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发展咸阳呈现五大巨变
□记者张宝勤
8月13日,省委宣传部、省政府新闻办举行“奋力追赶超越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发布会第三场,咸阳市委书记岳亮介绍了咸阳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追赶超越成果。
岳亮表示,70年来咸阳和祖国同奋进、与时代共成长,干部群众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动咸阳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发展历程呈现出“五变”态势。
一穷二白向繁荣富强的裂变
新中国成立之初,咸阳市生产总值只有1.07亿元,工业仅有纺纱、轧花、榨油几家小作坊,用的还是满清时期从外国买来的机器。通过70年发展,咸阳完成了经济恢复、社会主义改造等各个建设阶段的历史任务,迈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时代。2018年咸阳市生产总值2376.45亿元,是新中国成立之初的2200多倍;人均GDP54368元,增长了820多倍;公共财政收入89.09亿元,增长了3900多倍。
今日之咸阳,迎来了向产业门类齐全、综合实力雄厚的现代化城市的华丽转身,现代工业发展蒸蒸日上、特色农业壮大欣欣向荣、第三产业呈现勃勃生机。
封闭保守向开放通达的锐变
咸阳曾见证了万里驼铃丝茶路的辉煌,也经历过咸阳古道积尘埃的落寞。咸阳现已由过去不沿边、不靠海的内陆腹地,一跃成为向西开放的前沿阵地和“一带一路”的核心区域。
——“朋友圈”越交越广。咸阳先后同106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合作交流与经贸往来关系,朋友圈遍及世界四大洲,在全国地级市排名位列前茅,是“中国甲级对外开放城市”。
——“辐射面”越来越大。2018年咸阳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73.25亿元,增长69.4%。
——“基本功”越练越好。咸阳开展规范行政审批中介服务、规范涉企收费、诚信体系建设、优化便民服务、促进政策落地落实“五大专项行动”,争创“零投诉”营商环境。
旧镇乡集向现代都市的蝶变
上世纪中叶,咸阳城区只有3.03平方公里、人口1.85万,25条街道总长10.4公里,渭河上没有任何桥梁,群众过河只能摆渡,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市区也只有人民路一条主街。
经过70年发展,全市城镇常住人口已达到224万,主城区面积扩大到90.6平方公里、人口92.4万,城镇化率提升到51.3%。
如今的咸阳,一座历史与现代交相辉映、传统与时尚完美融合的现代化都市正在渭水之滨崛起。城市框架不断延伸,交通四通八达,生态更加优美,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成功跻身全国十大智慧城市。
绝对贫困向全面小康的巨变
新中国成立初期,咸阳群众生活积贫积弱,普遍挣扎在贫困线上。经过努力,2018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3364元和10893元,是1978年的77倍和193倍。
现在,咸阳老百姓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43.39万人已经脱贫,永寿、长武、旬邑、淳化4个国定贫困县成功摘帽,贫困发生率从2015年的9.67%下降到2018年底的1.55%。人居环境极大改善,民生福祉持续上扬,居民消费不断升级。
文物大市向文化强市的质变
“秦中自古帝王州。”立足这一优势,咸阳市提出“崇德包容、尚法创新”咸阳精神和“大秦故都、德善咸阳”城市品牌,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
注重抓好龙头文化企业培育、文化园区优化和重大项目建设,2018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14%。以“激情省运·逐梦咸阳”为主题,向全省人民奉献了一届“精彩、绿色、惠民、智慧、节俭”的体育盛会和文化盛宴。创出了“一元关爱”“雷锋车队”等项目品牌,梁增基、呼秀珍等咸阳好人的“蒲公英”效应不断释放,才女陈更勇夺中国诗词大会冠军,咸阳精神和城市品牌深植人心。
新闻推荐
本报讯(冯晨记者冯旋)近期,市消防支队按照部署要求,针对易燃易爆场所、劳动密集型企业、公众聚集场所、大型综合体、博物馆和...
永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永寿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