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 滚村往事

陕西农村报 2021-08-30 01:00 大字

赵彬彬

我们村的名字说来奇怪,单名一个“滚”字,叫作“滚村”。这当然不是骂人的意思,而是说此处地势较低,在周边看有“滚滚之势”,所以取了这么个名字。现在想来,当初取这个村名的老祖先,肯定是个文化人,庄稼人哪懂得什么叫“滚滚之势”,大多数人连“滚”字都不会写。

滚村在咸阳市永寿县,属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地貌,位于一片黄土塬的边角地带,所以村域除正西方向与邻村接壤外,其余三面皆环沟,隔沟与数十个村子相望。村子内只有三岔河(泔河)顺北沟流入东沟往村南方向流去,其余无论是村子内沟还是与其他村相邻的界沟都是旱沟,没有水系经流。

据说,赵姓族人明嘉靖年间从山西大槐树迁来此地,刚开始住村北复兴(福兴)地,因此地水苦,所以取为“苦水地”,本地方言“苦”与“福”音相近,后改为“福兴地”。此处地势平坦,无险可守,族人连遭匪患与野兽侵扰,后迁往村南堡子。后来,随着人口增加,族人开始从堡子外迁,东沟边的老窑洞及老街北边的几院庄子都是最开始从堡子出来族人的居住地,从东到西发展开来,后来延伸到庄西沟西岸。

村中现有几处历史遗迹,东攀岭老水井旁的平地上有一块巨大土墩,村人称之“烽火台”。据说,上面可北望常宁镇。老人说此为过去打更、通信、放哨的驿站,可能初为军事用途,后用于村民防贼,搞水保时土硬而不能挖,得以存至今日。今年清明,我踩着满是露水的田地考察过土墩,现残高有3米余,四周峭立不可上,南面半崖有村民打的避雨或是放柴火的土窑,静静地平视着南面的沟塬。

村南背坡岭还有一处据说为明代所筑的土砌城墙,原来北墙北边的土壕有一小路通往城内,绕到西边沟畔有一门洞,城门向西而开,城内有一圈两排十几孔窑洞,可能是战乱年代村民躲避匪患所用。最近几年,村民为栽种花椒树,用挖掘机修了大路,用推土机推平了城内的地面,城址已难辨旧貌,只残存北墙,约5米高。

村中有一地名叫“冢子疙瘩”,根据其名称,或曾有古墓存在此处,还有东洞沟和西洞沟。据说两沟有洞相通,不知道是村民躲贼所挖,还是战乱时藏兵所筑,现在已不可考。沟通两沟的涵洞已部分坍塌。

村民在这里居住数百年,繁衍生息数十代人,赵姓族人除其中一两支为后来旁支外,其余据说均为一宗所传,竟没有留下任何的文字记载。四代以上的,大多不知其名,特别是众多毕生相夫教子、操持家务的妇女们,几乎连一个姓氏都没有留下。

我常在想,一百年前,我祖父的祖父尚在人世,但是一百年后的我不知道他的大名,如果继续这样下去,我们这代人的信息在百年后恐怕将消失殆尽。

从去年开始,我采访了村中70岁以上的长者,搜索那些曾经平凡又伟大的先祖们以及这座村落被岁月尘封的往事,希望通过文字的记录,让他们的故事鲜活起来。同时,让人们认识到一个小小村落对历史发展的意义,也算是我对故乡的一点尽心吧。

新闻推荐

永寿法院 开展走访慰问活动

本报讯(记者吴红)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为进一步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切实把“温暖、...

永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永寿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