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淑兰的生活与剪纸创作
董天喜
库淑兰,陕西省咸阳市旬邑县富村人,旬邑彩贴剪纸的创始者和开拓者。1920年10月出生,2004年12月去世。
1980年,旬邑县文化馆在民间剪纸普查中惊喜地发现了60岁的库淑兰所创作的独特剪纸形式,而后的十多年里,库淑兰就成了县文化馆剪纸培训班的“名花”和巧手能将,并一举成为全县、全省、全国著名民间剪纸大师。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其“世界工艺美术大师”称号,成为中国获此殊荣的首位中国女性。
一位农村老太婆,识字不多,常年生活于大山深沟之中足不出户,利用一把大剪刀、一张张碎纸张却剪贴出内涵深刻、色彩艳丽、形式多样的剪纸作品,不仅令专家学者赞叹,也惊艳了世人。这到底是何种力量支撑她在困顿岁月长期坚持剪纸?又是什么缘由给予了她源源不断的剪贴素材?库淑兰的内心世界又充满着怎样的想象呢?
欧阳修曾在《梅圣俞诗集序》中提出“诗穷而后工”,是说诗人在受到困厄艰险环境的磨砺,忧愤郁积于心时,方能写出精美的诗歌作品。观库淑兰的生活,她少年时期因生活困苦随父母四处奔波,经受缠脚的痛苦,17岁嫁给孙家台孙宝印后过着食不果腹、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一年四季劳作于田间地头、居住在破旧窑洞中过着战战兢兢的苦日子。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周围的花草树木、飞鸟鱼虫对她来说都是那样的可爱可亲,头上的白云和星空对她也都是那样和蔼慈祥,就连家禽猪狗她都能读懂它们的喜怒哀乐。在这些看似困顿艰辛的生活环境中,她却获取了大自然的各种美丽,成为她剪刀下源源不断的创作素材。
在当时的社会不只库淑兰遭受了那样的生活境遇,却不是任何人都能成为“库淑兰”。原因何在呢?首先,库淑兰少儿时期随父颠簸流离于泾阳县和旬邑县是不幸的,但她少年时在泾阳南横流村(泾阳县永乐店)居住,并在三原县姑姑家上学读过书又是幸运的,尽管那是短暂且断断续续的三四年读书时光,却在她的心里种下了渴望幸福和美好生活的种子。也是这段短暂的学习时光和两地奔波增长的见识,让她的思想世界更大、思维空间更广,成为影响她日后剪纸艺术创作的重要因素。其次,因为她的内心具有强大的不屈服力和骨子里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渴望,如果说困顿艰辛生活环境的磨砺,是她能创作出“艳而不俗、繁而不乱”的惊艳作品的外因,那么,追求和向往幸福美好生活、不屈服不怕挫折的内心,就是她能创作出“亦幻亦真”惊艳作品的内因所在。
民间艺术大师是可遇不可求的,他们所创作的艺术作品,是个体内心世界的表现,来源于民间的日常生活、衣食住行、节日风俗、礼仪信仰等,属于原生态、最质朴的艺术思想和艺术语言。他们自身具有独特的艺术灵性和天赋,在特定的环境中探求到了自然界和社会中的各种“奇怪”,通过自身的艺术灵性和天赋转化成为一幅幅一件件艺术品,而且能在困厄艰险的环境中“兴于怨刺”“愈穷愈工”。这些产生、成长于民间的艺术大师,是原生的土著艺术人才,在未经过任何的艺术培训和指导前,还不能称为艺术大师和艺术家。一则是他们此时的作品内容表达不够深刻、艺术作品的高度还未得到升华,二则是他们还未被公众所认知。库淑兰同样属于这样的民间艺人,在经过县文化馆剪纸培训班的培训和文化工作者的指导后,她的作品广度、深度、数量、质量方面都有了极大的提升,内心潜在的艺术能量也得到充分的迸发,以至于创作出连她自己都不敢想象的4米×1.7米的巨幅《剪花娘子》。(B)(10)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冯旋)男子因驾驶技能考试屡试屡败,竟动起了歪脑筋,通过偷换照片,把别人的驾驶证变成自己的使用,不料弄巧成拙,把自己...
旬邑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旬邑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