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告别“等靠要” 攻坚结硕果

雅安日报 2018-02-04 11:06 大字

拳拳扶贫心,浓浓民生情,2017年全市脱贫攻坚路上洋溢着满满的幸福感。雅安广大干部群众上下一心,奋力冲刺。记者日前在雅安各乡村采访时发现,通过驻村干部的倾情帮扶和群众自身的不懈努力,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住上了好房子、过上了好日子,并养成了好习惯、形成了好风气。

qq图片20180201164937.jpg

雨城区合江镇张山村村民周显国在管护茶园

雨城区合江镇张山村:

聚集资源抱团谋发展

未来在希望的茶园里

雨城区合江镇张山村利用生态环境优势,让贫困户全部纳入雨城区高山飞地种植合作社,贫困户以资本、资源、技术进入合作社,量体裁衣制定帮扶规划,重点发展种植养殖业,而后通过“合作社+互联网”的模式让脱贫发展路越走越宽。

贫困户变身新“股民”

家门口盼来幸福生活

1月22日一大早,雨城区合江镇张山村贫困户周显国拿着农具来到自己的茶园,拉着前来指导茶叶种植技术的农技员问个不停。

每个细节都要专家把关,这样用心地种茶,周显国还是头一回。作为家里唯一的劳动力,周显国要照顾生病的父母,只能靠种植传统农作物挣钱。村干部多次上门,希望村里贫困户加入合作社,通过入股增加收入。

“以前家里只有几亩薄田,一年下来收入才一千多元钱。”周显国说。

生活有干劲,还得从加入了合作社说起。

2016年,张山村采用股份制成立合作社,将张山村贫困户全部纳入合作社,成为股东。

“哪有闲钱去投资种茶叶?万一种不活怎么办?即使种活了,卖给谁?没人买怎么办?”刚开始,周显国顾虑重重。

“没钱就土地入股,有农技员帮忙,产量不是问题,销路问题交给合作社。”村干部一席话让周显国吃了定心丸。

就这样,贫困户周显国有了个新身份——“新股民”。

他将自家4亩多地入股合作社,与合作社签了扶贫投资分红协议,根据效益,合作社每年为他分红。

土地入股后,周显国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优先被安排到合作社打工,主要工作就是栽树苗、除草、采茶等。

“现在比过去好多了,在家门口一个月就有3000元左右的收入,到年底还有分红。我等于是在给自己打工。”对于生活的变化,周显国感到很满意。他每天早上吃完饭就去上工,空了再到自家茶园看看,生活完全不愁了。

“盼望了多年的幸福日子真的来到了。我家去年已经脱贫了,不再是贫困户,不再给政府添负担!”

“我们准备再出资两亩地种植猕猴桃。”炉火映衬下,周显国说出了下一步的打算。

让“沉睡”的资源活起来

让贫困户增强“造血”功能

如何让当地贫困群众尽快脱贫,实现长期增收?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这是张山村一次***的深度探索。

2016年,张山村采用股份制成立合作社,将张山村贫困户全部纳入合作社,成为股东。贫困户以“资本、资源、技术”注入合作社。同时,打破地域限制,多方吸纳股东。合作社成立以后,将茶叶改良、品牌塑造、市场拓展等作为主要事宜。

如何把分散的资金整合起来,让它发生裂变,实现增效增收?张山村采取集体投入、个人投入、社会参与等方式,把分散的资金聚集起来,让资金变股金,实现捆绑式抱团发展,帮助农民致富。

“地是我的,我还有股份,土地入股让我们变身股东,大家不仅可以得到土地上的收益,还可在家门口找到工作。”周显国算了一笔账:在茶园工作每月有3000多元工资,按分红比例,4亩多土地入股后的收入将成倍增加。

“除了资源入股,还有的村民把扶贫资金作为股金入股到专业合作社,能够切实保障收益,达到经营主体增效、贫困人口增收的双赢目的。把扶贫资金变成股金投入产业发展,实现了‘扶贫资金跟着贫困群众走、贫困群众跟着产业走\’,最大限度发挥了财政资金的效益。”该村党支部书记杜朝英说,张山村为贫困户强底子、找路子、挣票子,不断提高贫困户的自身“造血”功能,带领贫困户走出了一条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产业脱贫的新路子。

线上线下齐发展

销售新模式受追捧

“身份”解决了,但销路解决不了,仍旧分不到“红”,村民们强烈期盼茶叶销路问题能得到解决。

因此,合江镇决定采取“飞地党建”扶贫模式,在交通便利的塘坝村租赁土地,打造出张山村的“东篱茶社”手工制茶体验馆,同时以此为展示窗口,解决销售难题。

在清新淡雅的体验馆里,南来北往的游客边品茗边体验茶叶采摘的乐趣。

“产品+体验+服务”的社会化营销模式让张山村茶叶受到追捧。

与此同时,微店的开设加速了在线上渠道的布局和市场开拓,为张山村茶叶销售拓宽了渠道,走出一条茶叶线上开店和线下体验销售融为一体的创新路子。

“体验店的开设,解决了消费者在网购过程中对茶叶品质、口感等无法判断的困惑,有利于茶叶网商进一步扩大销售范围。”杜朝英称,线上线下结合的飞地扶贫销售模式,对促进当地茶叶销售的积极作用十分明显。

无论是资源变股权还是线上+线下模式,张山村扶贫新机制的建立,进一步提升了该村脱贫攻坚的“造血、活血”功能,稳固贫困户收入,奏响了张山村脱贫攻坚最强音。

qq图片20180203141020.jpg

汉源县安乐乡治安村村民李仕全的父亲准备下山管护果树

汉源县安乐乡治安村:

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串起增收“黄金链”

在坚持种养结合,整体推进全村生态循环农业中,汉源县安乐乡治安村的生猪养殖与黄果柑种植相互促进、协调发展,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脱贫奔康的新路子。

宁愿苦战

不愿苦熬

近日,治安村7组的李仕全家传来了热闹的声音,说话声、水声、奔走声,声声入耳。他家杀年猪,左邻右舍都跑来帮忙了。李仕全一瘸一拐地走着,忙着递东西、提水桶。

帮扶干部送来的猪仔,已经有165公斤了,快过年了,准备杀一头猪,够一家三口吃一年了。李仕全笑着说:“这日子终于有奔头了!”

过去的李仕全,可没现在这么精神,他自身有残疾,又是单身,年过七旬的父母亲要靠他赡养,全家的负担都压在这个40多岁的男人身上。

李仕全所在的治安村,地处汉源县安乐乡的高寒山区,山高坡陡路难行,土地瘠薄粮难种。

2015年,汉源县工商质监局结对帮扶治安村,派驻了第一书记,2017年,又增加了市级帮扶单位——雅安农商行。在社会各界帮助下,这个贫困村的面貌开始有了起色。村里道路硬化了,李仕全家还有了结对帮扶人——县工商质监局派出的驻村干部冉龙云,李仕全也暗下决心:“宁愿苦战,不愿苦熬!”

听说种黄果柑挣钱,李仕全就栽了120多株黄果柑树。

起初,他跑到满是荆棘的山坡上开荒,一天下来,双手流血。“要不想再戴穷‘帽子\’,就得披荆斩棘,不能当懒人。”可汗水却没换来丰收,黄果柑又小又涩,李仕全急得直跺脚。

后来,在驻村干部的帮助下,他主动去农民夜校学习黄果柑管护技术,听专家讲怎样修枝、疏果、施肥、施药。

苦战终有收获,三年多来,李仕全在帮扶部门的帮助下,把房子盖起来了,利用4000余元的产业扶贫周转金和5万元的小额贷款,养了猪和鸡,栽下的黄果柑已经开始挂果。

去年,他利用农闲时间到建筑工地打工,委托73岁的父亲李学成管理果树。不久前他回家,看到金灿灿的黄果柑挂满枝头,他笑得合不拢嘴。“我家2017年已经脱贫,2018年又是一个丰收年,预计可以采摘3000公斤左右黄果柑。”

“三位一体”促发展

两产融合助脱贫

寒冬腊月天里,治安村却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田地里种植的果树挂满金黄的果实,整座山都是金黄的一片,丰收的喜悦挂在村民的脸上;一条条干净平坦的水泥道路蜿蜒向前,通向各家各户……

与几年前的产业落后、发展停滞相比,如今的治安村在村党支部的引领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那340多株果树长势旺,2017年卖了6000公斤黄果柑。”2月1日,来到治安村一处山头,村民李建说,他的生猪肥料全用在果树上,生态环境变好了,经济收益也不错。

当地村民有着多年的生猪养殖传统习惯,同时,全村都在种植黄果柑,但因为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导致该村一直贫困。

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是治安村脱贫的唯一路径。于是,该村开始实施“猪场+沼气+果树”三位一体生态能源模式,该模式不仅促进养猪业发展,还促进了该村的经济发展。果树枝是生猪的天然青绿饲料,猪粪尿又是果树的有机肥料,村民家的养猪场的粪便经厌氧发酵后,产生的沼液能通过灌溉管网为果树提供生长所需养分,而果树生长过程中产生的废弃树枝、残果病果等经预处理后,又进入沼气罐发酵……这样环环相扣的体系,构建了治安村新型生态循环农业模式,使整村废弃物实现了100%的循环利用。

通过这样的生态循环,不仅能降低饲养成本,还能促进果树和农作物增产增收,从而形成生态循环产业链。

两增两减利润多

群众增收心欢喜

该村第一书记李宛励算了一笔账:比如种黄果柑,以前需要2300元/亩的肥料,而现在只需1200元/亩,并且沼液养地,地肥了,黄果柑的产量和质量双提高;另一方面,种黄果柑有效化解了养殖生猪带来的环保问题,减少了养殖户因购买污水处理设备带来的大额消费。“两减两增,中间多出来的就是利润。”

李宛励说,去年全村养猪、种果两大产业收入突破1038万元,两大产业让村民人均一年纯收入达5953元,而且杜绝养殖污染排放,生猪养殖还稳定发展,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增收”。

“产业扶贫要技术配套,才能确保扶贫产业发挥最大效益。配套技术要实在管用,才能推动贫困群众降本增效。”当地老百姓的的顺口溜不仅说出了广大群众的心声,更道出了惠农技术推广对产业扶贫项目、群众增收和生态建设的整体带动作用。

雅安日报记者石雨川

新闻推荐

从“雅安制造”到“雅安创造”

众友公司生产车间内,工人正在加班加点生产。2017年岁末,据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网最新公示,雅安市5家企业通过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其中汉源、天全均为首次成功申报认定高新技术企业,实...

汉源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汉源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