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的乡村盛会
王新民
旬邑土桥镇在清朝中期开始有古会,至清末民国时期兴盛一时。当时,距土桥镇约一公里的南沟村和牙里村之间有一座规模宏大的寺院叫南寺。寺院每年农历二月十八逢庙会,会期三天,届时四方物资、游客云集。解放后,南寺被拆毁,庙会移到镇政府驻地土桥举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会期由原来的三天变成了十天半月,有时还延长到一月左右。
改革开放初期,每逢农闲季节,旬邑县土桥镇都要举办一场声势浩大的物资交流会。届时,省内各知名秦腔剧团受邀前来助兴演出。上世纪50年代受邀来助兴演出的有省人民剧团、市大众剧团以及周边淳化、三原、礼泉、兴平、彬县的剧团。省剧团演出的现代戏《梁秋燕》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时即使是农村不识字的男女青年都会唱几段。农民说:“看了梁秋燕,三天不吃饭!”有人还编了顺口溜:“小伙看了《梁秋燕》,敢找恋人把话谈。姑娘看了《梁秋燕》,敢和父母争主见。老汉看了《梁秋燕》,后悔的泪水擦不干。媒人看了《梁秋燕》再不敢胡球两头煽。”
逢会期间,人们吃过早饭,沿着弯弯曲曲的乡间小道,络绎不绝去赶会。太阳挂上树梢时候,演杂技的大帐篷顶端,彩旗伴随着音乐迎风飘扬。戏台前坐满了观众,乐队敲打出铿铿锵锵的声音,戏就要开演了。
步入集镇街道,商贩清脆悦耳的叫卖声此起彼伏。卖饸饹的亮着嗓子,吆喝着自编的叫卖歌:“哎——吃饸饹来!荞面饸饹豆腐汤,油泼辣子葱花香。细如丝,长如线,盛在碗里连环转;挑上筷子荡秋千,吃在口里筋又软。凉调酸,热汤煎,羊肉臊子浇一碗。叫乡党,坐上边,调上一碗尝尝鲜;保满意,没弹嫌,吃着不香不要钱。哎——卖饸饹来!要吃要拿随你便!”有腔有调,押韵顺口,富有音乐感和节奏感。
俗话说“卖什么的吆喝什么”,货郎手中摇拨浪鼓,游医手中摇串铃,卖油郎手中敲梆子,为自己的吆喝伴奏。商贩们的吆喝,唱出了货物的优点、特点,货摊前围满人群,熙熙攘攘。
上世纪80年代初,不少摊点在货摊前安置收录机、影碟机,播放流行歌曲或录相来吸引顾客。在现代充满诗意歌吟的商业广告中无不渗透着传统商业买卖吆喝声中所表现出来的完美舒畅的音乐感和节奏感。
乡村物资交流大会上还有深眼窝、高鼻梁的维吾尔族商贩售卖葡萄干,也有摆地摊的藏医,身着民族服装,用刀、锯切割羚羊、犀牛、鹿茸售卖。来自云南的苗医,用不知名的树叶、野草的根、茎、花、叶泡酒,给患者熏蒸治疗关节炎、腰腿疼等病,疗效神奇。
吹糖人的、捏面人的、买狗娃哨的和卖叮当的小摊,吸引着孩子们的目光。叮当,是一种极薄的白色或浅棕色的玻璃制品,带着一根细细的长颈,底部有点像喇叭却全部封闭,好像一个长把平底的小葫芦,吹起来“叮咚”作响。会吹的吹起来悦耳动听,不会吹的会“嘣”的一声,会把叮当的玻璃底部吹碎。
牲口市上鸡、猪、牛、羊、马、骡等家禽、家畜的鸣叫声嘈杂不堪。做生意的人却是很少说话,由“经纪人”为买卖双方撮合,在袖筒里用手捏来讨价还价。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当年的物资交流会上我和小伙伴偷钻围栏,怀着忐忑而又兴奋的心情去观看杂技表演,记忆犹新。会上小商小贩的叫卖声似乎又萦绕在耳畔。(B)(13)
新闻推荐
阳光讯(记者赵小康通讯员卢凯)在2021年元旦和首届警察节来临之际,咸阳市旬邑县公安局城关派出所坚持破案保平安,整治护安全,在...
旬邑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旬邑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