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开化寺说朱村
朱鹏东
朱村的西头有一座庙,名为开化寺。
“开化”一词所见较多。浙江省衢州市下辖有一开化县,从名称看,保留侨置郡县的痕迹。寺名为“开化”的,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阳曲县、高平县各有一个,四川省成都市大邑县雾山有一个,福州有一个。同样的名字可能还有,不胜枚举。“开化”一词最契合建寺初衷,是开展教化或者开导感化之意,有拯救苍生之愿。
朱村开化寺始建于何时,没有记载。从乔世宁《重修开化寺碑》内容来看,明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大修。大修之前,台殿零落,僧侣寂寥,墙倒屋漏,柱础生苔,荒草迷漫,景象不忍目睹。当然,这里有夸张的成分。重修之后的寺院,殿有四间。禅房飞檐,内室相望,栋宇玲珑,檐梁参差。头陀夜诵,香客云集。寺院并没有扩建,只是重修,接近或恢复到原来景观而已。可以想象寺院极盛时的景况。由当初的盛况到后来衰落,恐怕不是短时间能如此的,没个二百年,也差不了很多,由此推算,该寺大概建于明初。
朱村上年纪的人,几乎都知道四个传说。一是祖先来自山西大槐树,谁要说不信,请掰脚趾头,看小趾头是不是一大一小两片趾甲。二是正月初一偷家谱。据说朱村一脉在百子村,他们年年腊月将尽,前来拜祭祖先,正月初一离去。后来觉得太麻烦,年三十拜祭完,早早安睡,半夜即起,卷起先人轴子,连夜赶回,后来再无来往。第三是百子村的来历。说一老汉有十子,十子各有十子,才有百子之说。朱村人能说上这么多,而百子村的老人却知道这个故事还有下文。当然,在我看来,这个下文是杜撰的,有显摆的意思。第四个是朱姓祖先的遭遇,说是在朝为大官,后来遭人陷害,退出朝廷,流落民间。我觉得这个故事可能是影射建文帝,或许另有其人。这四个故事犹如四根树杈,伸向一个目标——朱村人的起根发苗之地。
2016年12月27日,我邀请三人,同去一个地方——旬邑县张洪镇百子村,是从百度地图上找寻出来的。
进村一个感觉:这村历史悠久。在巷口地内的石马露出少许,可以供人歇脚落座。看村子规模,人口不少。
问诊所的朱景林,他说本村绝大多数人姓朱,但不清楚我要问的问题,推荐我去找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朱普安。
路上遇到一位小学教师朱德勤,他说了村子里的情况,但不清楚我说的几个传说,要问就找普安老人。
来到一座洁净的院落里,普安老人热情接待。他说这个村子的人来源于山西大槐树,还讲起偷家谱的事,但不知何人从何处偷然后到什么地方去,讲起百子村老汉有十子百孙的事,跟我之前听到的差不多,至于后来朱家人闹矛盾上金殿告状,被皇帝嘲笑的事,却是我以前没听过的,还有祖上遭奸贼陷害流落民间的事他却不曾听说。
听老人一席话,跟我之前听到的故事有三点基本一样:来源于山西大槐树,家谱有过流失,十子百孙的故事。在我之前,尚未有朱村人到过百子村,听普安老人讲,他在村中年纪较长,也从未听说有个朱村。两地相互隔绝,人员没有往来,双方都保留同样的传说,这可以佐证两处朱姓为同宗,也可以说明这三个故事内容有真实可信之处。唯一不同的一点,普安老人讲,他们的家谱被偷,流落在甘肃一支朱姓手中,但不知具体何处。
原来抱着很大希望,希望从家谱中找到朱村人的历史,但家谱依然没有着落。也不知道甘肃真有一支朱姓存在,是不是因为较为荒远,未受人事干扰,或许保留着家谱,能从中找到朱村人的来龙去脉,亦未可知。
如果朱村人来自山西大槐树下,可能就是洪武移民中的一批,到底先到耀州,还是先到旬邑,说不清楚。朱村人默认先到此地,但我觉得有可能先到旬邑。看到那个村子的规模,我就这样想了。后来去唐家大院,从资料可知,唐家人最初来自于山西大槐树下。我县有一地,俗称唐家疙瘩,唐姓人多,他们声称来自旬邑唐家大院。由此,我更坚定朱村人来自旬邑的想法。
朱村多位老人说,朱村人最初来时,住在村南的老城里,而现在的村子原名叫郑家村,是个小村。郑家村的原住户并不多,有的离开,有的亡故,后来竟然没有郑姓的人了。朱姓人逐渐从村南搬到现在的地方,将村名改为朱村,后来才有朱村六头,七大家,八小家,十二个匀伙子家。
老辈人都还记得村子东北有一片坟园,叫郑家坟。有位老人,家里留着一盘磨,上面刻着郑姓人名。
乔世宁撰《重修开化寺碑》,碑阴《十方檀越》明确记有“朱村”的村名。这篇碑文撰写于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可以肯定说朱村有四百五十年历史。如果找到有力证据,说明朱村祖先是洪武六年到永乐十五年(1373-1417)间十多次大规模移民中的一批,按最晚时间计,朱村就有六百年历史了。
旬邑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旬邑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