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益 高产出 “粮田”变“良田”
近日,走进汉源县九襄镇三强村2100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只见阡陌纵横、路渠联通,村民正忙着采收大蒜,只待进行下一轮水稻栽种。
“原来小而散的土地,经整理后变成‘田成方、地成块、路相通、渠相连’的良田,大大节约了农民时间、财力、人力成本,高标准农田建设受到了大家点赞。”看着当地正在建设的高标准农田,九襄镇政府工作人员黄元桂说。
近年来,汉源县委、县政府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藏粮于民”战略,以提升粮食产能为首要目标,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改善农业设施条件、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有力抓手,采用统筹整合资金方式,紧紧围绕“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乡村振兴示范县”建设目标,加快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落地落实,促进农民致富奔康。
村民正在高标准农田上耕作
现场
破解用水难题
4月21日清晨,在海拔2100米的皇木镇红花村,机械的轰鸣声打破了村庄的宁静,正在施工建设的1700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现场一片繁忙。“前些天听施工单位说,在今年5月底就能完工,想不到我们地处高山上的村落也能实现现代化农业生产。”当地村民魏朝军说。
记者从高处望去,红花村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土成行、田成方”,路相连、渠配套,这些土地即将完成华丽蜕变。高标准农田建设带来的好处不容小觑,对于像红花村这样一直存在“地和人抢水”的高山村落来说,农田水利化、生态化、宜机化显得更为重要。
“红花村缺水,每到灌溉季节,我们都要用桶将水背到地里浇灌,一桶15公斤的水,一个人每日起码要往返20余趟,加上我家土地分散,更是耗费人力、物力。”回想起当初情形,魏朝军仍心有余悸。“高标准农田建好后,从3公里以外的山上就可引地表水用于农业灌溉,并能通过埋在地下的管道实现用水,加之生产便道直接通往田里,开车就能拉走农作物,非常方便!”魏朝军说,他看准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带来的红利,准备将家中奶牛养殖规模扩大到100头。
从耕地零星分散到集中连片,从农田地力低下到农田高产高效,从农田用水不便到引水入田……通过田型调整、改善灌排条件、科技推广、打通生产便道等工程的实施,每亩稻田的人力成本大大节省,产量却提高了20%。
2011年至今,汉源县已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14余万亩,2021年计划新建11900亩。
展望
推动乡村振兴
高标准农田是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的基本物质保障。
“汉源县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一项关乎民生的政治任务来抓,多方联动配合,统筹整合资金,加大建设投入,确保顺利推进。”汉源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李进说,随着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深入推进,群众的腰包也越来越鼓。
为确保高标准农田建设惠及更多群众,在项目区的选择上,汉源县找准群众基础好、素质高的乡村立项,在项目建设内容安排上,广泛听取项目区群众的意见与建议,把项目建设内容真正安排在群众所想、所需上来。同时,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和创造性,让群众具有知情权、参与权、收益权和监督权。
“当时,许多群众听说要建设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后都很支持,还主动让出土地和苗木,大家都想享受建设带来的红利。”汉源县皇木镇副镇长张清霞说。
建设期间,汉源县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集中投入、共同建设”的要求,科学确定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目标和任务,突出体现现代农业区域特点,选对区域、严格标准、以点带面,积极稳妥地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同时,坚决按照实施方案进行建设,建立项目区管理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全面全程监管,并及时向社会公示,接受公众和社会监督。
高标准农田建设,让广大农民有了更多收获感、幸福感,并有效推动着乡村振兴迈向新台阶。
本报记者吴丹
新闻推荐
医护人员正在进行无偿献血填表、体检、验血、走上采血车捐献血液……4月15日,汉源县中医医院2021年春季献血活动...
汉源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汉源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