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州自古产良木

雅安日报 2018-12-15 09:11 大字

雅处蜀之偏陬,东接邛嘉,西拊番藏,南襟六诏,北控诸羌,盖岩疆也。虞夏时,为梁州之域,秦汉设立郡县,至隋始置雅州。梁州之贡赋攸昭。雅虽崇山绝涧,而当圣明之世莫不物呈其秀,地献其灵,以佑文明之运。物产多麸金、丹砂、雄黄、茶、五顶松、杪、楠、桤、柏、桐、杉、椿、桑之属……

雅州自古多名木

据清代乾隆版《雅州府志》记载,雅州自古以来物产丰富。境内的雅安(今雨城)、名山、荥经、天全等地多产楠木良材,其中不乏参天大树,学校、祠堂、寺庙等建筑多采用这些上等木料。

《雅州通览》记载:位于雅安市(今雨城)东的合江乡境内张山村过去曾有一古桢楠树,树龄约1300年,树高40米,冠幅43.5米,盖地面积3.2亩,树基围11.16米,直径3.55米。树高15米处最大分枝胸围2.03米,古树盘生于长4米、厚3米、高2.5米的巨石之上,硕大树根紧抱巨石伸入土中,山高树大,十里可见。1960年冬,此树突然枝枯叶落,1962年春夏之交复苏,枯枝吐翠,绿叶葱茏,亭亭如盖,传为美谈。

1930年代,在水上运木的人们。

据记载,张山村桢楠古树树基处原来保存有光绪八年(1882年)石碑,上面镌刻《总岗山古大桢楠树铭序》:

“总岗山雅安、名山、丹棱三邑交界处,古大桢树特闻域内,古木几历数百春秋,兵燹斧钺之灾奚得免者,而古楠岿然独存,岂偶然欤?山半有高士焉,张公印旻儒孝友为政,斯淡视名场。昔年曾有欲妄伐此树者,张不以窃伐为嫌,反出资周济樵斧,故此树犹存。”

“此树周围满布铁钉,有神话传:嘉庆年间,本乡有恶人张正川,强将此树卖与嘉定(今乐山)船户作舟。百姓不依,群起阻拦,恶人使同伙赶走乡人,正执斧欲砍,霎时飞沙走石,天昏地暗,船户目瞪口呆,只好作罢。船户走后,张山村民积凑资金买回铁钉300斤钉于树基周围,以避刀斧。自此后,人皆敬为神树。”

1939年,川康科学考察团在西康境内考察时,著名摄影师孙明经来到荥经。他站在太湖寺内的巨大楠木树下,摁下了相机的快门,记录下太湖寺的桢楠林生长情况,他还拍摄下寺内藏经楼巧夺天工的楠木建筑门、窗、棂、壁精美雕刻。

而千百年来,在汉源县皇木镇、永利彝族乡一带,广泛传说明清时曾大量采伐“皇木”。在汉源县皇木镇流传着一个说法,就是从明永乐年间起,皇木镇即有一条转运“皇木”的线路,从二皇口、经挖断山、大将军槽、小将军槽、岩窝口、皇口和深溪沟,直到大渡河。

《汉源县志》中有记载:明永乐四年(1406年),紫禁城筹建开始,朝廷集中了全国的著名工匠,前后调集了二三十万农民军和一部分卫军,修建紫禁城的木料从四川、贵州、云南等省的大山里采办。

四川省汉源县地名录》记载:“皇木古为夷人之大堡子……明代建都城,因此处森林茂密,多产上等杉木、楠木等,被列为采伐地……所以称为皇木厂。”

古代运送木材至京,多从水路运输。图为漂运木材的青衣江、大渡河、岷江三江交汇于乐山。

“乾隆五十八年,地坛望杆三根……崇庆州牧杨长森于越巂峨眉边界夷地福基山,采办杉木正木一根、副木三根、戗木十二根,仍委长森押运。行至山东丁忧。兖州府通判汪本中接运抵京,赴部交收。”

清代地方文献也记录,汉源县皇木镇曾经设木厂,专门采办朝廷所需用木材。然而修建紫禁城和制作相关物件,为什么会选择到相距如此遥远的汉源县采伐树木呢?

原来,西南地区植被茂盛,雨水充沛,这里所产的木材木质坚硬,修建宫殿所需树木以楠树、杉树等为主。而东北的木料以松树为主,木质较为疏松。因此,经过比较,朝廷更喜欢选用西南地区的这些优质木料。

楠木是雅安千百年来出产的地方良材。

“西南川、贵、黔、粤饶楩楠大木。天生楠木,似专供殿庭楹栋之用。凡木多轮囷盘曲,枝叶扶疏,非杉、楠不能树树皆直,虽美杉亦皆下丰上锐,顶踵殊科,惟楠木十数丈余既高且直。又其木下不生枝,直到木巅方散干布叶,如撑伞然,根大二丈则顶亦二丈之亚,上下相齐,不甚大小,故生时躯貌虽恶,最中大厦尺度之用,非殿庭真不足以尽其材也。”明人王士性在《广志绎》中记载,自古以来西南地区就多出产大木良材,而且数量之大、取之不尽。

事实上,早自汉、唐时代开始,四川就将地方特产多向朝廷进行贡赋。

《蜀故》一书中记载,“雅州府,在省西南三百三十里,东西距五百三十五里,南北距三百八十五里,辖五县一州。控带夷倮,南诏咽喉。西南六百三十里,即打箭炉、天全州、雅安县,俱雍正七年复设。……唐时,蜀郡每年常贡。犍为部(今嘉州),贡麸金五两。卢州部(今雅州),贡金、落雁木。”

采木营建紫禁城

“采采皇木,入此幽谷,求之未得,于焉踯躅。采采皇木,入此幽谷,求之既得,奉之如玉。木既得矣,材既美矣,皇堂成矣,皇图巩矣。”

《明史》则记载,“(永乐四年)秋闰月壬戌,诏以明年五月建北京宫殿,分遣大臣采木于四川、湖广、江西、浙江、山西”,紫禁城营建全面拉开序幕。

筹备经画、造备砖瓦、疏浚河道……营建紫禁城之前,朝廷用了10多年时间来做大量的相关准备。

“明初,工役之繁,自营建两京宗庙、宫殿、阙门、王邸。采木、陶甓,工匠造作,以万万计。所在筑城、溶陂,百役具举。迄于洪、宣,郊坛、仓庾尤未迄工。”

据《明史》食货志载,“永乐四年,遣尚书宋礼如四川,侍郎古朴如江西,师逵、金纯如湖广,副都御史刘观如浙江,佥都御史史仲成如山西。”采木工作开始如火如荼地进行。

永乐五年,至四川采木的工部尚书宋礼上奏,“有大木数株不藉人力一夕出天谷达于江”。消息传来,永乐帝大喜,因为此前关于营建北京之事朝中历来有异议,这一喜讯像是天降神谕,给永乐帝极大鼓舞。永乐帝即刻赐木所在山为神木山,并遣官前去以牲醴祭祀,于其处建祠立碑。

永乐十年十二月,工部尚书宋礼再度领命入蜀采木,此后蜀省一直承担采木之役。

《四川通志·木政》记载说:“明永乐四年诏建北京行宫,敕工部尚书河南宋礼督木,前后凡五入蜀。监察御史顾佐亦以采木至,而少监谢安在蔺州石夹口采办,亲冒寒暑,播种为食,二十年乃还。”

原来,为了北京宫殿的营造,工部尚书宋礼曾前后五次入蜀采木,监察御史也亲临此地,而少监谢安更是长期驻扎于此,将二十年的时光投于采木事业。

《明太宗实录》曾载,“(永乐十七年秋九月)辛酉,敕工部尚书宋礼曰,卿采材于蜀数年,殚竭心力,可谓劳矣,今材已足用,可回京。”

“初营建北京,凡庙社郊祀坛场宫殿门阙,规制悉如南京,而高敞壮丽过之。”“(十八年)冬十二月癸亥,北京郊庙宫殿成。”

永乐十九年夏四月,故宫刚建成不到四个月,“奉天”、“华盖”、“谨身”三殿起火,十几年的心血付之一炬。此后,各地又有采木,重新营紫禁城。正统五年(1440年),三殿复又建起。

明永乐帝动用全国的人力物力营建北京紫禁城,将各地良材汇集到京。其建筑之梁、椽、枋、柱等皆以木制,所用木料皆是最上等之楠杉。然而可惜的是,历整个明代,又多次被火灾破坏。

建成,毁坏;培修,扩大……

数百年间,朝廷采办木头用于宫室建筑,成为一部部传世的经典史诗!

由于这些美木良材多生长在西南洪荒未辟之所,这些地方山险地陡,人尚且不得而入,采运更是困难,蜀民为此殒命者颇多。

采木历程多艰辛

“采办大木,丈八之围,非取百年之物。深山穷谷,蛇虎杂居,毒雾常多,人烟绝少,寒暑饥渴,瘴疠死者无论矣。乃一木初卧,千夫难移,倘遇阻艰,必成伤殒。蜀民语‘入山一千,出山五百’,哀可知也。”

明代营建之事颇繁,每次采木,必以蜀省为重,当地官民多受影响,因此川人将“采木”与“用兵”并举,称为最为累人之役,地方文献中专辟“木政”一节,以载其事。

明人王士性说,“木非难而采难,伐非难而出难,……上下山阪,大涧深坑,根株既长,转动不易,遇坑坎处,必假他木抓搭鹰架,使与山平,然后可出。一木下山,常损数命”。

“五百人夫到此间,山溪险峻路难艰。官肯用心我用力,采办木植早早完。”

抬木工人从山间搭建的木厢上走过。 孙明经 摄

“明时采木设厂,设有督木道一员。督木同知一员,专管钱粮。架长斧手,奉上司文招募来川。人夫系本地招募。架长看路厢,找厢者,即垫低就高,用木搭架,将木置其上,以为拽运之说也。斧手伐树取材,穿鼻找筏,人夫拽运到河。用石匠打当路石,篾匠做缆子,铁匠打斧头,与一应使用器具。九月起工,二月止工,三月河水泛涨,难以找厢施工。先于七月内动人夫五十名寻茹缆皮堆集放于厢上,取其滑,以拽其木。每夫日支米一升,雇工银六分。斧手架长日支米一升,雇工银一钱。伐树用三牲祭,初一十五用猪羊祭,其肉分给匠役人夫。督木同知将放出木头赴督木道交割,招募水手放筏,差官押运到京。”

“一厂用斧手一百名,石匠二十名,铁匠二十名,篾匠五名,找厢架长二十名。楠木一株长七丈,围圆一丈二三尺者,用拽运夫五百名,其余按丈尺减用。”

原来,大木采伐运输的整个过程中,伐木一株需涉及诸多工种,囊括斧手、石匠、铁匠、拽运夫、水手等各色人夫,运至京城还须有相关官员调度相协,可谓关联甚广。其间,从山中运出的一环最为艰巨复杂,也最危险。

《明史·食货志》谓,采木为“采造之事中最巨且难者”,其中的缘故在于堪中合式之木,往往产在深山密林、人迹罕到之处。伐且不易,而出山更难。除在山中拖、拉、挽、拽需找厢搭架以垫低就高外,木至溪流河道处又有难处,此时找厢搭架难以实施,木赖由溪涧河道运送,但溪涧水浅,乱石填阻,需待雨日水涨,木才得运出。

如果一般小溪的水量不能确保大木浮起,于是又有从下流筑堤截壅之法,需蓄水至丈余,大木才得浮起行进,“沿路安塘,十里一塘,一塘送一塘到大江。”

由于地形条件复杂多变,山中天气阴晴、水枯水荣也把握不定,因此即便有上述种种技术,也不能保证伐运顺利进行,而是常伴危险和不确定因素,加上产木之所有些在瘴疠毒雾之乡,增加了采运的难度。

据《万历三十五年大木议》文献记载,每年等到夏季倾盆大雨、河水泛涨之时,采办木头的民夫们开始顺溪、顺河、顺江而下,“出夷都山流入蜀江”将木运出。

“照得楠杉大木,产在川贵湖广等处,差官采办,非四五年不得到……”明代《两宫鼎建记》中记载说,一批大木自砍伐直至运抵京城,周期甚长。

“……水运之程,越历江湖,逶迤万里,由蜀抵京,恒以岁计。……(万历)二十五年起解头运,二十六年到京;二十七年起解二运,二十九年到京……”

“永乐四年秋起夫,只今三载将何如。无贫无富总趋役,三丁两丁皆走涂。山田虽荒尚贡赋,仓无余粟机无布。前月山中去未回,县檄匆忙更催去。去年拖木入蜀关,后困山里天正寒。夫丁已随瘴毒殁,存者始惜形神单。樨子多孤母多老,几度临门归望早。伙伴还家始报音,遗骸已润荒山草。官家役簿未除名,孤儿嫠妇仍登程。去年丁壮已损殁,今年孤弱知无生。君门如天多隔阻,圣主那知万民苦。但闻木数已将完,王事虽劳莫怀土。”

诗中描述,自永乐四年承命采木以来,民夫备受其累,不仅农事耽搁、山田荒芜,且被征役夫多有殁于瘴毒而遗骸荒草者。

故宫专家周京南(左二)在荥经考察桢楠

“京师神木厂所积大木,皆永乐时物。其中最巨者日樟扁头,围二丈外,卧四丈余,骑而过其下,高可隐身,岁久风雨淋漓,已渐朽矣。”

据《眷明梦余录》载,故宫中曾经存放有巨大的原木,当时偃卧于地,其高可隐一人一骑,直径不在2米以下。“大木自山中放出后,大多需辗转运至长江,然后或经大运河,或沿海而上由塘沽递送入京。”

如今,历经多次修复建设的故宫仍然巍然屹立。它也见证着中国西南蜀地采伐、运输巨木时那一段段惊心动魄的故事。

雅安日报记者罗光德

新闻推荐

我区积极筹备迎脱贫攻坚省检工作

(全媒体记者梁惠)12月7日,脱贫攻坚迎省检验收工作推进会议召开。会议要求,相关部门乡镇要将责任压实到位,将存在问题整改到位,...

汉源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汉源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