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大熊猫学习如何渡过逆境 和孩子一起读《熊猫明历险记》吧
——和孩子一起读《熊猫明历险记》吧 □杨不易
春天的时候,我曾在成都大熊猫基地逗留了近五个小时,试图拍一组“萌萌哒”的大熊猫照片。因为之前在照片和视频中看过的那些大熊猫,都那么活泼、可爱,我对这项工作充满期待。
但离开的时候翻看相机,我失望了。这些胖乎乎的家伙,大部分时候都呆着不动,不管是在地上的,还是爬到树杈上的,除了睡觉还是睡觉,要拍到“活泼”的照片,并不容易……
那时候,我才发现,我们其实离“国宝”很远。人们喜欢大熊猫,在动物园围观它们,但对这些黑白相间的“胖子”并不了解,更不用说去体会它们的喜怒哀乐了。而作家蒋林的这本《熊猫明历险记》,让我有了一次和大熊猫“近距离”接触,体验“熊生”艰难,以及它们乐观心态的机会。
1869年,法国传教士阿尔芒·戴维在四川宝兴县穆坪雇佣当地猎人,追捕到一只被他称为“黑白熊”的大熊猫,立即就要运回法国,可惜一离开成都,“黑白熊”就死了,只好把皮制作成标本送到法国国家博物馆展出。这是近代“科学发现”的第一只大熊猫。1936年,一个名叫露丝·哈克利斯的美国女人,成功在汶川捕捉到一只幼年大熊猫“苏琳”,并以“哈巴狗一只”的名义混出中国海关带回美国,一经展出,立即轰动世界……随后,西方人竞相到中国捕捉大熊猫。
《熊猫明历险记》中这只被命名为“明”的大熊猫,正是众多被盗猎的大熊猫中的一只,命运不可谓不悲惨和值得同情。
1937年,生活在汶川的大熊猫“贝贝”,被一个号称“熊猫王”的盗猎者史密斯捕获,并和另外几只大熊猫一起,被装进笼子里,在经历了不明死亡、山中匪徒、海上巨浪后,一路来到英国伦敦。幸存下来的“贝贝”,被改名为“明”,成为伦敦人在战争阴霾下的快乐源泉。
大熊猫的性格,似乎跟它们的体态一样,总是心宽体胖的样子。虽然思念故乡,同伴们相继死去,但“明”还是很快就适应了环境,以憨态可掬的形象,乐观好动的性格,给炮火下的伦敦人带来了快乐和希望……以至于多年之后,一个在少年时代喜欢“明”的英国老人特纳,还特意来到大熊猫的故乡成都,再圆童年梦想。
作为一部儿童文学作品,《熊猫明历险记》行文十分生动,作者将“明”的言行拟人化,读者很容易就有了代入感,为“明”在被捕捉后的磨难经历而难过、揪心,也为“明”在伦敦受人们欢迎而欣慰。“明”的一生,能给我们很多启示,比如怎样面对人生的艰难和不如意,如何积极乐观去适应环境。这样的心态,对身处逆境中的人们,尤显重要。
《熊猫明历险记》全彩印刷,图文并茂,除了文字生动、故事感人外,手绘插图也很精美,特别适合家长和孩子共同阅读,在感受“明”感人故事的同时,还能了解战争曾为人类带来的创伤,更可以和孩子一起感悟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学会与大自然中动物的和谐相处。
《熊猫明历险记》
作者:蒋林/著付杰/绘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新闻推荐
雅安日报讯25日,全市水电站下泄生态流量整改工作会现场会在宝兴县召开,传达贯彻了7月17日市政府研究中央环保督察反馈...
宝兴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宝兴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