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心研究16年 南充团队再写“国宝”档案
大熊猫享有“中国国宝”之称。今年5月底,以西华师范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历时16年进行的“野生大熊猫栖息地研究与种群复壮技术”科研成果荣获2017年度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为野生大熊猫栖息地保护、种群复壮技术提供了科学依据。
从原始森林到高山峡谷,只为追寻野生大熊猫的踪迹, 掌握野生大熊猫的相关数据,最终汇集成一项珍贵的科研成果。近
日,该项目的第一完成人张泽钧研究
员向记者讲述了这项科研成
果背后的故事。
NO.1 114.7平方公里 大熊猫种群续存最小栖息地面积
记者了解到, 此次获奖项目采用3S技术、GPS可自动脱落颈圈、自动触发红外相机、 微卫星分子标记等先进手段, 取得了一系列国际国内领先的研究成果, 其中就包括计算出野生大熊猫种群续存最小栖息地面积为114.7平方公里。
“野生大熊猫栖息地面积广的,大熊猫种群生存威胁通常不大,有的栖息地面积就小, 为了有针对性的保护野生大熊猫, 计算大熊猫种群续存最小栖息地面积需求就十分重要。”张泽钧告诉记者,如果大熊猫栖息地面积小, 通常大熊猫种群就小, 种群小就可能面临严重的近亲繁殖,从而陷入灭绝的威胁。
张泽钧用有关大熊猫出没的数据集(包括粪便、脚印和觅食踪迹),计算了中国5个山系野生大熊猫种群续存的栖息地面积需求。“对于面积较小的栖息地,解决方法包括扩大栖息地面积、扩大种群数量,但彼此隔离的栖息地会对大熊猫保护产生影响。” 张泽钧表示,建议在栖息地斑块间建立廊道有助于降低破碎化的影响,但在破碎化最为严重的山区,仍然需要扩大栖息地的面积。
NO.2 建立生境走廊 破解大熊猫种群复壮密码
“种群复壮首先就要找到限制野生大熊猫种群增长因素, 季节性食物资源紧缺影响野生大熊猫存活是第一个因素。”张泽钧介绍, 大熊猫对于食物选择精细化程度高,大熊猫在春天吃竹笋,秋天吃竹叶多一些,夏天和冬天吃竹竿、竹叶。每年三、四、五月份,青黄不接,新竹没有长起来,此前的竹叶枯萎,导致食物季节性匮乏。
除了季节性食物资源匮乏影响大熊猫存活外, 产仔育幼洞穴数量少也是因素之一。张泽钧介绍,产仔育幼洞穴相当于医院里小孩出生的育婴箱, 育幼洞穴提供的就是保温、安全等。而实际上,在许多地方,产仔育幼洞穴比较缺乏, 所以在大熊猫保护上,可以人工修缮产仔育幼洞穴,在缺乏的地方仿照野生大熊猫产仔育幼洞穴新建,给熊猫幼崽提供好的环境, 提高幼崽存活率,提高熊猫种群数量的增长。
张泽钧介绍,大熊猫种群复壮,需要加强不同种群之间的交流, 该项科研成果发明了具有“宽度”的大熊猫生境廊道设计方法。 生境廊道建设就是在两个大熊猫种群之间建一个廊道,促进种群交流,避免近亲繁殖。期间,科研团队在四川大熊猫分布区内设计了十多条廊道, 并监测到多条生境廊道得到了有效利用。
NO.3 原始森林当“野人” 采集大熊猫各项数据
该项目汇聚了科研人员16年的努力和成果,道不尽其中的艰辛。2003年,读博期间的张泽钧来到四川省宝兴县海拔2800米的原始森林,开始了大熊猫野外观察研究。
踏进高山深林,周围没有人居住,他们就用木桩、彩条布、牛毛毡搭建起简易观测站,一间大通铺的卧室,厨房就是在室外挖一个小土坑吊上一口锅。
每天早上7点多,当成都飞往西藏的飞机从上空飞过时,飞机声如闹钟般叫醒了张泽钧,简单吃过早饭后,带上干粮、野外记录本等物品就开始了一天的数据收集。2003年11月的一个下午,太阳即将落山,结果他和一名同事走到了悬崖边, 只得原路返回。面对又冷又黑,下山的路又十分陡峭,两人只得牵着手,坐着慢慢向前挪动,一边挪动一边向前扔小石子探路,就怕遇到悬崖,两人摸黑回到营地已是次日凌晨零时后。
“我们每个月下山补充物资, 理发洗澡,向家里打电话报平安,每次进村,村里人都说野人又下山了。”张泽钧坦言当时不觉得辛苦,相反那是一段难忘的时光。
也正是这一年多的实地收集数据,为张泽钧在后期研究野生大熊猫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
南充晚报记者 罗琴 文/图
新闻推荐
雅安日报讯本周,雅安市以雨水和降温天气拉开序幕,从1日晚开始,降雨天气一直延续到2日。受降雨影响,雅安市气温有所回落,天...
宝兴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宝兴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