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一塔遥相映 永平古镇韵味浓

西安日报 2018-11-18 05:13 大字

古城墙武陵寺塔

○张友直文/图

沿312国道从永寿县城一路向北数十里,在与306省道交叉口前往麟游县的地方,便是关中地区著名的永平古镇。永平镇,位于永寿梁中部,被称为“关中分水岭”,境内沟壑纵横交织,黄土地貌特色鲜明,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代多在此依山筑寨,扼关设营。从战略位置看,永平镇是从关中平原通往彬县山路的最高点,也是通往麟游县的必经之路,历史上属陕甘大道要塞,素有“秦陇咽喉,彬宁锁钥”之称,系古丝绸之路西出长安的重要驿站。

现永平古镇为清代“金盘城”遗址,是永寿老县城遗址,筑有城墙。据古镇文物资料,遗址古城周长约5华里,屡经兵燹,城垣残破。清康熙八年(1669年),知县张焜捐资重建新城,周长约3华里,高约2.8丈,外形似盘中金元宝,取名“金盘城”。城墙开辟两洞西门,称金盘。建门楼两座,角楼四座。遗址城墙基宽6.8米,顶宽1.7米,高8.8米,夯筑土墙,南北门各1洞。城门、城上建筑全系砖石砌筑。至今,东城墙一段还遗留有当年残存的古城墙夯土原貌,古朴沧桑。从历史资料和当地村民介绍情况看,当年永平古镇店铺林立、热闹非凡,实乃方圆百里的一座繁华之地。

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永平古镇也留下了武陵寺塔、翠屏书院、吕公惠民泉、唐代女将樊梨花点将台、清代县衙遗址等历史文化遗迹。站在城墙上,向南遥望,可见山上矗立着一座俊秀挺拔的古塔,那便是历史上著名的武陵寺塔,原是武陵寺的标志性建筑。

据《永寿县旧志》载,该塔为后魏平阳王熙所建,约在北魏天兴年间(398-404年),距今1500多年。1983年,省文物部门拨款维修,发现宋神宗“熙宁重宝”铜钱一枚,同时发现书有“大观元年五月重修”字样砖一块,被认定为北宋塔。据清嘉庆元年《永寿县志》载,该塔明嘉靖34年(1555年)地震时倾斜,明泰昌元年(1620年)修葺一次。民国十九年(1930年)地震,塔顶震毁,塔身向东北倾斜约80厘米,斜而不倒保持至今。1981年,武陵寺塔被定为陕西省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武陵寺塔掩映在虎山的山林之间,与永平古镇城墙遥相呼应,别具风格。经当地村民指引,从永平古城南门外的虎山顺着台阶爬,十几分钟就登上山顶。历史上著名的武陵寺早已不见踪影,空留一座古塔和几个散落在院子的精美的石础构件。如果从312国道经过永平古镇,在树木的掩映下,不仔细看,很难发现山上竟有一座千年古塔。

作为关中地区非常少见的宋代古塔,武陵寺塔与关中众多的隋唐古塔建筑风格有所不同。隋唐古塔大多朴素庄重,而武陵寺塔建筑风格雄浑深厚之中又不失俊秀挺拔之美,别有品位。这座塔为砖质仿木结构重檐楼阁式,塔高27.5米,基部直径6.3米,塔身七级八棱,身为八面,有八个棱角,砖砌楼阁五层,二、四、六层各有四个拱门,层层有斗拱飞檐,有风铃,楼门有圆有方,每层配饰斗拱平座栏杆,所雕图案各异;塔身内为两米见方天井,木质楼梯旋绕,直达塔顶。出拱门,凭栏可以俯瞰四面山色。据村民介绍,每到春夏时节傍晚,夕阳映照,雾霭缭绕,武陵寺塔上空,成千上万只雨燕自由自在地飞舞,如云似雾,唧唧啾啾,蔚为壮观。永平金盆古城“十四景”中的“浮图燕集”,便描述的是这一盛景。

武陵寺塔最具艺术价值的,便是其精巧的石刻构件和精美的砖雕,显示了古代工匠高超的技艺和审美水准。站在塔旁,抬头仰望,塔身各面的石刻构件层恋叠嶂、棱角高翅、舒颈伸首、错落有致;凭栏外面均雕刻有飞鸟展翅、龙凤流云、双龙戏珠等图案,雕工细腻,栩栩如生,巧夺天工,犹如神来之笔,显出了一种超凡脱俗的崇高和清丽,给人以强烈的艺术审美冲击力,看后让人不由地赞叹古塔的秀美。难怪清代时期,有文人赋诗赞颂武陵寺塔:“遥望南山图似画,欣看北院翠盈眸,古树参天塔影浮,不到层峦不肯休。”

一座古城墙,演绎千年历史风云,回味往昔繁华岁月;一座古塔,历经千年风雨洗礼,展示古建筑艺术之美。这些散落乡野的古镇,一街一巷、一城一池、一砖一瓦、一景一物,无不印有深厚的人文历史痕迹,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点缀着这片古老神奇的热土,为我们了解不同时代的历史故事和风土人情提供了重要依据。

新闻推荐

陕中二附院护理部开展技术帮扶下基层活动

本报讯(记者吴萍)近日,陕中二附院护理部选派针灸康复科护理团队前往永寿县中医院开展技术帮扶工作。此次对口帮扶,根据帮扶单...

永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永寿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