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在《凉山宝藏》一书中旅行 □北来
《凉山宝藏》凉山彝族自治州博物馆编,四川文艺出版社2019年5月第一版,定价88.00元
7月5日15时27分接到一个成都电信来电,一个男声先问我名字,接着说有一件快递,是否把东西放在“菜鸟”?我知道一定是新月副刊赠送新书《凉山宝藏》的“福利”到了,赶紧说不用,我马上来取。
男声说好,我在“菜鸟”等你。
外面太阳大,快递实在好,设在家门口的收发点名字更好听,居然叫“菜鸟”。
我从快递青年手上接过书,说声感谢,他忙说不、不,竟然谦逊得有点吃不消。返回路上,我手摸着快递件包装,感到里面的书不厚,有点出乎意料。
一回到家,我马上小心裁开快递,才发现并非刚才手感的那样,其实书挺厚重。
剪开塑料封先欣赏一下:
采用日式套封,既有外封又有内封;书脊未胶包,一层透明薄胶下露出线装原样,让人想到老祖宗的古老印刷术,而且打开书平放桌上,不用手压两边书页便能平展全打开,可谓奇妙;内页220多页,字数25万;书也挺大,大32开,成品尺寸165mm×235mm,这样直接具体地标明书的大小尺寸的好作法并不多见。其它常见的图书一般标明的开本并非书页的尺寸,而是一大张纸的尺寸,容易让买书人摸不着头脑,有时候还上当。《凉山宝藏》的编辑、设计、板式、排版、装帧、彩色插图、纸张、印刷等,皆有一流品质表现,由凉山彝族自治州博物馆编,编委会19人,主任唐亮、何万敏,是一个专家、学者、考古人、记者阵容,四川文艺出版社2019年5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观赏完,忍不住取来放大镜,端来刚泡的一杯好茶,在窗边当即开始学习。
平时读书都在夜晚灯下,极少在窗边阳光下,但一部考古的书中有不少文物图片,必须看清楚。随着书中叙述,跟上考古工作者的行踪,翻山越岭,开挖宝藏,意趣盎然。书中以20件文物讲述凉山文明史,其实远远不止20件,而是以20件出土文物为线索,延伸展开,纵横捭阖,左右逢源。既有主要的20件文物考古发现来龙去脉,又有凉山境内,以凉山博物馆为主,时有凉山各市县、成都、四川省专业机构合作,几十年来的考古发掘线索。虽以凉山文物为诉诸对象,但也纵深索隐,横向比较,视野开阔,主次分明。难能可贵的是,每一篇专业文章和解读叙述,语气平静,用词谨慎,毫无那种司空见惯的“自作多情”、“沾沾自喜”一般的口气,倒是多篇文章,字里行间,时见“有待进一步思考”、“有待更深入的研究”等用语,底气十足却稳妥扎实,还留有余地,全然大凉山的一贯气质。出土的每一个物件图片,都在我的放大镜下面展示出历史的风景,诗的远方。有些远方的迷人风景,就在我的记忆里,在我曾经生活、工作过的地方。
由于常年做功课,有一点功底,我对书中内容较为熟悉,所以两个小时就一气从头看到尾,确如序言标题:“一眼千年,且看凉山宝藏”。除了很开心,有收获,还倍感亲切。不过,我说两个小时就浏览完全书,当然是以自己有过近30年的凉山生活经历为前提,又做过几十年的功课为基础,否则,不知道会需要多长时间才算称得上读过这本书。而我之所以那样说,是已经明白今后会将此书当作工具书,再做功课时会反复阅读,思索,消化,钻研,到时候就能找到地方。其实,我是想说,阅读理解《凉山宝藏》这种书,可浅可深,可近可远。浅者,自然是考古学、历史地理方面的知识。深者,又在人种学、人类学方面。而近者,显然是一幅又一幅地下古老图画的局部经过发掘、拍摄与图说来显像,又经专业解读加以放大,恢复原本或者赋予全新的意义。更远者,意味着这部书中或许仅仅某一小点,即可能有朝一日点醒一个大梦想,连接上一个大构思,成全一个大图景。
在炎炎夏日,一般不出游,但可以一边喝茶,在一本书中旅行。
我喝的茶是从青衣江源头宝兴那个地方邮购来的飘雪,我等10人去年10月去那里旅行,找到江边一个茶行才有了好茶。成都的秦风、举人家的书童、培书,都是读书的诗人作家,不知他们是否也收到寄赠的书,是否也在学习,感受又如何?而我自己,愉快之余,难免另有一些读后感不妨一吐为快。也就是说,《凉山宝藏》也不是没有瑕疵,及其可以讨论的问题。比如:
65页、“五尺道”错为“五天道”,书中多次出现“五尺道”,仅此一处错。
94页、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此后不久,在司马相如的主持和带领下,“蜀身毒道”成功开通。开通时间问题。
125页、“建兴五年”砖的问题。
131页、诸葛亮南征前后的问题。等。
还是那句话,我不是考古人,没有资格谈考古。我也未从事史学专业,同样不必故作高论,贻笑大方。我只是此前看见《西昌都市报》连续登载凉山系列考古文章,一遇见就赶紧收藏,但还是没办法像今天的青年人追剧那样追报纸,一些篇什仍未能读到。现在一看《凉山宝藏》一书,原本出自于凉山州博物馆和《西昌都市报》联合推出《凉山宝藏》栏目,正好是《西昌都市报》刊登的全部,亦即从凉山州博物馆两万余件馆藏文物中,精选出20件(套)珍品,先著文见报,之后才成书。看来,凉山考古工作已进行几十年,成果累累,但我还是在今春随意上网搜索,才发现其考古事业早有著述面世,现将业已出版的几部著作节录于下:
《安宁河流域大石墓》精装。作者: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凉山彝族自治州博物馆,西昌市文物管理所。文物出版社2006年11月第1版。
《凉山历史碑刻注评》平装。作者:刘弘,唐亮。文物出版社2011年8月第1版。
《安宁河流域古文化调查与研究》精装。作者:凉山彝族自治州博物馆,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科学出版社2012年8月第1版。
《一个考古学文化交汇区的发现——凉山考古四十年》精装。作者:凉山彝族自治州博物馆等。科学出版社2015年6月第1版。
毋庸讳言,我羡慕又遗憾,从未有幸读过这些书。有的书网上已脱销,只见书名不见价格。有一两部可见定价,在200多元至300多元。我于是要说,对于一个地方悠久博大的历史的发现,乃至优秀文化知识的有效传播,让我更为赞赏这次赠书。我还更看好林红在《凉山宝藏》一书《后记三》中提到的一段话:“过去考古界把凉山有人类活动的历史认定为距今四千年起。今年,四川省成昆线考古发掘项目总负责人、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院长助理陈苇,在一次全国性学术会议上正式对外宣称,通过近几年的成昆复线考古发掘证实,凉山的历史至少还可以往前推一千年。”
顺便说一下,已故史家付乐成曾在1960年初版、1978年修订再版的《中国通史》中提到:“元谋人……据说他们距今已有一百七十万年,且已知道用火。至于他们的年代和用火这一生活动态是怎样测定的,则不得而知。蓝田人……丁村人……至于……新近发现的旧石器时代的原始人类,其遗骸及遗物既未公诸于世,即有关此类史前人类的考古报告,也零散不全,例如有关元谋人和1976年发现的丁村人的资料便仅见于新闻记载。因此仅凭‘独家之秘’的纸上考古报告,其研究结果的正确性,自然可疑,无法尽信。”(贵州教育出版社2010年8月第1版、2011年7月第2次印刷)
付乐成写这段话时,或许还不算历史学大家,尽管去谈自己的意见。而我等人,一个或三四个,或无数个喜爱历史的人,热心考古发现的外行人,甚至不便去寻找发布考古报告的地方。因而,感谢“新月副刊”!感谢凉山州博物馆!欢迎以后不论何方,还能有此类赠送好书的机会。当然,同样是赠送具有独特价值的一手资料性的文献级别的好书。
新闻推荐
筒鞘蛇菰。藨寄生。圆叶挖耳草。穆坪马先嵩。高山捕虫堇。孙海文/图7月末,成都西岭。城中酷暑难耐,山中风景正...
宝兴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宝兴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