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进福祉 让百姓收获稳稳的幸福 咸阳建设“最具幸福感城市”综述之六
跨渭河大桥
9月1日渭城中学第一批学生入学
暖冬行动
抢收玉米
本报记者 冯晓琬
民生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
近年来,咸阳高效能治理保障,着力建设向阳向上“健康城”,以共治保障幸福,用共享营造氛围,不断增进民生福祉,使这座城市更生态、更美丽、更宜居,使生活在这座城里的人更温暖、更幸福,让城市温情温度不断提升。
办好惠民便民实事 让群众收获满满的幸福
去年,在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上,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屁股端端地坐到老百姓的这一面”,投资116亿元,持续办好30件惠民便民实事,用各级干部的辛苦指数、奉献精神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金秋九月,在高新一路跨渭河大桥施工现场,工人正在加紧施工,奋战忙碌,热火朝天的场景,展示着咸阳规划城市高架、立交、桥隧等综合交通系统,加快建设跨越渭河、穿越陇海铁路的“三桥三隧”工程的“速度与激情”。
建设高新一路跨渭河大桥,全面推进彩虹二路高架桥建设,加快实施立信街、团结路、二厂路3座穿铁路隧道的“三桥三隧”惠民工程。
新建玉泉西路西延等17条道路,实施渭阳西路、秦皇路、金旭路等9个雨污分流改造项目,打通16条断头路,建、改12座人行天桥……
城市道路,一头连着经济发展,一头连着民生改善,是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动脉”,也是牵动民心的“神经末梢”,更是群众奔向美好生活的幸福大道。
这些城市基础设施重点项目的实施,拉大了城市框架,让咸阳城区的路网结构更加完善,使群众出行更加畅通便捷。
在规划建设城市高架、立交、桥隧等综合交通系统的同时,统筹地上和地下,引入社会资本,建成启用智慧管理停车平台,建设智慧停车场和立体停车场7个,新增车位6800个,智慧停车、免费停车受到了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
发布惠民措施,在重大节假日如元旦、春节、清明、五一、中秋、国庆期间,限时免费开放城区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内部停车场。
咸阳湖地下停车场内近1000个停车位向群众开放,极大改善了统一广场及咸阳湖景区周边交通拥堵和群众停车难问题。
“有了这么大的停车场,停车很方便,感谢政府建设的这个便民项目,解决了百姓的烦心事。”市民韦丽娜说。
一点一滴,皆为民生。将服务送到群众身边,画好为民同心圆。
“这个一体机真方便,再也不用大老远跑到市场监管局办理了。”在渭阳西路街道,居民王凯正在使用便民服务自助一体机,办理小餐饮食品经营许可证。他所使用的一体机让辖区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办理社保查询、公积金查询、许可证办理等49项业务。
能在网上办的网上可办,网上办不了的就近可办。咸阳及时将各类便民服务推向基层,推到群众“家门口”“掌心上”。
公安系统开展“警民一家亲·群众在我心”活动,推出防范打击、报警求助、户政管理等30条便民利民措施。
秦都区推进“1+9”社区治理,全面提升141家“心心秦家”服务功能,为群众解决小区停车、住房、就业、便民服务等方面的问题800余件。
去年入冬以来,为积极应对可能出现的极端寒冷天气,聚焦群众冬季生产生活保障,咸阳市开展形式多样的“暖冬行动”活动,让城乡处处涌动滚滚暖流。
市级领导带头,市县两级6万多名干部成立1902支服务队,共帮助群众抢收玉米8万余亩,采摘水果4万余亩,收获蔬菜及其他农作物1.2万余亩。
经综合研判天气情况,市委、市政府决定:2021年11月1日开始供热,提前供热不增加用户采暖费。
一串串温暖的数字,一个个温暖的故事,一张张暖意的笑脸,一系列惠民政策的落地见效……咸阳这座千年古都,正勾勒出一幅“小城大爱”的温暖画卷。
用心用情保障民生 为群众的幸福再加码
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咸阳围绕“增量提质怎么干、为民实事怎么办”,收集“我为群众办实事”项目1523项,加快解决群众关心的实事、难事、烦心事,使群众教育、医疗、就业得到更好保障。
大力实施教育基础设施改善工程,2021年计划投资2.23亿元,完成130所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改造项目。
渭城中学新校区位于城市中心地带,百余亩地,寸土寸金,但市、区两级党委政府从民生实际出发,从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出发,把天平优先向群众的“急难愁盼”倾斜,克服困难,用大手笔投入,建了一所群众叫好、设施精良、高品质、现代化的学校。目前,总投资7.49亿元的渭城中学新校区已正式启用。
这种急民所急,集中财力优先办民生大事的使命与担当、境界与情怀、魄力与格局、决心与作风,为各级党员干部在想问题、办事情、做工作时,始终做到“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提供了积极有益的借鉴。
在全省率先推行中小学课后服务改革,探索形成“三项制度牵引、五大模块支撑”的课后服务多元服务供给体系,提供个性化的“课后服务套餐”,解决家长接送难、托管难、辅导难等问题。
“去年学校开展课后延时服务,开设了党员故事我来讲等丰富多彩的教育课程,通过孩子兴趣特长进行素质拓展教育,方便了上班族家长无暇接送孩子的苦恼。”咸阳铁小党委书记、校长王智敏说。
据了解,全市现有中小学908所,开展课后服务学校587所,覆盖率为64.65%;在校生50.73万,参与课后服务的学生34.83万,参与率68.66%;城区以上学校覆盖率100%,参与率达到80.89%。
卫生健康资源总量大幅增加,“15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基本构建完成。健康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医养结合、安宁疗护深入推进。
印发《2021年咸阳市护理质量控制工作计划》,积极开展优质护理延伸护理、老年康复护理、肿瘤患者安宁护理,对辖区高龄或失能老年人、康复期患者和终末期患者等行动不便的人群,提供慢病管理、康复护理、健康教育、安宁疗护等特殊人群延续性照护服务。
全面启动健康城市建设,秦都、渭城、旬邑健康县城建设稳步推进。健康细胞建设工作成绩显著,到2020年底,全市共创建省、市级健康细胞单位和健康示范单位12583个。
全面取消药品和医用耗材加成,优质医疗资源持续下沉,县域内就诊率达到90%以上。
“一控二变三保障”城市公立医院编制人事制度改革经验被陕西省卫健委向全国推介,咸阳被陕西医改领导小组授予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成效明显市。
“就业难,收入低”是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征集到的网民意见建议之一。
2021年,咸阳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根据就业形势变化及时调整政策力度,加强就业指导、岗位开发,运用公益性岗位、低保、社会救助等手段,千方百计稳就业,提高群众收入。
推进实施“人社服务快办行动”“一件事”打包办理608件;高频事项平均提速60.8%;组织高校毕业生就业招聘会7场,提供就业岗位47030个;开展“春风行动”“退役军人招聘季”等专项活动,141场线上线下招聘会,发布10万余条用工岗位信息……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就是咸阳人民钱袋子鼓起来、踏踏实实过日子的有效途径。
安于所居富于所业 筑牢一城百姓幸福梦
先后引入融创、恒大、龙湖、金科等上市房企,从楼盘外观形象、内在环境、家庭居住格局、小区停车环境、小区功能设备、居民住房环境等方面细节进行改善,新建住宅小区建设标准得到提升,使城镇居民住房条件有了明显变化。
稳步推进保障房及老旧小区改造。咸阳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着力改善居民居住环境,让群众安于所居,富于所业,打开“致富门”,筑牢“幸福梦”。
走进渭阳街道滨河小区,这座建于1999年的老旧小区,让人眼前一亮,小区与新建的小区外观没有太大差别,其配套的健身器材、幼儿园、绿化等一应俱全,实现了老旧小区破茧蝶变向“新”而生,为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改造后,看到小区焕然一新,过去搬走的居民现在搬回来了。”滨河小区负责人介绍。
截至目前,全市已对212个老旧小区分批实施改造,通过提升改造,使2.8万户、约9.6万人受益。
坚持“房住不炒”,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搞好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帮助新市民、青年创业者等缓解住房压力。
开展保障性安居工程,共实施建设保障房24万余套,已建成18万余套,所有项目建成后保障覆盖面可达到17.51%。
目前,已形成由廉租房、公租房、经适房、限价房、租金补贴以及用于保障低收入家庭的棚改安置住房构成的住房保障供应结构体系。
“今天终于拿到房子钥匙了,感谢政府为群众办实事。”1200余户保障家庭办理了文苑公寓公租房分配入住手续,并拿到房子钥匙后说。
咸阳先后申报批复的196个项目,已累计实施101个,完成投资3.32亿元,改造面积达到141.1万平方米,使1.44万户居民群众受益,享受到了惠民政策带来的红利。
民生稳,人心就稳,社会就稳。
咸阳始终把让群众满意作为推动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顺应民心、尊重民意、关注民情、致力民生,让社会民生跨上新台阶,居民收入增速高于经济增速,公共服务质量明显提升,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把“人民”二字镌刻在新时代的答卷上。 (B)⑤
新闻推荐
本报讯(田向阳吴博)连日来,旬邑县张洪镇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作用,坚决筑牢疫情防控严密防线,以实际行动展现使...
旬邑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旬邑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