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流淌 生活洋溢幸福

雅安日报 2019-08-19 08:22 大字

立秋后的雅安之夜,青衣江畔华灯美,女娲雕塑熠熠生辉,漫步两岸人行步道和城市公园的市民,尽享江风的凉爽和生活的惬意。

翻看拍摄于20世纪50年代的老照片,青砖瓦房、河滩渡口、老旧街道是基本场景,彼时的雅安人,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偏僻落后的江边小城。

变化,在不经意间积攒力量,然后突然爆发。架桥、修路、建房;电视、电话、网络;步行、骑车、自驾;电报、书信、视频;坝坝会、大商场、网上商城……

和所有中国人一样,70年来,雅安城市在变,雅安人的生活方式也经历巨大变迁。

2018年12月28日,成雅铁路正式投用,雅安正式进入以成都为核心的一小时交通运输网,动车经济时代来临,让“成都工作,雅安生活”成为可能

【事件述说雅安】

生活智能化

“老板,用微信或支付宝付款行不?”“行,出示付款二维码就可以。”

15日,市区万达广场内,市民杨女士用微信扫码购的方式,结算购物车中的商品,很快完成买单付款程序。

然而,在计划经济年代,人们买东西只能去供销社凭票购买,就算有钱,没有票也买不到。吃饭穿衣都要凭票,人们买粮食要用粮票,买肉要用肉票,买布要用布票……票证发放虽然很多,仍然不能涵盖所有商品。因此,在票证之外,又发行了各种购货簿,如粮簿、煤簿、柴簿等。

20世纪90年代,现金支付开始大行其道,货品交易大多是现金。进入21世纪,刷卡消费成为主流,市民出门再也不用携带大量现金,一张借记卡或信用卡就可搞定。

2011年,支付宝推出条码支付业务,标志着线下扫码支付时代的来临。经过短短几年发展,移动支付迅速渗透各行各业,引导人们由刷卡交易向移动支付转变,让大家享受到支付方式改变带来的便利。

出行可使用手机叫车、付款,饭店吃饭离不开移动支付,充话费、生活缴费统统在手机上就可完成……现在,大至酒店商场,小到街边小店,甚至到菜市场的摊点,只要你带着智能手机,就能完成商品交易过程。身上无现金也逐渐成为年轻人的一种常态,并潜移默化转变中老年人的支付观念。

通讯方式的变化也让雅安人切切实实感受到科技发展带来的红利。

20世纪70年代以前,人们的通讯方式主要靠写信,寄往距离较远的地方,一封信往往要在路上“走”半个月。

如有急事,不少人也会选择发电报,但当时发电报的价格对老百姓来说很贵,大家都惜字如金,一般电报内容最多十来个字。

改革开放后,“弄潮儿”纷纷下海经商。20世纪90年代初,经济条件好的人开始安装座机电话,更有人用上了BB机和“大哥大”等奢侈的联系工具。

然而,那时的手机仅仅只能通话。

进入21世纪,手机开始不断更新换代,从黑白屏到彩屏,从功能机到智能机,不少人的手机页面,微信、QQ、美团、优酷视频等多种App软件让生活越来越便捷化和智能化。

手机视频聊天,即使远在天涯也能如近在咫尺般交流;以前出行要去车站排队买票,现在,只需要一部手机,足不出户就能买到车票、机票;不想做饭,只需打开App,外卖工作人员便直接将美食送到家门口……

此外,智能扫地机器人、早教智能机器人,甚至到银行办理业务,也有智能机器人服务,“智能化”已逐渐走入市民的衣食住行,开启“智时代”生活方式。

共享单车让市民出行更加便捷、绿色

城市的发展变化,让市民的生活越来越精致

住房多元化

70年来,从单位分房到集资建房再到购买商品房,老百姓的购房方式发生变化,住房形态也从“筒子楼”到“单元楼”再到“商品房”,不断升级换代,居民住房完成由住房紧缺到“居者有其屋”再到“住有所居,住有所乐”的华丽蜕变。

20世纪60年代,不少人的住房是单位安排,一人一个小单间,只有十多平方米,卫生间和厨房也都是公用的,空间十分紧张。

1992年,市民陈爱华和爱人结婚,单位分给他一套70平方米左右的两居室。“获得单位福利分房的机会后,根据工龄、单位优惠政策等,我花8000元左右买下了这套房子,房子有独立的厨房、卫生间,住房条件得到极大改善。”陈爱华说。

1998年,“福利分房”时代宣告终结,我国房改进入实质性阶段,住房分配完全走上商品化的道路,房屋、房价上升到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关心的层面。

时代在变迁,城市在发展,商品房市场不断壮大,全面提升人们的“居住体验”成为房地产行业的新使命。而随着雅安市城市不断东拓,商品房建设规模也越来越大,楼盘也越建越多,市民的居住条件再次得到较大的提升。

同时,得益于2007年以来的实践探索,一个以廉租房、公租房、棚户区改造、安置房建设为主的住房保障体系在雅安市已基本形成。

“从自家修建的农房搬进规范化的小区,棚户区改造让我们一家住上新房子,过上新生活。”家住市区魏家岗小区的郭阳说。

“一室一厅50平方米的公租房,每月租金只要300多元,生活开支小了,生活质量有所提升。而且公租房的环境配套都不错,为新就业职工减轻了生活压力。”在市区某单位工作的张淼是公租房政策的受益者之一。

从棚户区改造到公租房政策,多元供应体系逐渐完善,实现居民住有所居、居有所乐。

出行便捷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雅安市民的出行方式也随之改变——从走路,到拥有第一辆自行车,再到摩托车,从驾驶汽车到回归自行车……雅安人的出行方式逐渐低碳化。

回顾70年来的交通工具,影响着雅安人交通出行的方方面面,改变着市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

20世纪80年代初,有一辆凤凰牌自行车值得自豪。那时候,“永久”“凤凰”或“飞鸽”品牌的自行车,其“洋盘”程度不亚于现在的宝马、奔驰。当时,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及收音机,是很多家庭希望拥有的四件生活物品,被称为“三转一响”。

那个时期,一辆自行车的价格相当于一个普通市民两三个月的工资,能买一辆自行车是一件很“洋气”的事。

随着社会的发展,摩托车开始进入市民生活;改革开放20年后,小轿车也慢慢“开进”寻常百姓家。尤其是2000年以后,私家车开始大量出现在市民的生活中。

如今,汽车成为不少家庭的“标配”后,其功能也在不断完善、创新,一些拥有自动倒车等功能的智能汽车,以及新能源汽车广受市民青睐。

随着社会进步、生活水平提高,市民的生活理念也逐渐改变,开始追求低碳环保的出行方式。自行车再次走进人们的视野,再次成为出行方式的一种选择。

2017年以来,越来越多的共享单车出现在雅安市。被很多人遗忘的自行车,因人们生活理念的改变和其环保健身的特性再次回到人们的生活中。

“我不仅上下班骑车,平时也经常坐公交车出行,尤其是雅安新能源公交车运行后,出行越来越绿色、低碳。”市民李燕说,现在出行方式更便捷,低碳出行、健康生活已成为很多市民的生活理念。

【数字描绘雅安】

P020190819285398620885.jpg

网络交易量:

2016年,雅安市网络交易额35.40亿元,实现网络零售8.12亿元

2017年,雅安市网络交易额49.23亿元,网络零售额共实现11.01亿元

2018年,雅安市实现网络交易额60.98亿元,网络零售额15.15亿元

2019年1-6月,雅安市网络交易额实现33.88亿元,网络零售额实现9.49亿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

1978年,雅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为1.6亿元

2017年,雅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248.1亿元,是1978年的155.1倍,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3.5%

人均工资:

1978年,雅安人的平均工资为573元

2017年人均工资增加到48895元,增长84.3倍

雅安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9732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145元

【人物见证雅安】

宝兴县群众杨秀琴:曾经的“蜀道难”变成“蜀道通”

道路是城市的骨骼和血脉,见证城市的经济发展和巨变,无疑是历史脚步的聆听者与记录者。

“我可是家乡道路‘天堑’变‘通途’的见证者。”家住宝兴县穆坪镇的杨秀琴说。

1976年,在“出行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的年代,杨秀琴家住在距离宝兴县城几公里的半山腰,唯一的外出道路是家门口的乡间“单人道”。

“当时我不太喜欢去县城,因为真的是‘蜀道难’。”杨秀琴说,从她家走到县城大概要一个半小时,沿途都是羊肠小道,崎岖难行,还要途经悬崖与河滩,“关键还要背上不少东西,每次到县城来回一趟,脚要痛几天。”

20世纪80年代,逐渐完善的公路,就靠近杨秀琴的家,让她到县城的时间节约不少,“走四十几分钟就能到公路,偶尔会碰到车。”

“到后来,我们只需要走十几分钟就能到达省道210线。”杨秀琴说,那时,她们家也有了第一辆自行车,到县城变得更轻松。

到县城容易,到雅安城区依然不容易。

“当时,我一年去不了几次市区。”杨秀琴说,当时通过省道210线到雅安城区,必须翻过灵关镇的垭子口,而凶险、陡峭是垭子口的特征。翻过垭子口到达芦山县城,再到雅安城区,单程要花三四个小时。

20世纪90年代中期,省道210线铜头峡段具备通车条件,宝兴县城到雅安城区路程缩短到两个半小时。

2000年后,道路基础条件越来越好、车辆越来越多,杨秀琴的外出变得更加方便快捷。

2013年11月,国道351线动工建设,并于2016年建成通车。

如今,杨秀琴从国道351线到雅安城区仅需一个多小时。

“现在从宝兴到雅安城区,再到成都,都十分方便,曾经的‘蜀道难’变成‘蜀道通’。”杨秀琴感叹。

服装店店主夏群:

服饰多元化购物地点多样化

以前“一件衣服走天下”,并且衣料粗糙单一、造型守旧。从中山装、西装,到喇叭裤、健美裤……再到如今的各类新颖服装,市民的衣着也从“穿得暖”到“要时尚”进行大跨步转变。

对于服装的巨变,今年53岁的市区某服装店店主夏群感受颇深。

20世纪70年代,标志性的服装除了大花袄,大街上大多是绿、黑、灰、蓝的衣着颜色。

“衣服的样式、颜色是一年复一年。”夏群说,当时,一个季节她只有两套衣服,每套上面的补丁不计其数。

“当时流行一句话,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只要穿得暖和就行。”夏群说,家里有五姊妹,她最小。理所当然的,姐姐的衣服缝了补、补了缝,最终“归属地”都在她身上,“要穿新衣服,只能等到过年时。”

步入20世纪80年代,计划经济被市场经济逐步取代,人们的物质生活极大地丰富起来,各式各样的布料、款式新颖的服装层出不穷。人们对衣服的需求,不再只单纯停留在耐穿、暖和等实用功能上,而是更多地追求美观。

1987年,21岁的夏群第一次穿上牛仔裤。“当时电视机开始普及,我们看的电视剧增多,被演员的衣着吸引了。”夏群说,不少年轻人喜欢垫肩的、阔腿的、连体的等样式新颖的潮流服装。

2000年后,更多的服装样式、品牌被大众所熟知,夏群的衣柜逐渐丰富起来。同时,买衣服的地方也多起来。“以往,我们最喜欢在市区华兴街买衣服、鞋子,因为那里的衣服店多,且便宜。”夏群说,随着城市不断发展,市区中大街服装店开始增多,并入驻许多有名的服装品牌,备受雅安人的青睐。

2017年7月,市区万达广场开业,涵盖餐饮、服装、精品等业态,囊括近225个国内外潮流品牌。

从原来款式单调、色彩单一到现在的多元化时代,从以往单一服装批发市场到现在一站式购物中心,雅安人的服饰在变化,购物的地方也愈来愈多。

P020190819285349292421.jpg

随着科技的进步,市民通过手机扫码支付等就能乘车、购物

退休工人那玲:

从“凭票购”到“全球购”

20世纪50年代,我国开始实行购物凭票制。

“经历过20世纪70年代的市民都有共同的记忆,吃饭要粮票、买油要油票、穿衣要布票,这些票证成了‘第二货币’在市场上流通。”57岁的那玲对当时的凭票供应深有体会。

1981年,未满19岁的那玲从职中毕业后到雅安国营新安仪器厂工作,每个月能领到一些工资和粮票。

“当时有钱都买不到想要的东西,感觉各类票证比现金更实用。”那玲说,每逢春节或其他节假日前夕,百货公司、供销社就会簇拥着大量凭票购物的人,购物长队是那个年代的一大街景。

那时候商店都是柜台,顾客在外面看,不能详细了解商品的信息,只能需要什么商品,售货员就推荐什么商品。

像电视机、电冰箱这些紧俏、时髦的家用电器,要凭购物券才能买到。“很多时候有购物券也不一定能买到,要提前预约。”那玲补充道。

1993年,粮票彻底退出流通市场。而逐渐出现的自选式商场,提升了市民的消费理念。

“买东西去街边小商店,虽然不大,但有很多想买的东西。”那玲第一次去商店,里面的东西可以随便挑,然后去付款,“当时的感觉是太方便了。”

进入新世纪后,那玲第一次接触到网络购物,并在女儿的指导下完成第一次网络购物。“把钱付了,几天后才能收货,心里比较担心。”那玲说。

慢慢地,和日常生活相关的东西,几乎都可以在网上买到。在电脑前、手机上,就可以浏览海量商品,买到心仪的商品,这是“足不出户,购满天下”的便捷。如今,那玲家小到卫生纸、洗衣粉、垃圾袋,大到冰箱、洗衣机、电视机,都在网上购买。

短评:变化见于生活

2018年12月28日7时29分,从成都西站首发开往雅安的C6651次动车搭载625名乘客缓缓驶出,157万雅安人翘首以盼的成雅铁路正式载客运营。成雅铁路的正式投用,标志着雅安正式进入以成都为核心的一小时交通运输网,动车经济时代来临,让“成都工作,雅安生活”成为可能。

从步行到自行车、摩托车、小轿车,再到新能源汽车、新能源公交车,以及动车、飞机,巨大变化见证70年发展的中国“魔力”。

70年来,“衣”的变迁令人感慨。以前,雅安市区街头巷尾几乎清一色的蓝布衣服,最时髦的是“的确良”。如今,由市民着装从单一逐渐走向多元,由单调逐渐趋于斑斓,西装、牛仔裤、迷你裙等已经比比皆是。

70年来,“食”的问题见证经济社会发展。民以食为天,曾经的雅安物质较为匮乏,吃饭难、吃不饱是许多老雅安人记忆里的痛。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在“食”的方面,雅安人已经从“有啥吃啥”变成“吃啥有啥”,健康绿色食品已经成为人们现在的追求。

70年来,雅安人对“住”的变化更是感受颇深。住房并不仅仅是一个遮风挡雨的住所,更是承载希望的港湾。以前,雅安的高楼大厦很少见,而今一座座大楼巍然耸立,小高层、电梯公寓等成为幸福生活的“标配”。

见一叶而知秋,窥一斑而知全豹。

雅安人民衣食住行的变化,只是70年来新中国发展的一个缩影。向着未来进发,雅安人民将一步一个脚印,用勤劳、勇敢和智慧诠释实干精神,不懈奋斗艰苦奋斗团结奋斗,在新时代续写新篇章。

雅安日报记者 郑瑶 蒋阳阳

新闻推荐

大熊猫之旅 助推文旅产业新发展

憨态可掬的大熊猫雅安日报讯雅安文化内涵丰富,文化旅游成为雅安发展旅游产业最有潜力、最有活力,也是最具魅力的组成部...

宝兴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宝兴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