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救助,志愿者不能缺席! 绵阳市纪念5·12地震十周年暨灾难救助志愿服务工作研讨会侧记
研讨会现场
□本报记者郭若雪文/图
4日,绵阳市纪念5·12地震十周年暨灾难救助志愿服务工作研讨会在北川举行。
10年前,救援、互助、关爱的力量在这里汇聚,爱心托起生的希望。这是5·12抗震救灾精神,更是中国力量。
10年后,“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在这里凝聚。这是志愿者精神,更是中国精神。
回望过去温故知新
越是危险,越显大爱。他们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群体,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志愿者。
灾难发生时,志愿者从不缺席!灾难面前作为志愿者,还能做些什么?跟着与会者在回望中,凝聚灾难救助志愿服务工作前行的力量。
在研讨会上,北京博能志愿基金会联合创始人翟雁拿起话筒,打开一张详细的关于2017年中国志愿服务发展指数报告,放在每一位嘉宾的面前。“去年,全国志愿者人数达到了1.58亿,志愿服务组织有130.67万家,志愿服务时间18亿小时,志愿者共享价值548亿元……”
“我们在灾区看到,整个灾区就像一个爱、感恩和文明的巨大磁场,无论是受灾群众还是各类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者,人们之间的理解、相互扶持、感恩和共情随处可见。”翟雁表示,5·12救灾志愿精神需要传承,同时也呼吁更专业化、制度化、组织化的灾难救助志愿服务。
“汶川地震、芦山地震、九寨沟地震……灾难犹如一所学校,让人们在付出惨痛代价的同时,也在磨砺中学习、进步。”市文明办主任韩贵钧在研讨会上说,绵阳志愿服务在经历5·12汶川特大地震后,通过党政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推进模式,已经步入制度化、常态化、规范化轨道。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绵阳市灾难救助志愿服务工作一直在探索中前行。近年来,绵阳市充分发挥各级党政组织的带动作用,以县(市、区)、市级行政事业单位、大中型企业、大专院校、各行业、驻绵部队为依托,分别组建了支队、大队、中队、分队等各级灾难救助志愿服务队伍,基本形成覆盖全市上下的灾难救助志愿服务组织,并把灾难救助志愿者的舞台搭建在基层村社和城市社区,在每个村社和城市社区都成立了志愿服务工作站。
他山之石激发共鸣
随着研讨会的推进,“发挥灾难救助志愿服务的重要作用”、“提升灾难救助志愿服务的专业水平”……等观点,被发言代表频频提及。
从研讨会最开始时台下听众的聚精会神,到会中随着专家的讲解和建议,大家时而相互探讨,时而顺题思考、提笔速记,思想的火花四溢席间。极具代表性的研讨发言,让台下的听众获益匪浅。
“心灵的修复是整个灾区重建系统工程的一部分,在重建家园的过程中,心灵修复应是系统的、渐进的。”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副秘书长陈振民说,汶川地震后,在满足灾区群众吃、住、医疗、学习等需要后,人们越来越关注灾区群众心理援助的需要。从5·12汶川特大地震中,总结出很多有益的经验,发现心理援助志愿者不能缺少。”
“如何在灾难来临时,进行及时的救援,专业化、规范化将是未来灾难救助志愿服务的关键”雅安市蓝天救援中心队长白云辉说。
“我们要铭记灾难历史,继续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促进灾难救助志愿服务事业的全面发展”……
而来自四川省委党校、5·12汶川地震灾害应对研究与培训中心学术主任顾林生则从汶川地震10周年减灾总结中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在5·12特大地震后,国家在预防和应对地震上改变了很多。汶川地震灾区救援积累的经验与促成的技术进步,在芦山地震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暴露出有待改进的不足。顾林生说,培养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识别灾害风险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要立足基层社区,有序推广社会化的灾害教育,通过公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教育方式,强化公众的风险意识和应对灾害的能力。
“每当看到志愿者奔赴灾区,爱心接力,奉献传递,我总是抑制不住内心的感动。今天的研讨会告诉我们,灾难救助,志愿者不可缺,专业的志愿组织更不可缺!”绵阳市雷锋志愿者服务中心理事长李振平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新时代下的灾难救助服务需要专业化、规范化的队伍,我们这几年来经常邀请救援服务方面的专家们给队员培训上课,提高他们面对各种复杂条件下的救援能力水平。”
当研讨会发布《灾难救助志愿服务绵阳共识》时,会场内响起了雷鸣般掌声。不同的地区、不同的身份,并不妨碍大家在灾难救助志愿服务上取得高度一致:弘扬志愿精神,助力灾难救助。
走出会场,他们又将相继奔赴一个个志愿服务的现场,把志愿精神传递下去。
新闻推荐
眉山东坡国际半程马拉松赛鸣枪开跑。张忠苹摄(视觉四川)芦山县大川河道上的激烈竞技。杨路铭摄遂宁圣莲岛上吸引孩子们的趣味“泡泡跑”活动。李四海摄编者按四川人的“标签”中,爱耍、会耍绝对...
芦山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芦山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