肆意炮制食品安全“爆款”谣言、涉嫌无证经营诱导投保、“黑公关”收取保护费……自媒体黑手你遭遇过吗?

济南日报 2018-10-26 11:31 大字

1 自媒体频频炮制

“爆款”谣言燕麦致癌、食盐有毒层出不穷

在很多网络自媒体上,食品安全谣言层出不穷,阅读量动辄10万以上,引发人们的焦虑。《2017年食品造谣治理报告》显示,微信是食品谣言传播主平台,占比高达72%;其次是微博,占21%。“新华视点”记者调查发现,利用自媒体造谣已呈现公司化运作趋势,形成“以谣生利”的产业模式。

自媒体谣言有特点题目惊悚时间地点不明确

近日,记者收到群众举报,称“中医养生”“万病不求人”“华人老板”等多个微信公众号存在食品类不实言论。

济南市民刘先生说,阅读“华人老板”发布的文章“扩散!全球43种燕麦片可能致癌!千万别给孩子吃啦!”之后,发现家里就有文中所述品牌燕麦片,出于恐慌将燕麦片都扔掉了。过了几天,他看到华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教授赵力超发表在微信公众号“全民较真”上的辟谣文章:“麦片中的草甘膦不致癌,该买就买。”刘先生说,有的自媒体太不靠谱了,给民众造成不必要的困扰。

上海市食品学会食品安全专业委员会主任马志英表示,很多自媒体转发的食品谣言内容荒谬、毫无科学性,被广泛转发,加深了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不信任感,使食品行业被抹黑,政府部门的公信力受损。

记者对近年来多起涉食品安全的自媒体造谣事件分析发现,这些谣言常借助视频方式进行传播,缺乏时间、地点等基本要素,强调后果严重,在标题制作中故意耸人听闻、故弄玄虚,吸引受众注意力。例如:“千万不要吃某某”“震惊了,某食品竟然……”等,常常成为网络爆款。

“谣言加工厂”公司化操作微信粉丝5000就可接广告

记者调查发现,一些自媒体生产谣言,目的是敲诈勒索和故意抹黑竞争对手。

部分造谣者凭空捏造事实,自导自演,炮制图片、视频等“证据”,进行敲诈。例如,去年,造谣者王某在食用晋江某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紫菜后,猜想这些紫菜是塑料做的,便指挥员工拍摄视频并上传到朋友圈。其后,王某联系被害公司索要人民币10万元,威胁称若公司不想解决,就把事情闹大。此外,有的企业利用自媒体谣言抹黑竞争对手。

记者调查还发现,自媒体“谣言加工厂”已经形成公司化操作,吸引流量赚广告费,同一家公司旗下往往拥有许多公众号。

2017年9月,内蒙古和林格尔县法院裁判的一起案件中,泉州市江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发布“蒙牛纯牛奶被检出致癌物超标”的视频。这一视频发布后十几天时间就被1073个微信公众号转发,数个公众号转发视频浏览量过10万次。其中,仅江鸿公司管理的微信公众号就有“闽南第一手”“石狮视”“一手”“时事爆料”“热门街拍”等5个,公司负责人说,这样做是为了扩大知名度,增加点击量,赚取收入。

记者调查发现,不少微信公众号或微博账号在推送此类谣言时,顶部或底部常有广告,甚至通过读者阅读及转发也可以获得一定收益。

一位自媒体公号运营者介绍,部分自媒体与广告商形成了一条利益链,阅读量和粉丝数高,就会有广告商找上门。粉丝达到5000就可以成为流量主接广告,每个粉丝每条可以收0.2元到0.5元不等。

此外,紧跟新闻热点衍生谣言也是自媒体传谣的常用手段。

食品安全领域牵动人心已成为自媒体传谣“重灾区”

食品安全领域已经成为自媒体传谣的“重灾区”。有关数据显示,网络谣言中食品安全信息占45%。2017年,仅公开报道就有50余件(次)食品谣言处罚追责案例,其中9件当事人被追究刑事责任,40人被处以行政拘留、7人被处以行政罚款等其他处罚。

如何减少“舌尖上的焦虑”?专家表示,首先要加强网络监管,对于网民投诉要及时回应,加强对爆款文章和自媒体的监控,发现异常及时约谈或封号。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总顾问陈君石认为:“老百姓容易被谣言误导,关键在于食品安全领域信息的不对称。需要搭建一个平台,及时传播正确的食品安全知识和信息,填补信息真空地带。”

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钟凯表示,“从政府层面来讲,要增加工作透明度,以主动公布的姿态,接受社会监督。”2部分自媒体诱导

投保人“说谎”

“忽悠”一人佣金高达数万元

自编虚假信息、诱导投保人“说谎”导致拒赔、泄露投保人隐私,每“忽悠”一人投保就能赚取上千元至数万元不等的高额佣金……“新华视点”记者调查发现,一些保险类自媒体通过微信公号、朋友圈等卖保险,有的根本不具备经营资质,有的涉嫌违规营销,严重损害投保人利益。

诱导投保人隐瞒信息有自媒体涉嫌无证经营

周先生在某知名保险自媒体账号的关联平台,为自己及家人购买了四份保险,花费近万元。购买时,平台工作人员称“过往病史没有住院及手术就不用申报”,因此周先生没有申报过往病史。但在本人被查出直肠癌后,保险公司以隐瞒病史为由拒绝赔付。

有类似遭遇的投保人不在少数。记者调查发现,保险类自媒体目前乱象多多。不少保险自媒体依然自行编发信息,以各种虚假宣传忽悠消费者买保险。

——诱导投保人“说谎”。一些知名保险公众号为推销产品诱导投保人隐瞒健康信息。记者咨询一位名为“灿灿医生”的咨询师,其称“尿酸偏高可以不用告知”“胆囊息肉问题不大,一般重疾险都可以投,不用告知”等。

——泄露投保人隐私。某保险公司业务员张某,为上海市民王女士病故的父亲办理了理赔之后,将此作为服务案例进行宣传,擅自在朋友圈发布了王女士父亲的死亡证明等材料,王女士对此表示强烈不满。

——涉嫌无证经营。据记者调查,蜗牛保险医院、DR蜗牛保等保险自媒体账号的注册主体,是北京盈保倍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的注册经营范围显示为软件开发、公共关系、广告等,并未显示与保险业有任何关联。记者在中国银保监会设立的保险专业中介机构系统查询,该公司也并未在其中。

签一份保单赚一年保费保险自媒体“割韭菜”套路深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教授朱俊生认为,互联网技术与保险业的融合带来了保险新业态,巨大的利益诱惑,让一些保险自媒体成为“割韭菜”牟暴利的“黑心”号。

据记者调查,一些保险自媒体引流到保险公司、第三方平台,每卖出一份保险,可以得首年保费的60%至80%作为佣金。如果是粉丝众多的大号,佣金比例甚至高达百分之百,即投保人首年全部保费都将被自媒体收入囊中。此后,同一保单佣金比例虽然会逐年降低,但只要投保人续保,自媒体将持续获得佣金收入。

“空空”等多名保险自媒体经营者告诉记者,为了使收益常态化,一些大号形成了从“种韭菜”到“割韭菜”的套路。

第一步是在公众号写保险产品测评文章。这些文章往往标题耸动、吸引眼球,一边抹黑别家,一边自卖自夸。

第二步是“圈韭菜”,即组建“保险免费学习群”,将粉丝转移其中。此后,经营者会在群内频繁投放精心挑选的“洗脑文”并举办讲座。

一些自媒体大号通常会开展咨询业务,一方面收费咨询可直接获利,另一方面可以为咨询人设计保险计划书,忽悠咨询人投保,收取高额佣金。

健全制度严格监管杜绝保险自媒体不当宣传

目前,对保险类自媒体账号的监管日趋严格。10月下发的《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办法(草稿)》征求意见稿第二十四条明确要求:保险公司、保险中介机构建立健全官方自媒体和所属从业人员个人自媒体的管控制度,严格管控本公司及所属保险从业人员转载保险营销宣传信息、经营个人保险微店等自媒体保险营销行为,杜绝出现违法违规经营互联网保险业务和不当宣传。

业内人士同时提醒,消费者选择保险产品时要有自我保护意识并掌握一些常识,最好在正规官方平台购买,对于宣称包赔一切的“万能险”要格外留心。业内人士建议,不管在任何渠道咨询,都应当首先验证对方的资格资质,这些内容都可以在银保监会官网中的“保险中介监管信息系统”中查到。3

自媒体“黑公关”向企业收“保护费”

有的一年就能收数千万元

每年维护上百家自媒体,单价从每年5万元到数十万元不等,“不交钱,就可能被黑。”一家汽车行业公司负责人吐槽。近年来,自媒体“黑公关”让一些企业闻之色变。“新华视点”记者调查发现,一些自媒体靠“黑公关”获取高额利益,有的一年能收数千万元“保护费”。

前脚抨击企业“恶意圈钱”后脚收钱改口“亮点频频”

一家汽车行业公司公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公司每年要维护上百家自媒体,大部分年合作的单价从5万元到数十万元不等,“即便一些阅读量只有几千的自媒体也得10万元起,说白了就是‘保护费’,不交钱就可能被黑。”

这位负责人给记者出示的一份合同显示,公司与一个自媒体签署了一年10万元的合作协议,协议中明确:“甲方在服务期内享受公关保护,乙方平台上不得出现负面信息。”

一家知名互联网公司遭某自媒体爆料“平台任性罚款,恶意圈钱,搞得商户家破人亡”,企业紧急应对。过了一个月,这家自媒体态度一百八十度大转弯,连夸这家公司是“史上最大黑马,亮点频频,瑕不掩瑜”。

“这种情况很常见。”另一家公司的公关负责人说,“去年我们也遭受这家自媒体频繁发‘黑稿’,在交了30多万元‘保护费’后,他们立刻主动进行正面宣传。”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中心副教授朱巍说,有些“黑公关”已经形成媒体矩阵,一篇有偿“黑文”能在微信、微博等十多个平台发布,达到颠倒黑白、混淆视听的效果。

记者发现,近年来,企业与自媒体对簿公堂的案例频频出现。

“生财”靠歪门邪道写企业负面上门要封口费

业内人士介绍,不少自媒体属于内容创业,赚钱是根本目的,当正常的流量、广告不足以支撑一个工作室的收入时,做“黑公关”便成为某些人的“生财之道”。

记者调查发现,“黑公关”一般有两类:一类是自媒体写企业负面,然后上门“谈合作”;另一类是企业的竞争对手找到自媒体,提供对方负面信息,由自媒体进行传播。

一位自媒体从业人员告诉记者,有些自媒体可以向企业提供品牌炒作、口碑维护、危机公关等方面的服务。“有一对夫妻在科技圈人脉较广,经营了一个科技自媒体号,组织一帮小编每天浏览科技类厂商的负面新闻,然后写个提纲上门索要封口费,如果给钱了就写表扬稿。”

暨南大学传播大数据实验室发布的《网络“黑公关”研究报告》总结:自媒体文章契合网民心理,为吸引眼球,文章会指责企业危害儿童身体健康、侵犯个人隐私、涉黄、资金链断裂等。

与此同时,“黑公关”还会迅速组织“网络水军”在社交平台密集发帖,病毒式传播扩大影响力。北京艾漫数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曹永寿通过技术分析后发现:“‘黑公关’在短时间内涌入,形成热度后就产生了蝴蝶效应,‘水军’又迅速撤出。”他说,经技术分析,“水军”一天能转发上千万条近似度极高的微博。

记者梳理多份企业与自媒体诉讼案件的判决书发现,不少企业以诽谤、侵犯名誉权起诉自媒体,法院根据自媒体文章的措辞、表述等判定其行为性质。

业内人士介绍,自媒体在制作炒作材料时,一般仅会围绕一到两个焦点问题编文章、写段子,植入负面信息关键词。而这些负面信息的表述往往介于客观陈述与诽谤之间,很难诉诸法律。

建立“黑名单”制度“管号管人”守住自媒体操守底线

“再不规范,这个行业的社会信誉就彻底垮塌了。”一位自媒体人对记者表达了他的担忧。

“‘黑公关’一次攻击就可能让企业的多年努力毁于一旦。”朱巍说,对企业而言,如果针对自媒体起诉,成本很高,即便胜诉也获赔不了多少钱。最主要的是,造成的负面影响覆水难收,有的“黑公关”反而通过诉讼扩大了影响力。

一些地方网信部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到,自媒体“黑公关”违法成本低、收益大,而且交易隐蔽,取证难度大。建议企业做好取证工作,发现问题主动向监管部门举报线索或向法院提起诉讼。

专家呼吁,行业协会和平台要尽责,建议探索建立“黑名单”制度,对屡次出现问题的自媒体从业人员实施禁入制度,实现“既管号又管人”,自媒体平台也要落实主体责任,建立健全账号分类制度,对重点账号加强监管。

此外,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说:“现在有些企业投入很多资源,专门寻找竞争对手的黑材料互相攻击。这种做法破坏正常的市场秩序,突破商业操守底线,败坏社会风气,应坚决制止和打击。”(据新华社)

新闻推荐

永寿全力保障群众农产品消费安全

本报讯(常小伟)今年以来,永寿县以创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为契机,以专项整治和日常监管相结合的方式,对县域内无公害农产品生...

永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永寿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