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花香里过豳州 清·谭嗣同在咸阳所作两首诗赏析

咸阳日报 2020-06-17 08:02 大字

陈竹凤

陕西道中二篇(其一)

曾闻剥枣旧风流,八月寒蝉四野秋。

翻恨此行行太早,枣花香里过豳州。

邠州

棠梨树下鸟呼风,桃李蹊边白复红。

一百里间春似海,孤城掩映万花中。

谭嗣同,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他是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代表作品《仁学》《寥天一阁文》《莽苍苍斋诗》《远遗堂集外文》等。

1865年3月10日,谭嗣同生于北京城南孄眠胡同邸第。谭嗣同的父亲潭继洵,光绪初年以进士官户部员外郎,外擢甘肃巩秦阶道,历甘肃布政使、任湖北巡抚。

1869年,4岁的谭嗣同在北京开始读书。1877年8月,谭继洵担任甘肃巩秦阶道。次年夏,13岁的谭嗣同跟随父亲赴甘肃任所。他们从原籍浏阳出发,一路乘船至长沙,经湘水至湖北涵养,再溯汉水抵达襄阳,弃舟登岸从襄阳经洛阳入函谷关,由潼关至山西。初秋到达兰州。其间,又回到秦州一次。途中冒暑跋涉山川,艰苦备至,宾从死二人,仆从死十多人。

1879年,14岁的谭嗣同开始学诗。从15岁到24岁,谭嗣同多次往返于湖南长沙和甘肃兰州。西北壮丽的山川和原野,开拓了他壮阔的胸怀和豪爽明朗的性格,他遍游名山大川,徜徉吟咏,增加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也有机会对当时中国西北农村有所接触。目睹农村城镇濒临破产的景象,他认识到“风景不殊,山河顿异;城郭犹是,人民复非”。《陕西道中二收在作者的诗集《莽苍苍斋诗》中。

《陕西道中二篇(其一)》开篇“曾闻剥枣旧风流,八月寒蝉四野秋。”引用《诗经·豳风·七月》“六月食郁及薁,七月烹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之意,说自己读《诗经》,知道中华民族的先祖曾在此繁衍生息,每年到了八月寒蝉鸣叫的时候,这里就进入秋天,满川原的枣梨成熟,一派丰收景象。豳,又写作邠,是周朝的祖先公刘迁居开发的地方,在今天的旬邑县、彬州市一带。这一地区多存周人旧俗。《汉书·地理志》记载“其民有先王遗风,好稼穑,务本业,故豳诗言农桑衣食之本甚备。”

诗的后两句“翻恨此行行太早,枣花香里过豳州。”描写诗人的心情转变及眼前景象。说自己真后悔来得太早了,没有看到豳地秋季梨枣满原的美景。但闻着香甜的枣花香路过周秦故地,也是一种美好的享受啊!

《邠州》诗“棠梨树下鸟呼风,桃李蹊边白复红。一百里间春似海,孤城掩映万花中。”则直抒胸臆,写眼前之景,抒发胸中豪情。在西北大地春深似海的季节,青年谭嗣同路过邠州古城,看到桃李争妍、鸟语花香的美景,掩饰不住愉悦心情。

谭嗣同在少年时期认为当时的中国“处中外虎争,文无所用之日,丁盛衰互纽,膂力方刚之年,行并所侮者矣。”于是自号壮飞。弱娴技击,长弄弧矢。据李肖聃所著《湘学略》记载,谭嗣同随父亲在甘肃期间,曾在隆冬大雪天气与一帮少年骑马驰骋荒野,“七昼夜驰一千六百里”。又带领一帮健儿,大呼驰疾,弯弓射猎,席天幕地,引吭高歌。从20岁以后的十年,谭嗣同壮游各地,来往于直隶(河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甘肃、陕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苏、安徽、浙江、台湾等地,视察风土,物色豪杰。其间,钻研学问,结交师友,关心时事。

1898年谭嗣同参加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1898年9月28日英勇就义,年仅33岁。同时被害的维新人士还有林旭、杨深秀、刘光第、杨锐、康广仁,六人并称“戊戌六君子”。

谭嗣同愿以颈血刷污政,视死如归的精神不仅直指清朝政府的腐败和黑暗,同时也为人民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1899年,谭嗣同的遗骸运回原籍,葬在湖南浏阳城外石山下。(B)(13)

新闻推荐

咸阳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关于公布2020年全市防汛抗旱责任人名单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并防汛抗旱指挥部、应急管理局、水利局、自然资源局,彬州市城管执法局,旬邑县、淳化县住建局,各有关水库管...

旬邑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旬邑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