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法律明白人”法治引领身边人
汉源县“法律明白人”培训会现场
治国安邦,重在基层。基层是社会的细胞,也是社会的活力源泉。
多年来,雅安市积极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工作,通过乡村联动,发挥好自治基础作用、法治保障作用、德治引领作用,努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格局,为“法治雅安”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部署。着力提升乡村群众的法律素质和法治意识,推进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和市委四届七次全会的重要精神。
随着法治社会建设力度加强,需要多方推动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乡村“法律明白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本着通过“身边人影响身边人,身边人带动身边人”的理念,让法律走进寻常百姓家,借助“法律明白人”培训、培养工作,先让一批人学法,再带动一批人用法,让广大乡村群众逐步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浓厚氛围,以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调解人才库培训
培育一批“法律明白人”
4月20日,宝兴县普法讲师团深入五龙乡联合村、庄子村、百里村,开展宝兴县村级建制调整改革法治宣传暨“法律明白人”培训会。
培训以“进一步加强城乡基层治理法治化水平”为主题,讲师团成员结合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工作就如何坚持运用法治思维稳妥处理调整前后农村集体资产资源资金、债权债务关系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讲解,让参会人员对基层依法治理有了更深刻理解,也为基层法律明白人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发挥法治引领作用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方法。
今年以来,培养“法律明白人”作为一项推进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点工作被提上日程。5月,由市司法局牵头开展的乡村万名“法律明白人”培育工程全市范围内全面展开。
所谓万名“法律明白人”培育工程,就是要从全市村(社区)“两委”成员、党员干部、有威信的村(居)民等中选培1万名具备一定法治观念、有良好家风和家庭美德的群众,使其成为开展基层法治宣传、纠纷调解、维护稳定等社会治理工作的能手,影响和带动身边村(居)民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提升村(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夯实乡村依法治理根基,助推基层治理能力提升。
乡村“法律明白人”培养对象的选拔,采用个人自荐、家庭推荐、村组指定相结合的方法产生,每个行政村(社区)将选拔8到10名“法律明白人”参与培训。
“法律明白人”的培训讲师由司法行政人员、律师、法官、检察官、警察和组织部、民政、农业等涉农部门中群众工作经验丰富、语言表达能力强的人员担任,而培养读本则由市司法局统一编印发放。读本针对雅安市农村现状和群众关注的问题收集整理了十五个大项的一百个案例进行讲解。同时各地将结合乡村生产、生活实际,突出实用性、操作性、针对性等设置培训内容,其目的是让案例教学与实际操作相结合。
培训工作将在2020年11月底前完成,且集中培训每人不少于四个课时,在培训中将对培养对象进行日常考核和培训检测,考核检测合格的由各县(区)司法局统一授予“法律明白人”的称号。
那么,什么样的人可以成为“法律明白人”的培养对象呢?
首先,培养对象要崇尚宪法和法律,能够认真学习和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能遵守法律法规、党纪党规和各项规章制度;其次培训对象应具有一定文化程度和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基层依法治理相关事务,且具有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为人正直、处事公道、作风务实、热衷社会公益事业,愿意为群众服务,在群众中有一定威信。
“法律明白人”培养完成后,各地将运用这支队伍,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在日常生活中了解村民的法律服务需求,有针对性开展法律服务,积极引导村民依法自治、依法维权。
雨城区开展法律宣传活动
引导群众的“法治宣传员”
其实“法律明白人”在雅安并不是一个新生事物,他们在全市社会基层治理中一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石棉县迎政乡,每月都会组织一次法律明白人培训,由司法助理员、派出所民警、法律顾问向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等村干部和村上的致富带头人等开展法律培训,将他们培养为法律明白人,这些法律明白人将在日常生活中了解村民的法律服务需求,积极引导村民依法维权。
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了一批优秀法律明白人,他们不仅自身法律知识储备及素养得到显著提升,还通过实际行动积极带动广大村民学法、守法、用法,在基层法治宣传和民主法治创建中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这些法律明白人经常活跃于乡村、穿梭在村民之中,调解村民矛盾纠纷,联合开展法治宣传,提供法律咨询,受到了村民的广泛认可。
“法律知识各个层面都在讲,但让群众能接受、听得懂、会使用才是关键。”市司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身处基层与群众沟通密切的‘法律明白人’将和专业的法律工作者一道开展法治宣传,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宣传法律知识,在群众身边经常开展法治宣传,真正让法律浸润到每一个人,从而有效提升全社会的法治意识。”
藏语调解解决纠纷
化解纠纷的“矛盾调解人”
在彝族地区,长期以来,“德古”专司解决彝人之间的纠纷,对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小至婚姻家事,大至人身损害纠纷,都可以在“德古”的参与下进行调解,解决争端。
石棉县结合辖区民族特点,依托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并为少数民族量身打造调解方式,积累了丰富的调解经验。
由此设立的“德古调解室”和“路吉达刻调解室”,成为化解家事纠纷的新阵地,更好地打通基层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实现互通互融,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当地。
“德古”和“路吉达刻”便是少数民族中的“法律明白人”。
将“德古”“路吉达刻”引入家事纠纷的调处中,设立调解室,能够有效解决法官对少数民族文化传统不熟知的困难,且能充分发挥“德古”“路吉达刻”在当地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按照法官指导、释法,“德古”“路吉达刻”主导调解的模式,引导当事人摒弃解纷陋规,利用法律维权的思想,相关法律法规和当地民族习惯有机结合,在保障各方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前提下,促进矛盾纠纷化解。
天全县始阳镇作为进出甘孜乃至西藏通道上的重要节点,辖区内汽修、旅店、物流等行业众多,人员复杂,藏族群众流动性大。
而藏族民警仁青多吉为双语对话联络员,又是派出所的民警,他的加入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处理纠纷时,因语言不通而造成误会升级的情况。同时始阳镇创建的涉藏调解人才库,将律师业、旅馆业、餐饮业、修车业等长期与藏族同胞接触、熟悉藏族同胞生活习惯、能交流简单藏语的人员纳入人才库,因案施策,针对不同类别的纠纷及群体,组织相应人员协助调解工作,实现快速、高效化解纠纷的目标。
护航发展的“法律服务人”
名山区茅河镇素有“中国茶苗第一乡”之称,来自全国各地的茶农、茶商会到这里引苗育种、收购鲜茶。因此,茅河镇将茶叶产业作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特色产业来发展。
为夯实基层工作,更好地促进茶产业健康发展,2017年茅河在司法行政机关指导下,召集诚信度较高的茶叶经营者、花卉苗木协会工作人员、村干部、法律工作者、公安民警等24人,组成了茶产业矛盾纠纷调解委员会(以下简称:茶调委)专司处理涉及茶产业的各类矛盾纠纷,为当地茶产业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茶调委的调解员就是“法律明白人”。他们在调解工作中经常遇到“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现象,调解员们就需要利用人民调解、司法调解等综合措施,加大矛盾纠纷的调处力度和相关法律知识的宣传力度,在化解矛盾纠纷的同时广泛开展法治宣传。
“以往发生茶业纠纷,要不就通过诉讼解决,牵扯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要不就一直僵持或者不了了之,存在的矛盾不能有效化解。”当地一位茶农说,“有了茶调委,很多矛盾纠纷通过基层调解就能得到解决,大大缩短了矛盾纠纷解决所需的时间。”
在矛盾纠纷的调解过程中,茶调委根据茶苗损毁、茶苗管理、茶地权属等矛盾进行细致分类,调解人员深入矛盾双方,找准问题症结,在有效化解矛盾纠纷的同时积极进行普法,开展诚信教育,达到调解一件,教育一片的目的,实现“茶产业纠纷到哪里,跟踪调解就到哪里”,切实发挥出多元化调解机制的融合调解作用。
而在选聘调解人员上,茶调委严格按照群众推荐、村组推荐、政府审核的程序,选拔责任心强、诚信度高、专业技术水平过硬的茶叶协会负责人、法律工作者、乡村知名人士等人员组成调解员人才库。
这样的茶调委,一方面为全乡广大茶农、茶商、茶企以及客商搭建了一个解决茶产业矛盾纠纷的绿色通道;另一方面能够在相关矛盾纠纷发生的第一时间进行调解。同时更注重源头排查,化解矛盾纠纷,为全乡产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
“说到底,人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市司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现在全面开展的乡村万名‘法律明白人’培育工程,就是要在全市范围内培养懂法、用法的明白人,进一步强化基层治理中的法治力量。”
雅安日报记者鲁妮娜
新闻推荐
争做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的践行者 市政协与安宁区联合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
【本报讯】5月27日上午,由市政协办公室、市文明办、安宁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主办,甘肃省科技馆、安宁区委宣传部、银滩路...
宝兴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宝兴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