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平“城市伤痕” 打造“城市之根” 蚌埠市开展废弃铁路专用线空间利用专项研究

淮河晨刊 2018-08-21 01:21 大字

本报记者 李景

锈迹斑斑的铁轨,空无一人的机务室,荒草丛生的沿线环境……在城市中心城区,部分铁路专用线已退出历史舞台,曾经承载蚌埠城市发展荣耀的老铁路线,逐渐退化为“城市伤痕”。近期,市规划局对废弃铁路专用线空间利用展开了规划研究,对废弃铁路线及其周边城市空间的更新利用进行思考,从而发掘铁路作为“城市之根”的历史记忆,为城市增添更浓厚的文化氛围。

城市“拦路虎”处境尴尬

说起家门口的这条铁路线,家住新船塘小区的小赵总是皱起眉头。“从小到大,这条铁路不知道误了我多少事儿,啥时能赶紧拆掉就好了。”

说起自己和这条铁路线的“缘分”,小赵说,从他家小区出门向南,这条铁路线就像“拦路虎”一般,可偏偏这是他每天上班的必经路线。小时候,因为火车临时挡道,他上学迟到了很多次。这眼见着一二十年过去了,小赵的工作都换了几茬,可这铁道线还依然在那里,给日常出行带来很大不便。

对此,居住在周边的居民深有同感。有的铁路线平日“轰隆隆”噪音不断,有的铁路线鲜少使用,时间久远反而成了摆设。为了解决居民的这些烦恼,市规划局对“废专线”及周边地区状况进行了系统梳理,以城市功能修补和生态修复的“双修”理念为指导,对水蚌线、南货场线、西货场线、粮食二库线等铁路线的铁路设施和沿线空间进行重新规划,充分挖掘周边资源,使之在新条件下发挥新的作用。

铁路专用线廊道亟须转型

蚌埠被称为“火车拉来的城市”,以其特殊交通枢纽地位著称。近年来,由于公路(货运)迅速发展,铁路、尤其是货运需求的下降,随着城区不断向外拓展,一些城市中心区域的铁路专用线逐渐成为周边地块“背后”的消极空间,成为城市空间格局中难以弥合的“疮疤”。在当前城市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如何将铁路专用线从工业时代被遗忘的空间转化为市民喜爱和向往的地区,成为承载城市美好生活的积极空间,已经成为规划建设关注的焦点之一。

“废专线”为老城实现空间优化、转型提供了宝贵的腾挪空间,此次规划设计拟对蚌埠中心城区铁路专用线沿线用地进行分类研究,探讨在不同建成环境和规划条件下废弃铁路沿线用地可能的发展模式,借助多元的空间利用方式,提供现代化城市所需要的丰富多样的城市空间。在未来城市更新改造中,规划将充分利用老铁路的线性特征,提高城市开敞空间系统性,加强城市公共空间与自然环境的有机联系,促进城市服务功能整合,提升城市整体空间环境质量品质。

打造新型城市空间

事实上,“废专线”附近有着丰富的景观节点和文化节点,借由“废专线”可以联系分散的各个景观、文化资源。沿线分布着较多的废弃或者待废弃的工厂、货场,它们的更新改造可以以“废专线”为线索串联成一个系统,成为蚌埠的创意文化产业发展的基地。

根据规划设计,周边用地更新为自然景观性、城市景观型、大型公建型、传统商贸型、创意文化型等。“废专线”涉及了城市设计规划的5种特色风貌区,如工业文化风貌区、生态文化风貌区等,此次规划的重点是老城历史文化风貌区和蚌山现代文化风貌区。其中,“废专线”西段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如宝兴面粉厂、黄庄清真寺、太平街清真寺、建桥烈士纪念塔、津浦大塘等,可以形成特色文化廊。

具体设计中,规划部门采用类型化空间营造手法,联通老虎山城—山自然景观,激活新埠线岸边滨水景观,重建原肉联厂线文化公建片区,活化东海大道—延安路商业街氛围,更新宝兴面粉厂历史遗存,打通航华路—荆山路社区公园体系。

“废专线”沿线的零星地块难以用作建设用地,有的被空置,有的集中了很多棚屋,给周边造成负外部效应。如果作为商务繁华地段的景观用地,或者大型社区中的市民口袋公园,可以充分发挥闲置用地的价值。

“对待废弃铁路线,不能一拆了之,通过系统梳理,充分发掘老铁路的历史记忆,依托其自身及周边区域的空间、文化特点,塑造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公共活动空间,不断充实城市文化内涵和底蕴,打造蚌埠作为“铁路城市”的鲜明特征。”市城乡规划局副局长关于介绍。

新闻推荐

博物馆前的凝思 □夏长雪

九九重阳节,单位组织退休人员到市博物馆参观。走进新落成不久的博物馆大楼,在讲解员的引导下,我们一群上了年纪的老人,认真观...

宝兴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宝兴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