园生活的美好画卷。

茶香弥漫脱贫路

荥经县民建彝族乡金鱼村:

山高路远,村里曾经几乎见不到楼房,甚至还有群众以篱笆房为居所。人们虽靠辛勤耕耘解决了温饱,但地里庄稼实在难以支撑大家过上好日子。这是荥经县民建彝族乡金鱼村昔日的状态,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下,金鱼村仅用了两年时间,就摘掉“贫帽子”。

“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夯实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改善群众所期盼的民生问题,着力帮助贫困群众解决产业发展,贫困村有了集体经济,村民也有了生态富民产业,脱贫成了自然而然的事。”金鱼村第一书记卢川笑着说道。

W020181118009055892978.jpg

金鱼村村民正在管护茶园

炒茶

炒出“幸福味”

“2013年,因父亲身患尿毒症,在外务工的我选择回到家乡金鱼村。”

12日下午,在金鱼村的一个茶叶加工厂,21岁的炒茶师傅秦姚洲一边忙着筛茶,一边向记者讲述他的励志脱贫故事。

早在建厂之前,金鱼村就动员秦姚洲到名山学习制茶技艺。秦姚洲告诉记者,在名山学习的时间里,他一边钻研理论一边实践,还时常同专业人士一起论茶道。

“茶叶很娇贵,炒制的时候手上动作要细致,温度要稳定,啥时候加温、降温,啥时候手要轻或重,全凭眼观、手感。”秦姚洲向记者道出他的炒茶秘诀。

有能力、有技术,一时间,秦姚洲成了当地年轻的炒茶师傅。

如今的秦姚洲已经是加工厂的技术骨干,每当有一些炒茶师慕名前来求教,他都倾囊相授。

不甘平凡,半路“出家”的秦姚洲,硬是凭着天赋和技术脱了贫,2017年秦全家年收入达到2.1万左右,人均收入约4900余元。

而今,秦姚洲致富的干劲更足了。

产业支撑

增收有盼头

回忆起前几年金鱼村的情形,群众的贫穷面貌和穷根思想让村党支部书记廖兴明记忆犹新——

那个时候,茶园还没有大面积开采,大多未见效,全村没有任何的经济产业。年轻劳动力靠外出务工赚钱,留守问题尤为严重,部分群众长期依靠低保金过活,生活十分拮据。

金鱼村属少数民族聚居村落,少数民族占10%,群众的文化素质不高,思想观念落后,信息闭塞。后来,在村干部的大力宣传及引导下,少数民族群众观念得到了较大转变和提升。

廖兴明说,困难群众有了产业就有了希望,外出务工人员也大多返乡发展产业,留守人口也找到了工作。

村民邓文梅就是其中之一。

在金鱼村一个小山坡顶上的厂房里,32岁的邓文梅正在做着茶叶包装的工作。

邓文梅告诉记者,曾经是贫困户的她因为要照顾一家老小,当村里青壮年都外出打工时,她选择了留在家里。由于缺乏资金、技术、门路,除了务农,没有其他任何收入来源,日子过得非常拮据。驻村干部到她家摸底调查后,特意将她介绍到茶厂务工。

“去年,我家3亩茶叶卖了10000多元,在茶厂打工也能挣一点。”邓文梅算完账说。

“加工厂”

开启脱贫新模式

立足高山彝区生态气候优势,近年来,金鱼村已经实现茶产业种满种尽。但在以往,由于疏于管理、技术落后、茶树老化,产值上不去,村民们不得已外出务工,茶园抛荒。

一番调查研究,金鱼村确立了工作思路,齐心协力念好“山字经”,“荒山变金山,绿叶变金芽”,以山为“媒”,以茶为“介”。2016年8月,在市、县联系帮扶部门的支持下,金鱼村筹资50多万元,仅用一个多月就率先建起了第一个茶叶加工厂,辐射金鱼村、大坪村近4000亩茶园。

茶厂建起来,当地群众自然高兴,大家都说:“卖茶有路子,价格有保障;茶厂还和村里贫困户签订结对帮扶协议,提供适合的务工机会,以及随采随收购的上门服务……”

同一年,金鱼村也有了茶业合作社,于是,村党支部探索创新制定出“党支部+茶厂+合作社+贫困户”脱贫模式,以租赁形式将茶厂承租给合作社经营,每年3万元租金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

“因地制宜谋发展,长远产业促增收,这是金鱼村脱贫攻坚产业布局的主要立脚点。”卢川说,金鱼村内的2000亩茶园,是贫困群众脱贫的希望,只有把茶产业做大做强,才能有效带领全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

如今,金鱼村人均4亩茶,成为民建彝族乡种植面积较大、最具发展潜力的茶叶脱贫村。金鱼扶贫看茶业,茶业扶贫看金鱼,这里已然成为茶产业助推脱贫攻坚“新地标”。

谈及村里的变化,卢川说:“从前,村子里的劳动力几乎都外出打工求生计。自从村里发展茶叶产业后,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种茶。如今,村里的路变好了,村寨变整洁了,房屋变漂亮了,村民日子越过越好了。”

从贫困到摘帽的“裂变”,炼就了茶业脱贫的金鱼村之路,成为困难群众决战贫困的强力“引擎”。

在金鱼村,村民们因茶脱贫、种茶致富,改变的不仅仅是贫困群众的日常生活,更是整个民建彝族乡“后发赶超”的决心。

由此,金鱼村开始向小康之路大步迈进。

雅安日报记者石雨川

新闻推荐

同场比拼 “羽”你同行

前三名获奖队员及颁奖嘉宾合影留念比赛场上精彩瞬间比赛场上精彩瞬间雅安日报讯10月26至28日,雅安市各县区羽毛球爱好...

芦山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芦山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