旬邑唢呐起源探究(上)
董天喜
唢呐是中国民族吹管乐器的一种,广泛流传于我国大江南北以及少数民族地区,活跃在民间红白喜事、庆生祝寿、迎神祭祀、节日庆典等民俗活动之中,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
关于唢呐的起源,国内目前普遍认为,中国唢呐是从波斯、阿拉伯一带传入的,因为“唢呐”这个名称,就是古代波斯语Surnā的音译。中央民族大学语言学家胡振华先生肯定地说,“唢呐”这个词是来自印欧语系伊朗语族。而且,中国唢呐的几种名称“唢呐”“素纳”“苏尔奈依”等,都与波斯语语音相同。至于唢呐何时传入中国,学术界尚有争论。一说,公元3世纪,新疆拜城柯尔克兹石窟的壁画上,已有演奏唢呐的乐伎形象。另一说,在700多年前的金、元时代,唢呐传到中国的中原地区,也称“唢叭”“号笛”。据刘勇的《中国唢呐历史考索》讲,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有唐代骑马吹唢呐俑,骑马者双手持一管身比较短粗的吹奏乐器,正是唢呐。
关于唢呐的史料记载,始见于明代。明代王圻《三才图会》载:“锁奈,其制如喇叭,七孔,首尾以铜为之,管则用木。”明代王磐《朝天子·咏喇叭》则是描述唢呐最好的文章:“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身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什么真共假?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明代正德年间,唢呐已在中国普遍应用。明代武将戚继光曾把唢呐用于军乐之中,他在《纪效新书·武备志》中说:“凡掌号笛,即是吹唢呐。”明代后期,唢呐已在戏曲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用以伴奏唱腔、吹奏过场曲牌;而在以戏曲音乐为基础的民间器乐中,唢呐也成为离不开的乐器。清代,唢呐被称为“苏尔奈”,编入宫廷的《回部乐》中,因两端都用铜制,又称“金口角”。后又衍生出大唢呐、中唢呐和小唢呐等形制,形体相对较小的称为“海笛”。如今,唢呐已成为中国各族人民使用颇广的乐器之一,广泛应用于20多个民族民间的婚、丧、嫁、娶、礼、乐、典、祭及秧歌会等仪式伴奏。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唢呐艺术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那么,唢呐又是何时何地传入古豳大地呢?过去,旬邑民间把唢呐艺人称为“鬼子”,把吹唢呐称为“吹鬼子”,而“鬼子”的发音又和“龟兹”字面读音相同,因此推断,旬邑唢呐是从新疆古龟兹国传入的。这一观点,大家普遍认同。但据笔者调查,旬邑民间称呼唢呐艺人为“鬼子”的叫法,其实源于渭南华阴一带。在渭南,“吹鬼子”也叫“乐人”“乐户”,这是陕西关中地区对“音乐人”的一种称谓。这里的“音乐人”,不同于大家对音乐人的理解,指的是过丧事或喜事时所请的乐队对乐器手的一种叫法,也是一种职业称呼。旬邑县周派唢呐乐班是从华阴县逃荒到旬邑的,其之所以被称为“鬼子”,应该是随艺随地而得名,与历史上的唢呐起源无关。
旬邑唢呐有三个师承派系,即周派唢呐、吕派唢呐、北塬派唢呐。因此,探究旬邑唢呐起源,必须先从这三个派系的来龙去脉和传承发展等方面考究。
据周派唢呐第十代传人周栓娃讲述,周家唢呐源于渭南市华阴县周家营。大约在清乾隆年间,周家唢呐艺人在一次雇事中得罪了权贵人家,三兄弟被迫逃亡他乡,其中一人落户甘肃某县,一人落户永寿县,一人逃到旬邑落户。若以清乾隆年间即公元1736年至公元1796年推算,周家唢呐在旬邑传承至今约280年。周家唢呐目前已传至第十四代,若一代传人按30年推算,最先来到旬邑的,至少是第六代传人。
据调查,周家唢呐一直秉承家族传承,从第九代开始,才向旁系和外姓人传授。因此,从第十代开始,才有旁系和外姓唢呐艺人。然而,周家唢呐七代以前的传人已无法查证,第八代才有记载。如今,第十代最年长的周栓娃只知曾祖父即第七代人在旬邑,其余一无所知,亦无家谱记载或长者可回忆的素材。第十代传人周栓娃、周存儒、周发来、周振发兄弟四人反对子孙再学唢呐,从第十一代起,周派唢呐再无周家族人,都是外姓人。这些外姓传人,遍布旬邑中塬各个村子,唢呐技艺十分了得,不输周家传人几分。
值得一提的是,旬邑县城魏新德唢呐乐班在旬邑中原弟子众多,影响颇大。据魏新德讲:魏家唢呐属于祖传,父辈兄弟五人都吹唢呐,还和周家班同为县衙服务过,父辈以前就说不清楚了。据调查,魏家和周家昔日为表亲关系,唢呐行内普遍把魏家唢呐称为“周魏”唢呐,魏新德的徒弟吕长军以及与魏家唢呐长期搭班的郭有金等也承认此种说法。据此推测,魏家唢呐源于周家。需要强调的是,吕长军虽属清塬吕家村,但其唢呐技艺却师从魏新德,他和儿子吕海东应属于周派唢呐的分支——周魏唢呐,并不属吕家唢呐流派。(B)(10)
新闻推荐
阳光讯(记者赵小康通讯员崔亦馨文/图)8月27日上午,由旬邑人社局、泰兴市人社局、土桥镇政府联合举办的旬邑·泰兴金秋劳务专...
旬邑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旬邑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