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五个振兴”乡村有颜值有内涵
□本报记者王成栋李淼
上半年,四川省实现农业产值和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双增”;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速,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率达52%,全省乡村旅游实现总收入1642亿元;乡村人居环境治理不断深化,再添幸福美丽新村2791个,全省已建成的幸福美丽新村总数增至25951个。
数字背后,是四川全面统筹推进乡村振兴的坚实步伐。
瞄准重点,打造川版“10+3”农业产业体系
“鲜花椒开价20元一斤,供不应求。”8月27日,红花椒还没摘完,汉源县宜东镇种植大户郑朝金已接待6批采购商。按目前价格,今年他的120亩红花椒,收入将突破15万元。
4年前,郑朝金刚返乡时,这片花椒园一片荒坡。汉源县把花椒定为农业拳头产业,如今种植面积已达12万亩,产值连续6年增幅超10%,全县人均花椒收入增长1.5倍。
四川省把产业兴旺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不久前,四川省首次提出打造川版“10+3”农业产业体系,在全省范围内布局川粮(油)、川猪、川茶、川薯、川药、川桑、川菜、川果、川鱼、川竹十大特色产业,做强现代种业、智能农机装备制造、烘干冷链物流三大先导性支撑产业。目前,总体方案和13个单项方案正加紧制定中。
产业振兴,方向已定,从何处突破?四川省瞄准农业园区新平台。 总销售额突破150亿元。这是去年眉山泡菜交出的成绩单。在眉山,有产业被置于“六有”新乡村建设首位。为做大都市现代绿色农业这篇文章,眉山从东坡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力,园区去年跻身第一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如今,该园区已创造“六个全国第一”。
不仅小泡菜变成大产业,眉山还建成泡菜、平面竹编、晚熟柑橘等全国特色产业基地3个,枇杷、设施葡萄等全省特色产业基地9个,上半年“味在眉山”销售收入达516.36亿元,还从境外赚回1.9亿元。依托产业发展,眉山农村居民收入连续8年居全省第4位。
7月底,苍溪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入围国家新一批现代农业园区创建名单,全省创建数增至4个,居全国首位。依托园区载体,聚焦主导产业,上半年全省小春粮食产量419.5万吨,油料产量253.7万吨,蔬菜及食用菌产量1840.3万吨,总体保持稳中有升态势,生猪、羊和家禽出栏量也同步实现稳步增长,产业振兴之火正成燎原之势。
“五个振兴”,发展求成色重质量
“慢一点来,不要着急。”8月底,面对前来缴纳垃圾清运费的村民,丹棱县丹棱镇龙鹄村村支书罗朝运当起“临时交警”。
7年前,丹棱镇龙鹄村试点村民垃圾初步分类,每人每月交垃圾清运费1元,公开招标垃圾清运承包人,采用“两次分类、源头减量,市场运作、三方监督”方式,清除村里的垃圾。村民柴登科说,以前刮风天连房门都不敢开,现在空气新鲜了,村道整洁了,河水变清了,日子过得更来劲儿了。今年3月,丹棱县国家乡村公园PPP项目在龙鹄村开工,丹棱县迈出全域乡村旅游发展第一步。
“没想到,年轻人对过去的事情很感兴趣。”在巴中市巴州区水宁寺镇龙台村村史馆,村支书焦国刚迎来462人次参观者。这座仅200多平方米的村史馆,记载着该村的过去,传承着乡村厚重的传统文化。
一南一北,两个场景,都有一个背景: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乡村振兴,是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全面振兴的系统性工程。
眉山建成国家级生态乡镇13个,丹棱模式全国推广,新乡村更“有颜值”;广泛开展“三苏好家风进农村”“乡村春晚”等活动,涌现出丹棱唢呐、复兴锣鼓等特色文化,新乡村更“有底蕴”;组建项目书记、党建专干、产业(新乡贤)人才“三支队伍”,新乡村更“有秩序”;打造“苏小妹”“苏大厨”等眉山特色劳务品牌,狠抓农民增收,让乡村“有保障”;推广土地流转“四步机制、三方受益”模式,农村金融“三三”联动体系创新经验全省推广,新乡村更“有活力”。
瞄准垃圾治理、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全省各地正打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农业农村污染治理硬仗,目标清晰:建设“美丽四川·宜居乡村”。不久前,省农业厅明确,年内培育各类新兴职业农民4万人,其中包括1000名“种田CEO”。今年,四川省还将通过“千村文化扶贫”明确支持3700个贫困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2500个贫困村文化室等建设。同时,以构建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机制为重点推进乡村政治建设和党的建设……
目前,四川省正加紧修改完善乡村振兴系列规划、方案,以更加深入全面统筹推动乡村振兴。
新闻推荐
8月19日,中国卫生健康工作者迎来了自己的首个节日——中国医师节。2017年年底,国务院批复同意自2018年起,将每年8月19日...
汉源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汉源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