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山沟里开出幸福花 荒山坡上结出致富果

雅安日报 2019-12-22 08:04 大字

地处雅安南端,素有“攀西阳光第一城”之称的汉源县,时常暖阳高照。

不负期待,阳光在12月16日早晨再次如约而至,温暖着这里每一寸土地。这其中,就有位于国道108线旁汉源湖畔,距汉源县城7公里的富林镇青富村。

作为典型的中高山村落,青富村地形复杂,最高海拔2200米,与紧邻国道旁村民小组间垂直落差达到1349米。此外,加之地里条件、干燥气候造成的水资源匮乏等不利因素,在相当长时间内,成为阻碍当地农业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

如何突破?因地制宜,发展附加值较高且耐旱种植项目;精准施策,持续完善生产生活基础设施配套;扶贫扶志,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实现新突破等,成为这里从脱贫攻坚以来不懈努力的方向。

“全村经果林种植面积已达2054亩,还通过探索农旅融合发展,发展起了可观景可采花的金丝皇菊。”青富村第一书记曹鼎透露,今年仅金丝皇菊就实现毛收入80万余元。

记者(左)正在采访徐国学

蹲点·记录

产业之变引入全新种植项目

如曹鼎所讲,受严酷自然条件影响,青富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失严重,外出务工人数常年超过500人,务工一度成为绝大多数村民主要收入来源。

与此对应形成的,是青富村除果树零星种植或小规模发展外,以低附加值作物为主要构成的农业产业,今年种植规模已达500余亩的黄果柑,2014年时的种植面积仅有100余亩。

如何改变?“基础设施滞后情况肯定要改善,但绝非朝夕能成。”“产业也要同步发展,以附加值较高作物为首选。”思路很快理清,并从2016年起相继落地。

多次考察后,适合当地气候环境条件的金丝皇菊,成为青富村引入的首个外来产业项目,而该村也因此成为汉源县首个尝试金丝皇菊规模化种植的村。

首次试种20亩,种植地块以初种果林和农户闲置农田构成,并以外地合作企业提供技术、种苗方式进行。至当年10月收获时,除试种农户实现户均增收2000元外,青富村也同步收获了更多信心和希望:成活率和出花品质均达到预期效果,与原产地相比,具有胎更厚、色更黄,黄酮素含量更高,口感更浓郁等特点。

同年,青富村依托“党建扶贫·双百示范”工程,成立了汉源县“清清湖水”皇菊种植专业合作社,注册了“瓦板山”牌皇菊茶类饮品商标。至2017年,青富村通过土地流转方式,将种植面积增加到了120亩。

为帮助村民尽快掌握标准化种植技术,有效促进贫困户和村集体增收,青富村用10万元党建扶贫资金以村集体方式入股合作社基础上,同步将45万元产业周转金作为156户贫困户的入股股金。

就在所有人准备撸起袖子大干一场时,该村与协议方企业的合作,在这一年出现意料外的变故。失去唯一稳定销售渠道的青富村,不得不动员驻村工作队成员、村组干部,通过线上线下“朋友圈”销售。“最终还是有2000公斤干花没能售出!”在曹鼎看来,这无疑是极其惨痛的教训——不能将所有希望全部寄托在某个企业身上。

挫折中,来自党委政府的关怀,为青富村注入了“强心剂”——2018年初,通过对口联系帮扶的市级领导多方协调,100万元脱贫攻坚帮扶资金,成为青富村金丝皇菊产业重整旗鼓的强大动力。

通过总结经验教训,青富村增加烘干设备、建立电商销售平台、进行产品包装设计,以及代理销售等方式,进一步完善了金丝皇菊产业结构和销售模式。

新的增收模式自此开启,最大受益者当属村民。“土地租金、基地务工、入股分红,每年都少不了。”说话的是脱贫户李元明,年过六旬的他,今年与妻子在金丝皇菊基地务工,获得收入20000余元,还掌握了不少种植管理技术。

根据2018年、2019年连续两年稳定发展的实际,该村在近期商讨了一项重要计划。曹鼎透露,村里已准备从2020年起,将合作社流转的120亩土地还给村民,进而形成村民负责种植,合作社负责提供种苗和技术,以及销售渠道的新发展模式。

结构之变从单一到种类繁多

下午2点,沿蜿蜒的通组公路来到青富村5组,道路旁,坡地中,挂着金黄色果实的黄果柑果园,让人不由眼前一亮。

在青富村村委会主任张荣冰指引下,记者在一片茂密果林中,找到了正为果树施肥的村民常崇芳。再过两个月,这些由她精心管护的黄果柑,就将上市销售。

谈起自己在扶贫干部鼓励下发展经果林产业,看着已被果实压弯枝条的果树,常崇芳打开了话匣子。

“加上3亩冬桃,这片果园共有11亩,过去种的都是玉米、蔬菜等传统农作物,收入主要还是靠丈夫外出务工。”在她记忆中,那时的日子虽也过得忙碌,但一年忙到头却没有多少积蓄。

而今五年多过去,常崇芳收获了脱贫后奔康致富的希望。其间,她不仅已连续两年实现产业收入达75000元,更结合村里将乡村振兴融合后持续加大的扶持力度,在2018年新增了5亩黄果柑。

同时收获的,还有生活渐渐变好后的家庭美满和幸福。今年4月,她和丈夫新添置了一辆价值12万元的小车,还为儿子操办了婚礼。“要是放在过去,想都不敢想!”常崇芳满脸带着笑容说。

除常崇芳外,青富村1800余名村民也不曾敢想昔日这片贫瘠土地上,能有今日呈现的产业新貌。

以花椒、脆红李为例。2015年,这两种作物在青富村的种植面积几乎为零;至2019年,经多年持之以恒的发展,青富村花椒种植面积已达500亩,脆红李达到1500亩,将在2020年进入丰产期。

与此同时,青富村经果林种植种类也增加到10余种,包括苹果、脆红李,以及枇杷、樱桃、核桃、桃子等在内,可谓种类繁多。

青富村人均收入持续增长。“2018年,全村人均收入超过了6250元,今年至少将增加30%。”村党支部书记李洪富说,尤其是村里脱贫户表现最为抢眼,近两年购买机动车的已有近40户,在县城购买商品房的也有10余户。

常崇芳(左)向村干部介绍黄果柑产业发展情况

蹲点·故事

不等不靠自筹资金修路

产业发展有声有色,青富村人的思想观念也在悄然变化,为该村产业发展注入更多活力。

徐国学,青富村3组村民。与他相见时,他正与几位村民畅谈新挖的几条产业毛路,在硬化后将给产业发展带来的好处。路共有5条,全长共8公里,主要涉及青富村1、2、3、4村民小组,于今年5月正式动工,仅用不到2个月就全部挖通,所需30000多元资金全部由村民自筹,而发起人正是作为普通村民的徐国学。

时间可追溯至今年3月。亲眼见证青富村近年来喜人变化的徐国学,相继拜访了4个村民小组的220余户村民,目的只有一个,征求自发修建更多产业便道的意见。

至当月村民代表大会召开,徐国学带着收集来的信息,在会上发了言。

“县里脱贫攻坚工作点多面广,资金项目有限,我们这几个组的200多户村民,希望能以自筹资金方式挖出更多产业便道。”虽然时间已过去大半年,但徐国学依然清晰记得当时的发言内容。

旁边一位村民透露,徐国学当时不仅现场表态,如修路占用到自家果园不要一分钱补偿,更提出为村民们接受的修路资金出资方案:路挖到哪里,就由涉及相应土地的村民推选一人,代为收钱并支付工钱。

谈及为何要“出头”发声,徐国学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这是为子孙后代造福的好事。

“我们正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力争在明年硬化其中一部分。”曹鼎说,作为对应配套,村里正计划利用闲置水塘修建特色农产品批发市场,为村民销售经果类产品提供便利。

记者手记

幸福,是脚踏实地干出来的

“青富小村土荒凉,一条大沟十里长,十年九旱收成少,难找几家有砖房。”采访青富村首任第一书记,四川省2016年脱贫攻坚“优秀第一书记”获得者罗伟铭谈及青富村过去常说的一句顺口溜。

顺口溜反映青富村曾经地瘦人穷、基础薄弱、交通滞后,以及村民们过去年复一年辛苦劳作,却难以脱贫的艰辛。正是有了这份深深体会,无论是曾在这里战斗过的罗伟铭,还是今日仍坚守在扶贫一线的曹鼎和青富村的扶贫干部们,他们都始终坚定着“幸福,是脚踏实地干出来的”信念。

也正是基于这份信念,2015年至2017年,村特色支柱产业实现从无到有;2018年,全村通组路大多数实现全硬化,并成功实现“户脱贫”“村摘帽”目标;2019年,人畜饮水工程完工投用,困扰村民多年的生活用水短缺难题得到彻底解决,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已完工95%,农业生产用水“瓶颈”即将全面突破,青富村人已然收获了越来越多的幸福滋味。

青富村人追求更美好生活的脚步,并未因此驻足。结合农旅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一幅谋划长远发展蓝图已轮廓初显:充分利用青富村紧邻汉源湖最宽阔水面,引入资金项目,开发田园、果园、水体构成的立体式乡村旅游……

雅安日报记者 孙振宇

新闻推荐

顾全大局 爱岗敬业

遇事冷静思考,是非面前讲原则、有底线……这是同事和乡亲们对汉源县农业农村局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余均的评价...

汉源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汉源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