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学习” 彝家女开创新生活

四川农村日报 2018-08-28 02:18 大字

稿件来源:吴平文/图

阿依约扎制作的手工艺品。

阿依约扎在制作手工艺品。

□本报记者 吴平 文/图

甘洛县黑马乡彝族女孩阿衣约扎因为小儿麻痹症而残疾,一天学都没有上过。从11岁开始,她在老家学彝族传统刺绣、裁剪,22岁到了成都,学认字,开字条、收据,30多岁嫁到汉源,学习编织,做串珠手工艺品,还做起微商,将旅游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卖得风生水起。

在汉源县花椒采摘节上,阿衣约扎做起了老师,教游客做花椒香包等纪念品。虽然一天书没有读,阿衣约扎却格外珍惜社会大学提供的每次培训机会,她讲道:“没有这些学习,就没有现在的幸福生活。”

工作中学习

不断挑战新事物

阿衣约扎22岁那年,一位在成都开干洗店的亲戚要找一个看铺子的帮手,让她试一下。那是她第一次走出黑马乡,但新鲜感和开心很快就被工作上的麻烦冲淡了。

客人拿来衣服,要记下颜色等特征,避免后面拿错。但阿衣约扎只是跟着弟妹学过一些汉语口语,不太会写字。好在隔壁卖手机的店家很热心,每次都耐心地帮阿依写,或者教她写。但只有阿依自己时,遇到不会读、不会发音的字,那种无措的感觉非常难受,“想说的话就是说不出来。”

通过自学,渐渐的阿依能够胜任了,烫衣服、剪裁缝纫,比老板还受顾客欢迎,在成都一呆几年,直到嫁到汉源县申沟乡。

看到村里没有裁缝铺,她早年在家乡学的技艺派上用场。她借钱买了一台缝纫机,因为收费低、手艺好、服务好,村里人都喜欢光顾她的裁缝铺。不幸的是“5.12”地震让当地产业经济和阿依的家庭又受创。

在家园重建中,妇联、残联举办多次创业培训,阿依约扎第一次走进她梦想的 “课堂”,串珠、钩针、微商……学得不亦乐乎,午饭都是丈夫送过来的。

在申沟乡开始发展白凤桃一、三产业融合的特色经济时,心灵手巧的她终于开始闪光。每年桃花节、鲜桃采摘节,她家的桃花花环、手工艺品和农特产品格外畅销。如今翻盖新房的贷款已经还清,她不用外出打工,生活前景越来越明朗。

重视后代教育

期待家乡蝶变

在彝语里,“阿依”意思是“老大”,“约扎”形容人“很强,很漂亮”,由此可见父母的期待。但是当弟弟妹妹们先后上学时,她不甘心却无奈,“做梦梦到去上学,醒来才发现是假的,就哭了。”

如今,一个弟弟一个妹妹在外打工,另一个妹妹在老家有了三个孩子。家人建了微信群,在老家的妹妹已经忘了汉字怎么拼,只能用语音,反而阿依约扎可以熟练地用手机打字了。

学习是为了用。阿依说,干洗店买了新机器,因为阿依从前不识字,老板发牢骚说:“不识字的人真麻烦,明天教你。”没想到阿依早就通过自学能够看懂说明书了,当晚就把衣服都洗了。第二天老板惊讶地说:“你还行。”

相反,回到老家的妹妹,带着三个孩子,做着传统农业,不知道怎么去用所学的知识。

在深刻感受到学习对她的改变之后,阿依坚决把两个侄女带到汉源来上小学,“在这里能把汉语基础打扎实。”分别从职高、初中毕业后,侄女们有能力在外面打工了。“年轻人有钱就花,不会节约。”阿依语气里又有对她们能够自立的骄傲。

对于女儿的教育,阿依更是不容一丝马虎,把她送到离家虽远但教学质量更好的学校。可喜女儿很争气,她得的奖状贴满了墙。

随着交通运输条件大改观,甘洛县距离汉源县仅三个多小时车程,家乡有核桃但不好卖,也适于种花椒,但灌溉没跟上,旱死了不少,阿依希望像妹妹这样的返乡青年,能够继续学习,用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家庭的命运和家乡的面貌。

新闻推荐

区委第一巡察组向唐家乡党委反馈巡察情况

近日,区委第一巡察组巡察唐家乡党委意见反馈会召开。会议指出,唐家乡在党的全面领导方面,党委领导核心作用发挥不充分,民主集...

汉源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汉源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