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时期的“国庆日”是怎样确定的?
从现代国家的
“国庆”说起
新中国是在1949年10月1日那天宣告成立的,所以我们将每年的10月1日定为国庆日。
美国是在1776年7月4日那天宣布独立的,所以美国人将每年的7月4日定为独立日,相当于国庆日。
法国人在1789年7月14日攻克巴士底狱,揭开了法国大革命的序幕,所以他们将每年的7月14日定为国庆日。
但是在一些君主立宪制国家,例如挪威、瑞典、丹麦等北欧君主国,国庆日既不是建国日,也不是独立日,而是立宪日。例如挪威在1814年5月17日立宪,瑞典在1809年6月6日立宪,丹麦在1849年6月5日立宪,所以每年的5月17日、6月6日和6月5日分别就成了这三个国家的国庆日。
不过,有很多君主立宪国并不将立宪日定为国庆,而是将君主诞辰定为国庆日,例如日本国庆在12月23日,那天是明仁天皇的诞辰;泰国国庆在12月5日,那天是泰国前任国王的诞辰;英国国庆在每年6月份的第二个星期六,这天虽然不是女王诞辰,但却是根据女王诞辰来定的——英国人本来想把女王生日4月21日定为国庆日,只是因为伦敦4月份天气不好,不适合庆祝,所以才调整到了6月份。
将君主诞辰定为国庆日,让全国人民一起庆祝,乍听上去挺奇怪的,其实在我们中国历史上,这种做法曾经延续一千多年。
古代中国第一个
“国庆节”始于唐代
明末清初大学者顾炎武做过一番考证,他说:“生日之礼,古人所无。……逮唐宋以后,自天子至于庶人,无不崇饰。”古人原先并不庆祝生日,自从唐宋以后,上至天子,下至百姓,无不大肆庆祝。
古人早先为什么不庆祝生日呢?因为女性分娩艰难痛苦,每个人的生日其实都是母亲受难之日,生日之时应该向母亲尽孝,倘若母亲已经亡故,还要悲伤悼念,不宜接受祝福。
可是至少从唐朝初年开始,我国刮起庆生祝寿之风,生日那天的悲伤气氛一扫而空,代之以休闲宴乐与开怀畅饮。贞观二十年(646年)腊月,唐太宗过生日,对大臣长孙无忌等说过一番话:“今日是朕生日,世俗皆为欢乐,在朕翻成伤感。今君临天下,富有四海,而承欢膝下,永不可得……奈何以劬劳之日,更为宴乐乎?”今天是朕生日,天下臣民都在欢喜庆祝,朕却很是伤感。朕君临天下,富有四海,却永远都不能再向太后尽孝(当时唐太宗生母已经去世),在如此悲伤痛苦的日子,怎么能开宴庆祝呢?
唐太宗这话或许是出于真心,但也反映出他在位时庆祝生日已成流俗,大部分人都觉得庆生是一件非常自然的事。
到了唐玄宗在位时,庆生之风更加猛烈。开元十七年(729年)八月初五,唐玄宗过生日,不但接受群臣祝贺,还亲自宴请,与大臣同醉。百官当即上表请旨,提议将每年八月初五都定为“千秋节”,每年千秋节都放假三天,全国臣民共同庆祝。唐玄宗欣然答允,并将千秋节写进了法令当中,古代中国第一个“国庆节”开始了。
古代中国首个“国庆日”
是唐玄宗生日
开元十八年(730年)八月初五,又是一年国庆节,礼部提前发文,前后放假三天。官员休假,民间唱戏,地方大员派代表进京朝贺,向玄宗进献贺表和生日礼物。玄宗则在宫中设宴招待近臣,一边喝酒,一边观看文艺表演。
这年国庆节的文艺表演非常热闹:舞剑、摔跤、吐火、走钢索,教坊司还提前训练了一百匹骏马,让它们在几百名大力士举起的木板上跳舞。表演到最后,领头的那匹马跳下木板,前腿跪地,衔起酒杯,送到玄宗御前。
唐玄宗之后是唐肃宗,他是农历九月生日,定为“天成地平节”,与玄宗“千秋节”一样,也是每年都要庆祝。但天成地平节在九月,千秋节在八月,两个国庆节连着过,既耽误公务又消耗民力,所以不久之后,朝廷将二节合并,一块儿放在八月十五,一边庆祝中秋,一边庆祝两个皇帝的诞辰。
此后唐德宗、唐顺宗、唐宪宗生日,都不再设立节日,仍把庆祝唐玄宗生日当作国庆。倒是唐文宗在位时,将生日十月初十定为“庆成节”,成为唐朝的第三个国庆节,放假时间与玄宗千秋节一样,仍然是三天。
辽国的“大国庆”
与“小国庆”
唐朝国力强盛,影响深远,此后五代十国以及由契丹人建立的辽国,都像唐朝一样以君主诞辰为国庆。例如辽太宗十月廿三生日,这天定为“天授节”;辽景宗七月廿五生日,这天定为“天清节”;辽圣宗腊月廿七生日,这天定为“千龄节”;辽兴宗二月廿三生日,这天定为“永寿节”。
辽国君主订立了一个新规矩:新皇帝即位,必然设立新的国庆节,而前任皇帝的国庆节则自然取消,不再庆祝。这样一来,像唐朝后期那样一年有两三个国庆节并存的混乱局面就消除了。
辽国的国庆节还有大小之分,一年一度的国庆是小国庆,十二年一度的国庆是大国庆。大国庆一般在皇帝本命年的前一年举行,假期不延长,仍为三天,但皇帝必须参加一个别开生面的“再生仪式”。
具体讲,就是一大早起来,上殿接受群臣朝贺,然后回到寝宫,脱光衣服,躺在床上,由一名接生婆擦拭身体,还有一名巫师在旁边用弓箭敲着木头高喊:“生男啦!生男啦!”喊过之后,给皇帝穿上衣服,黑布蒙头,送回大殿,再次接受群臣朝贺。群臣进献早就准备好的尿布、襁褓和彩带,皇太后向大家答谢。皇帝再拜见先皇灵位,然后设宴庆贺,大赦天下。
上述过程相当独特,洋溢着神秘的巫术气息,甚至还相当危险——当皇帝赤身裸体躺在床上以及黑布蒙头回到大殿时,只有接生婆和巫师等少数人在场,倘若这些人心怀叵测,想让皇帝身首异处,那是非常容易的事情。
辽国覆灭后,同样是少数民族立国的金国完全摒弃了充满风险的再生仪式。事实上,金国君主早先处于野蛮不开化的阶段,不懂文字,没有历法,更不记得自己的生日。金国攻占辽国和北宋以后,处处模仿辽宋,听说辽宋君主都将诞辰定为国庆节,金国君主也想这样搞,但是不知道自己生日,只好随便挑个日子。例如金太宗登基后第二年,将十月十五定为国庆节,其实那天根本不是他的生日。
再后来的金国君主有了生日,国庆节却不一定放在生日那天。举个例子,金熙宗是七月初七出生的,但他把国庆日放在正月十七,因为他爹在七月七那天去世,不宜普天同庆。金章宗是七月廿七出生的,却将国庆日放在九月初一,因为七月多雨,交通不便,南宋、高丽与西夏三国的使臣去金国参加国庆大典,老是堵在半道赶不上,只能把大典推迟到九月初一举行。
宋朝:新皇登基
设立新“国庆”
差不多与辽国和金国并存的政权,是文化昌盛、经济繁荣的北宋和南宋。两宋持续三百多年,历经十几个皇帝,每个皇帝都有自己的诞辰,当然也都有自己的国庆节。
宋太祖二月十六生日,定为“长春节”;
宋太宗十月初七生日,定为“乾明节”;
宋真宗腊月初二生日,定为“承天节”;
宋仁宗四月十四生日,定为“乾元节”;
宋英宗正月初三生日,定为“寿圣节”;
宋神宗四月初十生日,定为“同天节”;
宋哲宗腊月份生日,将腊月初八定为“兴龙节”;
宋徽宗端午节生日,但将十月初十定为“天宁节”;
宋钦宗四月十三生日,这天被定为“乾龙节”;
宋高宗五月廿一生日,定为“天申节”;
宋孝宗十月廿二生日,定为“会庆节”;
宋光宗九月初四生日,定为“重明节”;
宋宁宗十月十九生日,定为“瑞庆节”;
宋理宗正月初五生日,定为“天基节”;
宋度宗四月初九生日,定为“乾会节”。
以上十几个国庆节,其中有两个不与皇帝诞辰重合:宋哲宗诞辰实际上是腊月初七,但一查档案,有一个老祖先(宋太祖的高祖)在腊月初七去世,为了避开先祖的忌辰,将国庆节改到了腊月初八;宋徽宗诞辰实际上是五月初五,因为民间一直认为端午节生出来的男孩会克父克母,非常不吉利,所以徽宗从小就把生日改到了十月初十,他即位后,十月初十当然就成了国庆节。
原则上跟辽国一样,宋朝新皇登基,设立新国庆,旧的国庆日与老皇帝一起废除。但也有例外,比如说宋太宗即位后,为了表达对亡兄宋太祖的思念之情,仍然号召臣民继续庆祝太祖诞辰;宋钦宗在位时,太上皇宋徽宗还活得好好的,他作为儿子,虽然有了自己的国庆节,但却不敢庆祝(当时兵凶战危,大宋政权即将不保,即使没有太上皇,他也未必有机会庆祝诞辰)。
同样道理,宋孝宗即位时,上面有太上皇宋高宗;宋光宗即位时,上面有太上皇宋孝宗。南宋这两位皇帝都是在太上皇驾崩之后,才敢风风光光地接受天下臣民的祝贺。
宋朝出现过几位垂帘听政的老太后,如宋仁宗时太后刘娥把持朝政,宋哲宗时太皇太后高滔滔把持朝政,刘太后和高太后都是非常精明非常恋权也非常有威信的女中豪杰,大臣和小皇帝畏惧她们,一些大臣为了讨她们欢心,也将她们的生日定为国庆节。刘娥刘太后正月初八生日,被定为“长宁节”;高滔滔高太后七月十六生日,被定为“坤成节”。
在长宁节和坤成节来临之时,全国放假三天,民间唱戏,大臣朝贺,地方大员进献礼物与贺表,跟皇帝过生日一模一样,唯独多了一个“命妇进宫贺寿”的环节——太后和太皇太后诞辰,朝中大臣的妻子都要去后宫拜寿,进献寿礼。
(文/李开周来源:《羊城晚报》)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高依刘计划“这面擀得真好,咱今天要好好学学;平时爱吃菠菜面,看着都香;配料咋做,都需要什么,能给大家说说吗?……”5月1...
永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永寿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