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生产有条不紊 积极生活乐观向上

雅安日报 2019-10-26 08:47 大字

10月17日,宝兴的天空湛蓝如洗,站在蜂桶寨乡光明村外郎坪上远眺,远山如黛,顿生开阔舒畅之感。

作为“8·22”特大暴雨灾害受灾较为严重的地方之一,蜂桶寨乡光明村正一片忙碌,火石溪组在开展灾后自救,外郎坪组在从事农业生产……如画美景的映衬下,光明村依旧美丽。

生产生活逐步恢复

村民积极面对生活

“多亏同组的老党员苟健及时组织撤离,否则我们的损失将更严重。”说起“8·22”特大暴雨灾害,光明村火石溪组村民李宣书至今仍心有余悸。8月21日凌晨三点半,从外郎坪倾泻而下的泥石流切断了他家门前的公路,更将他家房屋上的瓦全部砸烂。

“万幸灾害发生前预警和监测到位,不然可能会有人员伤亡。”苟健说,光明村受灾最严重的就数他家附近五户人家,目前,他们还居住在临时安置点里。

在宝兴县林业局、蜂桶寨乡党委政府的帮助下,苟健等人的生活正慢慢恢复正常。在村组干部的协调下,五户村民屋后清淤工程已顺利完成。

“8·22”特大暴雨灾害发生后,光明村外郎坪组一度成为孤岛,道路被毁,停水停电。现在站在该组景观石处眺望,左边桑树园,右边藤椒园,特色民居点缀其间,村民们或在园中薅草,或照看蜜蜂,或整理花园,生产生活井然有序。

今年8月,光明村启动了“村里村外小果园,家家户户小花园,屋前屋后小菜园”的“三园”建设,其核心地就是外郎坪组。“如果不是突如其来的暴雨灾害,现在的光明村肯定更漂亮。”光明村第一书记马伟介绍,从2018年开始,光明村适时调整产业结构,引进专业合作社,在外郎坪组种植了大量桑树、藤椒,并进行适度的坡改地,一定程度上涵养了水土。

“灾后恢复建设,必须尊重相应的科学规律。”马伟介绍,由于雨季还没有完全结束,火石溪组还存在再次发生泥石流的风险,“除了劝阻村民不要返回家中外,我们已派人对灾害点进行24小时监测。待相关部门研究制定地质灾害治理方案后,将启动相应的治理工作。”

美丽观念深入人心

灾后光明村美丽依旧

行走在外郎坪组,连香树、木春菊、红叶石楠、红继木、金叶女贞等几十种花木或集中或散落种植在村民的房前屋后;50余亩金丝皇菊花开正艳,在藤椒树下吐露芬芳,吸引着一大群蜜蜂前去采集甜蜜。

这些花木,不仅美观,更是当地村民、全村集体收入的重要来源。“拿木春菊来说,其生长一段时间后,就可以匀出一些幼苗转手销售,每株村民可以获得0.9元的务工收入,合作社有近0.5元钱的利润。”马伟说,光明村在2018年成立了宝兴县首个脱贫攻坚专业合作社——外郎脱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党支部”模式运行,科学专业发展桑树、藤椒等产业。目前,已形成一定的规模。

不仅仅是花木,美丽观念正植根于光明村人的内心。

洪涝灾害后,如果不及时进行环境清理,极易滋生各种细菌,威胁人的健康。“在光明村,几乎不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对于灾后防疫工作,马伟非常自信。

马伟的自信,来源于光明村已经确立的“3111”垃圾分类回收处理模式。“3”,即三支队伍——党员队伍宣传指导,保洁队伍分拣整理,村务热心人士监督管理,实现不可回收垃圾分类精准化;“1”即建成一座可再生资源集中投放中心,由农户自主投放、商人定时回收,实现可回收垃圾处理智能化;“1”即以“科学有效、简便实用”为原则,以山区堆土沤肥经验为依托,形成一个易腐垃圾处理体系,实现易腐垃圾处理生态化;“1”即制定管理细则,明确积分规则,定期开展评比,实现垃圾分类制度化。

“相较往年,全村可回收资源回收量明显增加,不可回收垃圾转运量明显减少。”马伟说,“3111”垃圾分类回收处理模式运行以来,光明村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该模式也在全县范围内被大力推广。

暴雨灾害已经过去,干净、整洁、卫生的光明村美丽依旧。相信经过灾后恢复建设,未来的光明村,将更加美丽。

雅安日报记者刘庆红

新闻推荐

宝兴县:“五个继续”助力健康扶贫三年攻坚行动

雅安日报讯日前,记者从宝兴县扶贫开发局获悉,该县结合雅安市脱贫攻坚“十大行动”中的健康关怀行动,在全县范围内持续深...

宝兴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宝兴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