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中古史前沿论坛:如何用新材料推进中古史研究

澎湃新闻 2018-08-06 18:42 大字

7月28日、29日,“全球史视野下岭南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六届中国中古史前沿论坛”在广西桂林举行。这次研讨会由广西师范大学主办,广西师大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泛北部湾区域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及中国—东盟历史与现实研究中心共同承办。

会议分主题报告和小组讨论两大环节。7月28日上午在桂林精通大酒店举行的主题报告环节分别由鲁西奇教授与廖国一教授主持,六位专家先后登台讲演:武汉大学刘安志教授以敦煌吐鲁番出土文书为中心讨论唐代解文的性质和特征,广西师大刘祥学教授考察边地土司在中国疆界形成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台湾中兴大学历史系副教授蔡宗宪围绕《续高僧传》讨论“中古佛教僧侣的地恩观念与乡里之情”,日本名古屋大学林谦一郎教授通过《宋史·蛮夷传·西南诸夷》探讨云南大理国政权与宋朝的关系,越南汉喃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丁克顺概述了十世纪前越南汉文碑铭的发现和整理情况,中山大学王承文教授主要从唐以前岭南开发、唐代“岭南意象”、中古岭南“溪洞社会”等方面论述了唐代岭南区域史研究的问题。

因与会专家众多(76位专家,58篇论文),此次研讨会分成四个小组,于7月28日下午和29日上午在广西师大王城校区进行论文发表和讨论。小组讨论设了四个主题,分别是:中古政治史研究,边疆族群与王朝中国,新材料与中古研究新趋势,全球史视野下的岭南区域研究。笔者全程旁听了第三组的讨论,下文主要介绍这组的情况。

武汉大学鲁西奇教授的报告是在马长寿先生名作《碑铭所见前秦至隋初的关中部族》的基础上,对前秦建元三年《邓太尉祠碑》和建元四年《广武将军产碑》再作考释,主要围绕十六国时期诸胡族政权对待境内非其“国族”的其他胡人的政策,以及汉、胡、杂胡间的相互界定进行分析,特别是对“五部十二夷”和“杂户”的内涵和实质提出了新的见解。评议人、浙江大学孙英刚教授认为,这篇论文体现了鲁西奇教授一贯的史学关怀,论点清晰,逻辑严整,对“五部十二夷”的阐释,如果能提供更确切的材料,论证就更充分了。

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徐畅报告的题目是《唐前期一位京畿农人的人生史——以大唐西市博物馆藏<辅恒墓志>为中心》。她借用了人类学者“人生史”的概念,通过《辅恒墓志》梳理了辅恒的人生历程。陕西师范大学讲师葛洲子担任评议人,在他看来,这篇论文对职官制度和平民百姓如何入仕等问题的论证十分精彩,但标题所说的“农人”身份值得斟酌。另外他还提到材料运用的问题,对《长安志》中的史料应参核其他材料,辨析真伪。

孙英刚的报告《迦腻色迦的遗产:中国中古时期的历史记忆及影响》试图超越国境,结合贵霜遗留下的历史遗迹和汉文文献,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下处理中西文化交流与历史记忆等问题。台湾中兴大学蔡宗宪在评议时认为此文视野开阔,读后受益良多,并提出一些具体问题与作者商讨。

南京师范大学潘晟教授《南宋山陵选址:术数选择背后的自然与政治》主要通过南宋朝廷偏安之后陵墓选址的争论,揭示中原政治传统和地方势力的较量,还牵涉到南方民间术数对北方五音体系的挑战。台湾“中研院”史语所博士后许凯翔对论文提出了几点建议:可结合前人研究,简单介绍北宋朝廷的陵墓选址状况,便于读者领会南宋与北宋之间的差异;对术数在陵寝上的运用,南宋时人是怎样的态度。

日本龙谷大学北村一仁客座研究员尝试从摩崖和石窟的位置来研究中古时期长治、高平地区的道路交通,是一篇典型的历史交通地理论文。评议人、暨南大学副教授崔世平认为,作者复原了一个纵横交错的,包括郡县、乡村在内的大路、小路,对中古历史时期交通道路的研究会起到推动作用。他同时指出,论文不少地方是以现在的省道、县道为参照的,应说明这个参照的可靠性;对石窟年代有所考证,会提高论证的说服力。

陕西师大葛洲子的论文是一篇历史政治地理研究,他发现唐代安业县两度改属雍州(京兆府),于是深挖相关材料,力图给出一个完满的解释。陕西师大助理研究员聂顺新在评议时认为,文章第二部分是一个很好的铺垫,不可缺少;他指出一处注释中对永寿县改属雍州时间的讨论说服力还不够。他还指出,安业县改属京兆府为什么那么重要它和县级政区的调整是有区别的,这一现象的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值得探索。

中山大学历史系博士生豆兴法《新出墓志所见安史乱间的伪官问题》结合新出墓志和传世文献对《达奚珣墓志》进行考释,讨论达奚珣通敌、枉死等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揭示安史之乱期间的社会心态。北师大徐畅在肯定论文成绩的同时,也提出一些疑问:达奚珣墓志撰写者是墓主的儿子,为尊者讳、为长者讳恐怕难免,那么墓志中信息的真伪值得考辨。另外,达奚珣开元年间当官及门生的依附关系,都应提供直接的论据。

台湾嘉义大学副教授刘馨珺原先专攻宋史,这次她的论文利用《文苑英华》中唐代的“拟判”材料,分析唐代士人与官僚的法律教育。为评论这篇论文,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刘可维专门制作了简要清新的PPT,当场获得该组“最佳评议人”的称号。刘可维一方面指出论文材料丰富、立论新颖等特点,一方面就论文中的疑点一一提出自己的看法,与作者商榷。

第三组讨论会现场

陕西师范大学聂顺新围绕山东东阿县大秦村遗址,结合传世文献、金石碑铭等资料,力图还原遗址从北魏定国寺、唐代兴龙寺到后周天齐大王行宫的变迁过程,讨论黄河水患、政区调整与宗教生态之间复杂的关系。潘晟在评议时建议作者注意考古发掘报道本身的局限性,并提议适当绘图,使论文呈现更为清晰。

暨南大学崔世平《掷瓯明德的人质——后唐李重吉墓志探微》利用2005年河南洛阳新出土的墓志,主要探讨了后唐末帝长子李重吉的生平,宋、潞二王的兵争以及后唐末帝政权的合法性建构等问题。中山大学豆兴法提出了一些值得进一步探究的问题,比如李从珂的地位,李重吉介于亲子和假子的关系,及李重吉的忠孝问题。

台湾“中研院”史语所许凯翔的论文以蜀地三月三日蚕市的变迁为例,探讨唐宋之间宗教场所的神圣空间与临近商业空间的关系,进而辨析庙市的宗教性与世俗性。广西师大副教授邓永飞就论文提出了一些疑问:宗教性和世俗性如何体现在符箓上,唐代史料中是否有关内求符箓的记载,蚕市为什么与道教结合得这么紧密等。

南京师大刘可维的论作期望在全面整理唐宋《狱官令》有关拘束制度令文的基础上,系统地探讨唐宋时代的拘束制度。所谓“拘束制度”,是指在执行各种刑罚或审判过程中,拘束犯人或嫌犯身体的制度。龙谷大学北村一仁担任评议,他提出了几个比较大的问题,比如唐宋之际官方令文的变化,五代时期法制的情况,等等。

广西师大邓永飞原先从事明清史研究,这次提交的《胡安国碧泉书堂考论》是他第一篇宋史方面的论文,主要考辨胡安国所建书堂数量与名称、碧泉书堂的具体方位等问题。评议人嘉义大学刘馨珺也做了PPT,对论文某些观点提出了不同意见,或补充相关材料。因作者和评议人都期望诗史互证,对诗歌的利用问题引发了相当热烈的讨论。

小组讨论结束后,与会学者回到精通酒店会议室,举行研讨会的闭幕式。在闭幕式上,主持人陈国保教授分别请权家玉、李磊、徐畅、叶少飞四位学者向大会汇报本小组的论文发表与讨论情况。

就第三组讨论而言,如徐畅所说,该组学者立足各自的研究领域,所提交的论文达到了相当的学术高度。不过她也指出,因为本组主要是利用新材料进行个案研究,个案之外的学术关怀和学术理论尚有一些缺失。最后她引用仇鹿鸣《十余年来中古墓志整理与刊布情况述评》一文末尾的话与同仁共勉,努力开创中古史研究的新局面。 

第一组讨论会现场

第二组讨论会现场

第四组讨论会现场

新闻推荐

脱贫攻坚 扶贫扶志扶智在行动 村里有了“暖心衣橱”

华商报咸阳讯(记者王斌通讯员翟武鹏)“今天我清理了广场杂草,还把村东头的路打扫了,可以积2分,目前我已有12分,除了能在暖心衣...

永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永寿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