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支撑 智慧气象让预报更精准

陕西日报 2018-11-01 06:28 大字

本报记者 齐卉 通讯员 王杰利

阴晴冷暖,雨雪风霜。生活中,谁也离不开气象。当气象预报插上了“智慧”的翅膀,风还是那个风,雨还是那个雨,但来自气象局的关爱却不一样。如今在咸阳市气象局,智慧气象不只是预报日常天气变化,他们通过移动互联、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深入应用,让气象业务、服务、管理活动全过程都充满“智慧”。

预报更精准

市民用得上

“出门仅看下不下雨,是不够的。咸阳气象公众号,能够提醒我所在或者即将出行的区域是晴天还是阴雨、空气质量如何,更能告诉我穿什么衣服合适、是否需要带雨伞、适宜不适宜户外活动等等,非常便捷。”9月28日,正准备计划着国庆出行的咸阳市秦都区市民吴先生告诉记者,景点天气、气象指数、高速路上的风向、雨量等信息公众号都有,让他国庆出行更安心了。

借助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一张载有预报服务数据的“大网”正均匀铺展开来。无论市民身处在哪个网格里,都能得到该网格的天气预报。咸阳市气象局气象服务中心主任范承告诉记者,咸阳市气象局建成了集约标准的市县两级气象预报预测业务平台、国家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和高清视频会商系统,制作发布空间3×3公里、时间1小时的智能网格预报产品,推出了“上下班预报”“乡镇气象要素预报”“景区预报”等精细化预报产品,突发灾害性天气预警时间提前量较2012年末提前10分钟,其中暴雨雷电预警时间提前25分钟。

有了精细化预报的技术支撑,咸阳市民在“咸阳气象”微信公众号上,可以轻松查询自己所处位置的天气预报,也可以通过定位系统,获取省内其他地方的气象信息。这意味着,基于位置的气象服务,通过定位系统和海量数据的整合都已实现。

“不仅实现市民的个性服务定制,还要让气象业务、气象管理活动全过程都充满‘智慧’。”咸阳市气象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2015年,咸阳市气象局主动融入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建设,将智慧气象纳入智慧城市建设规划,在陕西率先启动实施智慧气象建设。如今咸阳市气象现代化指数达到95.47%,总体水平领先西部多数城市,智慧气象更是全国有名,气象工作社会满意度达到93.47%。

不仅如此,咸阳市气象局还探索互联网气象+公众、气象+行业、气象+企业、气象+专业平台,把气象元素融入各行各业发展和人们衣食住行之中,实现气象服务高质量广覆盖。他们推进气象服务信息进基地、进园区、进村户,开拓农村雷电灾害防御、农业保险气象服务、农产品气候品质评价等新服务,为各类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个性、直通式的农业气象服务。

共享大数据

防灾减灾更可控

“刚收到气象通知,今天有暴雨,大家要注意防范,及时撤离群众。特别是底角沟村、坚固村,一定要保证村民安全。”8月21日,咸阳市永寿县永平镇党委书记吴佩艳收到县气象局发来的强降水信息后,立刻通过镇政务微信群将暴雨消息传达,并立即召开镇党委会,部署暴雨天气的应对工作,现场指导群众开展抢险工作。

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防灾减灾实际,咸阳市气象局针对果业等特色产业和冰雹、雷电大风、暴雨、低温冻害、干旱等灾害,着力解决市县在监测预报预警服务工作中的智能化、集约化、自动化程度低的问题。在咸阳市政府的多方面支持下,气象部门解决了在数据接口、数据共享、数据处理等方面的难题,建成了智慧气象应用平台,与多部门实现大数据共享,智能监测、精细预报、灾害预警、部门信息共享、应急指挥、资料应用和为农服务等功能不断完善。

“以前做气象灾害预评估时,要掌握别的行业的部门数据是不容易的,费时费力效果差。现在无论国土、交通、水利部门的数据,都可以与气象部门的数据共享,灾害监测预警精准度就更高了。”范承说。咸阳市气象局围绕洪涝、冰雹、内涝、雾霾、冻害、雷电等灾害,优化气象、民政、水利、农业、应急等部门防灾减灾数据资源,横向整合,形成全市防灾减灾大数据库,建成全市防灾减灾信息系统,实现“可视、直观、精细、智能”的智慧应用,绘制科学防灾减灾一张图,打造以气象预报预警为先导,市县共用的咸阳自然灾害监测预警指挥平台,通过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不断提升政府防灾减灾治理能力。

有了共享大数据的挖掘与应用,一系列关键技术问题都迎刃而解。通过对气象及其他部门共享的大数据进行挖掘,建立了地质灾害、城市内涝、暴雨山洪等灾害风险预警模型,实现了产品的客观制作、靶向发布。水利与气象部门的资料共享,使得雨量监测站点密度大大增加;国土与气象部门资料共享,则使地质灾害气象预报与隐患点的信息紧紧联系在一起。不仅如此,城市内涝点及交通信息通过部门共享的摄像头一目了然,应用气象资料与行业资料所作的用电量预测、发病率预测、产品销量预测等大数据应用分析都在同步进行。

目前,咸阳市气象灾害监测体系基本健全。咸阳市共建成新型自动气象站12个、区域站144个,覆盖全部乡镇。全市新建新一代天气雷达1部,气象卫星资料接收系统投入使用,冰雹暴雨监测能力显著提升;增设能见度仪12套,并加强了雾霾监测;建成农业、交通等专业气象观测系统,布设城区多要素区域站10个、乡村自动土壤水分监测站15个。雷达、闪电、卫星、区域站、数值预报、上级要素指导预报、短临指导预报、定量降水预报全部融入各级业务平台。

新闻推荐

永寿荣获中国柿酒之乡称号

本报讯(秦立特)10月25日,从第二届世界饮品大会获悉,永寿县被中国果酒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国农村科技杂志社正式授予“中...

永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永寿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