轰动成都的第一堂解剖课
莫尔思。
第一堂公开解剖课后,达官贵人和社会名流合影。
莫尔思带领学生上解剖课。
莫尔思夫人画作《成都望雪山》。
谭楷/文
大红大紫的三角梅开得正盛之时,我敲响了金开泰老师的家门。
他来自三角梅开得无比绚丽的西昌,毕业于西南师大历史系,在华西坝工作和生活了大半个世纪,长期在原四川医学院做人事工作,华西的百年校史已烂熟于心。我们谈到莫尔思时,不约而同感觉到,莫尔思不仅是优秀的外科医生,也是具有诗人气质的思想家。
回顾校史,毕启校长对学生运动的让步,甚至认错,审时度势地让学校走向“本土化”即“中国化”的道路。显而易见地看到莫尔思的影响。
1928年,两度出任华西医学院院长的莫尔思出版了《紫色云雾中的三个十字架》一书,对建校18年的工作作了总结与反思。
60多年后,华西医院著名教授邓显昭读到这本书,翻译了主要章节。其子“邓四哥”赠我一本邓显昭教授译的《紫色云雾中的三个十字架》。邓四哥说,父亲读到这本书时很激动,想不到建校之初遇到那么多坎坷,那么多危险。
于是,我走进了莫尔思的“紫色云雾”。
壹 三峡升起紫色云雾
莫尔思写书的灵感,来自长江三峡。那是1927年1月。
船过三峡,灿烂的阳光从谷底把大量水蒸气加温,不断升腾,变成了很美的紫色云雾。它让莫尔思想起南美洲安底斯山,号称世界顶峰的雾。
莫尔思夫人触景生情,在甲板上画了一幅水粉画:那一片从天穹撒下的阳光将高耸的峰峦戴上金冠,那阳光有大教堂的穹顶倾泻而下的感觉;三只风帆高悬的大船,气度不凡地款款而行——中国西部紧邻青藏高原,紫色的云雾模糊了天上人间的界限,一种神圣感油然而生。
莫尔思在想,18年前,冥冥之中上天让他进入四川,做什么?
夫人的笔蘸着霞光,抹着紫雾,完全是神来之笔,把眼前的美景浓缩在一块画板上。围观者一片叫好之声。此刻,莫尔思有了一种冲动,想写一本书。
回到客舱,面对滔滔江水,他迅即写下几行字:
建校17年了。
我们这所医学院的老师都是来自五个不同教会的志愿者,也来自至少五个不同的国家,工作中遇到各式各样不同的困难,但我们的目标和理想都是向前看的。
四川需要什么?华西需要什么?需要和平。
这是他的切身体会:这几十年来,中国一直没有和平环境。战争、瘟疫、疾病一直折磨着广大的民众。而战争是谁强加给中国的?船身在剧烈地摇晃。长江上,随时都可以看到西方的轮船,耀武扬威地疾驶,掀起一排排巨浪,让躲避不及的中国船只岌岌可危。
从北美来到中国,莫尔思看得太多太多:从修太平洋铁路的华工,到上海码头的苦力,从集巿上卖儿卖女的穷汉,到深宅大院中缠小脚的女人,以及那些终日劳碌却不得温饱的农民,绝大多的中国人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
贰 办学艰难的五年
1928年《紫色云雾中的三个十字架》在中国上海出版。
莫尔思在书中回顾:1910年,华西协合大学刚创办,就在辛亥革命的动荡中停课一年多,此后,志同道合的朋友们更加雄心勃勃,1914年居然创办了医学院。
1914年至1918年,恰在此时,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烽火燃遍欧洲,美国、加拿大的注意力全在欧洲。在中国西部创办大学的事,从做慈善事业的财团到教会本身,都不会怎么关注,更不可能有太多投入。所以,华西协合大学医学院的第一个五年,其窘态完全在情理之中。
莫尔思写道:
1914—1919年的华大医院史,是先天不足后天缺乏营养的五年。最初确实比较艰苦,在头四五年,我们的预算除每位教师一年200美元工资外,就无别的钱了。我们开始上生理课时,所有的条件就是一些试管、烧杯、瓶子、酒精灯和火柴。
为了参考书和图书馆,我们买到一本第一版的《格雷解剖学》。至于学生用的教科书,我们每年给出50美金去购买书装备图书馆,但全部书都在从上海到成都的途中被水湿,盗窃或丢失了。我们只有手写提纲并翻译过来,再请一位中文老师抄写好交给学生,甚至连使用的纸都没有,让老师去想办法解决。
因为我们穷,缺乏设备,教室不够,需要图书馆和期刊……我们所需的全部项目中,真正能够得到的是太少太少,而得不到的是太多太多。
1916年4月,我们决定停招新生,并不是因为什么罕见的事,而是医院在岗的教师只有三人。
1919年,启尔德回国休假,1920年,启尔德病逝。他的教学,深受中国学生喜爱,他们夫妻是医学院的台柱子。启尔德,作为创办医学院的先驱,他也许比任何其他人值得怀念。
1920年,多伦多大学医学博士、优秀的外科医生胡祖遗来了;1923年,一组人数最多,水平最高的教师来到了华西。他们是:杨济灵,又名杨春普,多伦多大学医学博士、内科主任,教授内科学、皮肤病学。夫人A.E.Best,很好的英语教师;启真道,启尔德的大儿子。多伦多大学医学博士,教医学和牙学两院的生理和生物化学。夫人启静卿,多伦多大学医学博士,教儿科学和精神病学;刘延龄,多伦多大学皇家牙医学院博士等。请注意,胡祖遗、杨济灵、启真道、刘延龄,全都是来自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医学院、牙学院,这些白求恩的校友们,无一不是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技术精湛的优秀医生。
叁 医学院诞生首位女博士
中国民谚说:“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作为医学院首任秘书,第二任院长,莫尔思在《紫色云雾中的三个十字架》一书中,有大量的,让他伤透脑筋的财务问题的描述:
1914—1916年,学校的财经情况是很困难的,所以医学院从未提出任何经费要求。头五年的预算总共为1126.69美元,平均每年为215.34美元。而1917年实际开支合计558.39美元,其明细如下:
1、助理人员工资 25.00美元
2、供学生使用的显微镜 350.00美元
3、印刷出版设备75.00美元
4、运输费用50.00美元
5、杂费 25.00美元
6、邮费5.00美元
7、看门人工资 20.00美元
8、保险费8.39美元
莫尔思院长,没有秘书,甚至没有一个属于他的打字员。惟有努力工作,努力,再努力。
1920年,是医学院历史中最重要又令人激动的一年。这一年6月,学习内科的4名学生刘月亭、胡承先、李义铭、颜相和毕业。令莫尔思感到“像妈妈生第一个孩子那样喜悦”。
1924年,开始招收第一批女生。来自芦山的乐以成走进了华西校门,1932年毕业,是华西医学院的第一位女博士。
1926年毕业的五名学生中,有后来成为“儿科泰斗”的杜顺德。
莫尔思认为,学校这艘船“这十年里,好像航行在迷雾中,狂风似乎要掀翻这艘船,不过现在乌云已经散去,风也停下来了”。他的信心,来自于学校再艰难,也能生存下去,来自终于有学生从学校毕业,这就是最可喜的成果。他在书中写道:“在将来的中国历史中,将会有一个短的章节来写这个国家复兴的伟大影响时,将会记录下:中国的教会医学学校是在他们自己的土地上,用他们自己的语言,去培养为他们自己的人民服务的医生。”
肆 突发奇想的大胆冒险
学习外科,解剖学是一门必修的基础课。
莫尔思很犯愁:在1914年的中国西部,怎么上人体解剖课?对需要外科手术的病人用刀子,病人和家属都可以理解,对死人进行解剖,会不会引发社会上的不满情绪,使刚成立的医学院陷入泥潭?
这天早上,阴雨绵绵,莫尔思刚走到校门口,便传来了喧嚷声。一堆人挤在一起,指指戳戳。莫尔思挤进人堆,看到一具男性尸体横躺在地上。
守门校工,扯开喉咙在骂人:“哪个断子绝孙,不安好心的混账东西,要诬陷我们学校,把死人朝我们校门口扔!”
是谁干的这种事?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莫尔思蹲下来,细看这具尸体,没有任何外伤痕迹,瘦得皮包骨,心头有了主意。
他叮嘱校工,将尸体挪到一边,听候处理。然后匆忙走进办公室,召集几位医生紧急商议之后,莫尔思决定给校务委员会报告,然后通过校务委员会上报省政府。
莫尔思提出一个极其大胆又有想象力的处理办法。首先,将这一具无名尸体留下,作教学之用;其二,调整课程,提前给学生上解剖课;其三,向政府提出申请解剖这一具无名尸体,并邀请政府官员、社会贤达来参观这一堂解剖课。
最后一条,可谓“一箭三雕”:一是此无名尸政府批准解剖,还有官员观看,若有差池,有政府作挡箭牌,好承担责任;二是,开了这个先例,以后就不怕社会舆论胡乱批评指责;三是,不花一分钱,得一具教学用的尸体,还作了一次带宣传性的手术,真是大好事!
校务委员会同意了莫尔思的办法,众医生和教授对莫尔思的冒险捏了一把汗。
恰好,政府颁发了有关“尸体解剖”的法规,省城的好几位官员都有兴趣来观看洋教授如何上“人体解剖课”。于是,在刚建成的两层楼简易教学楼的二楼,稍加布置,便成了一间解剖室。
那一天,莫尔思和五名学生,身穿崭新的白色手术服,胸前的红十字格外醒目,笑容可掬地站在手术室门口,恭候嘉宾。
莫尔思面色红润,神采奕奕,头发梳理得一丝不乱,油光可鉴,将“人逢喜事精神爽”的感觉写在脸上。
对于医学院院长,外科学博士,这是最基础的人体解剖课,而对于中国西部来说,就是跨越千年的壮举!虽说人类文明史已达数千年,可人类对于自己的身体内脏器官有所了解,还是在近400年前的事。
伍 轰动成都的尸体解剖
1914年,一批官员和社会贤达,井然有序地走进华西协合大学医学院解剖室。室内病床上,一张白布单盖着一具尸体,让他们个个感到紧张而又新奇。
莫尔思彬彬有礼地说道,公元前二世纪,也就是1800年前,古罗马的医学家盖伦曾经是西方医学至高无上的权威。但是,他的解剖学有很多错误。直到四百年前,才被一一纠正。所以,西医通过了许许多多医生的治病过程,积累了丰富经验,才达到今天的这个水准。西医外科,以解剖学为基础,人的脏腑在什么位置,起到什么作用,人的呼吸系统、消化系统、血液循环系统、神经系统长得什么样,可以通过解剖,看得一清二楚。”
莫尔思指着墙上的两张人体解剖挂图说:“这就是中国人所说的心、肝、脾、肺,还有大肠、小肠的位置。”一位学生轻轻揭开了白布单,一股消毒药水味扑面而来。莫尔思对学生们说:“同学们,现在,我给你们上第一堂解剖课。解剖之前,我要对你们说,一定要按书上的要求解剖,不要乱切割。今后,无论你们对什么样的尸体进行解剖,无论他们是你们的先辈亲友,还是匪徒罪犯,他们的尸体,帮助了你们学习医学,为此,我们要对他鞠躬。”
在莫尔思的带领下,师生一齐向尸体鞠躬。此时,参观者相互交换眼风,默默点了点头。在莫尔思的手术刀下,墙上的平面图立即变成了立体图。人的内脏器官,清晰地呈现在众人面前。
官员们说:“真是大开眼界!”社会贤达称赞:“洋医生讲的很有道理!”
之后几天,市民们潮水般涌来参观,神秘的人体内脏,展现出本来面目。一时间议论纷纷:“洋医生,硬是把你的肠肠肚肚看得一清二楚,难怪人家敢动刀儿哟。”
这次手术宣传后,政府决定,将一名土匪的尸体送给华西的洋医生作解剖之用。可是,运尸体的苦力却偷偷将尸体拉去埋掉了。在莫尔思的追问下,苦力不得不刨出土匪尸体,交给医院,并向莫尔思请假说,母亲病了,要回老家探望。
结果,苦力一去再也没有回来。这名苦力为什么会这样做?莫尔思百思不得其解,只觉得,对西医的误解,犹如加拿大早春的冰凌,融化得很慢很慢。
(本版图片由金开泰、向素珍提供)
新闻推荐
城市发展离不开水,产业发展离不开水,群众安居乐业离不开水,而为这些提供有效保障的,则是更多水利工程的科学配套完善。它...
芦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芦山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