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垃圾分类处理“343”模式 宝兴县实现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

四川农村日报 2019-11-20 06:15 大字

□舒国聪 王颖

2017年6月,雅安市宝兴县被住建部列入全国第一批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县。两年来,宝兴县立足山区县实际,以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为契机,突出“控源减量、无害处理、循环利用”3个重点,探索建立“分类实用化、推进全域化、城乡一体化、参与多元化”4项机制,精心构建“小微循环、体内循环、体外循环”3条循环治理链,因地制宜开展山区县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和资源利用示范试点,走出一条山区县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新路子,全县9个乡(镇)、54个村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100%。

“四个标准”实用化,垃圾分类“易懂易行”。根据山区县农村实际和农民生产生活习惯,按“四类四要”标准对农村生活垃圾进行合理分类。一是“有害垃圾”上交。主要包括废电池、废灯管、温度计、废杀毒剂等,指导农户定时定点交给各村组的垃圾清运员。二是“可回收垃圾”变卖。主要包括废纸、废金属、废包装物、废塑料瓶、废玻璃等,指导农户分类收集整理后就近卖给废品收购商贩。三是“易腐垃圾”沤肥。主要包括餐厨垃圾、瓜果蔬菜垃圾等易腐易烂物,指导乡村农户挖建简易沤肥池和利用已建山粪池、沼气池,通过堆土沤肥等方式进行生态处理。四是“其他垃圾”减量。主要指上述三类以外的不能降解、危害小、不易烂、不能回收利用的其他生活垃圾,指导农户分类收集、控源减量,定时定点投放,专人收集运转。

“三线一网”全域化,垃圾分类“全域覆盖”。立足全县86%的面积拟划入大熊猫国家公园的特殊县情,全域化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利用。一是理清“主线”,四级联动。成立县乡(镇)两级工作领导小组,抽调人员组建专班,建立“部门主管、乡(镇)主责、村(社)主办、农户主体”落实机制,形成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四级”联动、分工协作、全员参与的良好格局。二是亮明“底线”,一岗双责。实行垃圾分类“一岗双责”,将垃圾分类作为“硬指标”纳入乡镇、部门年度绩效考核,建立农户网格化管理和设备设施运行管理“两本”台账,压紧压实责任。三是划定“界线”,“一网”覆盖。按照乡(镇)属地管理原则,结合县域地理环境和道路交通路网实际,将全县农村垃圾分类区域划分为3个片区9个网格55个点位,定人定岗,实现垃圾分类“一网全覆盖、全县无盲区”。

“城乡共治”一体化,垃圾分类“精准高效”。在全县推行“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垃圾分类处理模式,形成城乡一体的县域“体内循环”链。一是硬件建设“城乡同步”。累计投入资金1146万元,建成县级垃圾处理中心站1个、餐厨垃圾处理站1个、乡镇垃圾中转站1个,购置垃圾清运车12辆,通过优化点位布置和运转线路,实现全县城乡生活垃圾“当日收集、当日运转、当日处理”。二是要素保障“一视同仁”。按照“网格化管理”要求,划分中心城镇、新村聚居点、高山散户三个类区,足额配备专职垃圾分拣员110人、指导员54人、监督员27人,向乡村农户发放垃圾桶8000余组,并按照每年每村5万元的标准落实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经费,确保城乡垃圾分类“有人办事、有钱办事、有人监督”。三是城乡共治“一体循环”。按照“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模式,全县54个行政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覆盖率100%。建成全市第一个餐厨垃圾处理厂,城市餐厨垃圾分类处理率达到88%,在全省山区县率先开展餐厨垃圾集中处理,同步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生活污水治理、“厕所改造”等工作。

“社会参与”多元化,垃圾分类“后劲十足”。激活社会资本,盘活农村资源,多元参与,搭建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利用“体外循坏”链。一是“政府+市场”拓展服务。引进PPP模式,预计用2000万元资金建设日处理量100吨的县级垃圾压缩中转站,压缩处理后运至市垃圾焚烧发电站。二是“循环利用+有机”助农增收。鼓励引导农型企业、合作社和农户围绕“垃圾分类、循环利用”,做深做精农村生活垃圾“沤肥”产业。三是“互联网+信息化”立体监管。整合利用“互联网+”、综治中心、环保监测、智慧社区、天网工程等资源,建立完善信息化监管平台,实现全县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和处置全过程、全覆盖、信息化智能监管。

(作者单位:宝兴县委深改办)

新闻推荐

科普链接:雅安动植物基因库之雪鹑

雪鹑(市鸟类保护协会供图)雪鹑是一种栖息在海拔为3000—5500米之间的高山灌丛、高山草甸和裸岩地带的鸟类,头、颈和上体...

宝兴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宝兴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