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溪古城 南丝路上的遗落明珠

四川日报 2021-11-05 05:26 大字

清溪古城。

汉源清溪文庙。

清溪人家。

□高富华 文/图

●汉源县清溪古城为秦汉时始建,历代扩修,唐时初具规模,清代最为完美。它是古南方丝绸之路上一个最为重要的驿站,城内仍保存着大片唐、宋、明、清各时代的建筑。

1

长条桌见证繁华旧事

李锡贵家有一个长条形牌桌,桌面坑坑洼洼的,前些年,一位来打牌的老人无意中摸到了桌底,发现光滑得很,仔细一摸,似乎还有几个阴刻的字。

“你的牌桌有板眼哦。”老人信口说道。李锡贵呷了一口茶,“你又不是不晓得,从前我家是干什么的?是开官店的,这是我家的招牌。”

在这几位老人打牌聊天时,一条街之隔的任沛雄正在家里整理清溪古城档案。任沛雄有“清溪活字典”的雅号。前些年退休后,他给自己找了个事,那就是收集和整理清溪古城档案。他将古籍记载清溪、古道的资料分门别类地抄下来,并分专题一一装订成册……几年下来,“线装本”已装订了几十本。

清溪古城因其地势险峻,易守难攻,地理上又北接雅安,南连西昌,东接乐山,西通康藏,是重要的交通枢纽。旧时的丝路、茶道、盐道都在这里交汇,所以自秦汉开始到1950年,历代郡、州、县治地均设于此,设治时间长达2000多年。

清溪古城位于汉源县城北39公里,为大相岭山脉西南麓的高山河谷地带。海拔1665米。清代、民国时期,过往客商频繁,每年七月“椒会”期间,市场特别兴旺,故有“建昌道上小潼关”之称。

当任沛雄无意中听到李锡贵家的牌桌“有板眼”时,他一下激动了起来。

李锡贵的祖屋,曾是跑马转角的四合院,任沛雄依稀还记得1949年以前,李锡贵的曾祖父开了几家店子,其中一家是官店——老永发官店,那是过往的达官贵人下榻的地方。“莫非牌桌就是牌子?”任沛雄的猜测没有错,当他翻开牌桌一看,“老永发官店”五个字映入眼帘。随后,在他的“线装本”清溪古城资料中,又多了本“老永发官店”卷。

2

老照片重现﹃九街十八巷﹄

2007年10月4日,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院研究员印开蒲重走“威尔逊之路”来到清溪,他拿着威尔逊的百年老照片请任沛雄看,只见整个清溪城北枕崃山,东西南临涧。这是一张清溪古城全貌的照片,照片虽是黑白,但清晰度很高,山间平坝上的古城,四周有逶迤的城墙,城墙上的雉堞历历可数。城墙之内有纵横的阡陌,有鳞次栉比的屋宇,有屋舍俨然的书院。城中屋宇沿十字形中轴线分布,树木掩映,白墙黑瓦,错落有致,呈现出一派祥和安宁的气象,恍若世外桃源。任沛雄确定这是在古镇西边一个叫猛虎岗的地方拍的,于是他把印开蒲带过去,在百年前威尔逊拍照的地方,让印开蒲重拍清溪古城。

“在清代,清溪城内有九街十八巷,南来北往的商贾川流不息:城外不仅有护城河,还有隍堑(没有水的城壕),东、西两条河,水流清澈可鉴,故名清溪。”金秋时节,笔者来到清溪采访,任沛雄带着我逛“城门口”,转九街十八巷,进清溪文庙,一路如数家珍。

旧时的清溪城设置齐全,有文武衙署、学署、文庙、祠宇等28座,还有牌坊、楼、亭18座。由于防守的需要,南北城门处还设有两处营盘驻军,西门处有大较场,用作练兵习武。如今这些设置虽已废弃,但古貌依稀,成了小地名。护城河没有了清水,但壕堑仍在,充满古城韵味的北城门洞,仍然是居民们进出的通道。打雨伞的姑娘,骑着摩托的小伙,赶着驮马的老农,全都从这高耸威严的城墙下、幽深阴暗的甬道里进进出出,将悠长的历史压缩成一幅亮丽的风俗画卷。

清溪虽说有九街十八巷,但十分狭窄,穿行于其间,一弯一拐,就到了另一条街(巷),犹如入八卦阵,让人眼花缭乱。任沛雄介绍,“其实主街只有两条,一条南北向,一条东西向。南北向的现俗称‘老街’。”由于地处大相岭山麓,老街短短的不到200米,南北落差10多米。木结构的房屋以四合院为主,目前保持完好的还有好几家。

据李锡贵介绍,以前背夫到康定,都要从这里经过,老街几乎都是旅店,背夫住得要简陋得多,商贾要好些,过往官员更是讲究。他家在清溪城内一连开了三个店,除上永发店、下永发店外,最早的老店更名为“老永发官店”,专门接待达官贵人,每天可以住300人。李锡贵摆起龙门阵,显得很是兴奋。

走出老永发号,徜徉于老街之上,颇有意趣:街面上以前是石板,后来便于车辆通行,已被混凝土路面取代,但两旁的民居大多数仍然为一楼一底木结构房,大天井套小天井,深深庭院。屋檐下垂下长串的玉米棒子,在斜阳照射下泛起金光。

3

万仞宫墙千年紫薇叶茂花繁

雄踞大相岭,虎视大渡河。在古代清溪是四川的重要交通枢纽。成都的丝绸,雅安的茶叶,乐山的盐巴,西藏的马匹药材,云南乃至南亚的珠宝玉器,全在这里汇聚中转;各种文化在这里碰撞交融。清溪扼古道要冲,街市繁华,生意兴隆。明代状元杨升庵贬逐云南,往返清溪心有所思,在《相公岭》吟道:“沈黎汉源古,严道蜀山遥。”感慨远离蜀地的清溪古风悠悠,街市繁华,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清溪古城中,保护最好的当数文庙。绿树成荫的文庙,是四川省内保存最完好的木结构建筑之一。庙里一株树身光洁的千年紫薇,仍叶茂花繁;另一株如伞的桂树,也已生长百年以上。

转过弯弯曲曲的文庙巷,高高的“万仞宫墙”挡住了去路。色彩斑驳的“万仞宫墙”是有出处的,《论语·子张》:“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果然,在“万仞宫墙”的中部,依稀有道门影,这就是状元门,相传要出了状元,才能打开此门。大墙内古杉参天,斗拱重檐、琉璃碧瓦的大成殿,冠戴般的棂星门,还有滴水桥、泮池、礼乐亭等设施,庙内还有千年紫荆、百年丹桂、古铜香炉……

在文庙建筑中,最让人叹为观止的是棂星门。这座四柱三间三层的石牌坊,坊身布满浮雕,精妙无比。浮雕图案中状元打马游街图特别有趣,状元固然喜气洋洋,其他人物也形态各异,惟妙惟肖。

清溪文庙始建于清朝嘉庆四年,几经兴废,光绪九年全部落成,共三进院落,总面积5145平方米,费银22300两。在建文庙前,这里是远近闻名的玉渊书院。玉渊书院建于南宋开禧元年,为雅州境内最早学院。古代的文庙,除了供奉孔夫子外,还有一个用途,那就是供学子们读书的好地方。夫子像前跪着清光绪二年进士郭万俊,他是清溪几百年间唯一“跃龙门”的,此公后曾任清朝驻日本长崎理事,也算是荣耀故里,清溪文庙有了诉说的本钱。

文庙院坝是由青色小方石板拼成的,横看方形,斜视菱形,并组成各种图案,意趣盎然。最神奇的还是那株千年紫薇,树不高,但树枝粗壮,中间空大,有30多厘米的裂缝,直通地底。

4

丝茶盐谁解﹃麻﹄滋味?

从郡降到镇,清溪已风华不再。由于川藏公路二郎山隧道的开通,成昆铁路的通行,川滇公路108国道从古镇旁绕过,如今的清溪古镇失去交通枢纽地位的同时,也失去了往昔的繁华。

在笔者踏足清溪时,古镇旧有的风貌,大相岭山坡上至今仍保存完好的古道,仍让人流连忘返。这条重要的古驿道虽然废弃多年,但是出清溪古城北门沿山而上5里,便可到达王建古城遗址,该遗址呈梯形,南北长600余米,东西宽约200米。

据《清溪县志》记载,这里是汉代置军旧垒。为确保清溪县城的安全,唐代的韦皋、李德裕先后于此增置三堡,至五代王建置城,故名王建城。如今旧城已毁,但城外的3处古堡废迹仍然可见,城尾仍有两户农家居住。

南北走向的清溪古驿道从古城中心穿过,古道两旁的宅基地里虽种上庄稼,而残墙破窗犹存,古道约两米宽,用不规则的石块铺成。古时无数的丝绸、边茶和食盐就从这经过。每个石块都十分光滑,可以想象上边留下过多少人的脚印。

古老的街道,诉说古道的绮丽风光与奇异民俗。夜幕中古城墙愈显神秘。城门外,古道疏星残月;城门内,街巷灯火阑珊。四周一片静寂,静寂得让人难以想象,这里曾有过的金戈铁马,风情古韵……唯有风头正盛,突如其来铺天盖地,不变的“风城”依然。

清溪风大干燥,很适宜花椒生长。相传当年僧人西天取经路过此地,将一木杖插于土中,不久即长成花椒树,从此繁衍开来,成为地方特产。清溪花椒粒大,色泽红润,醇麻可口。如今,清溪仍古貌依稀,古风犹存。清溪茶丝盐“一锅煮”的繁华旧事,谁解其中“麻”滋味?

新闻推荐

汉源高山农作物 勾勒美丽乡村画卷

近日,在汉源县坭美彝族乡火地村,漫山的牛膝花正当绽放,高山莲花白进入采收季,共同组成了一幅美丽的乡村振兴画卷。据...

汉源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汉源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