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零彩礼”背后的乡风文明

西北信息报 2019-03-15 08:14 大字

近日,有媒体抖音号发布了一段短视频,视频中,旬邑县人民法院太村人民法庭庭长周亚萍呼吁对农村“天价彩礼”作出相关规范。由于切中老百姓极为关注的民生话题,这段17秒的短视频推出后10多个小时,就获得了1000多万次的浏览量和20多万的点赞数。作为民生热点,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也首次明确提出要“对婚丧陋习、天价彩礼、孝道式微、老无所养等不良社会风气进行治理。”无论是网友的反应,还是中央一号文件的首次明确提出,都说明“天价彩礼”问题无疑是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

众所周知,农村地区所流行的“天价彩礼”,让很多农民为了娶媳妇而负债累累,因此致贫、返贫。为此,一些农村青年叹息“娶不起媳妇”“结不起婚”。适龄男女,两情相悦、一堂缔约、良缘永结的美好,如因“天价彩礼”而被打碎,是多么可悲可叹。必须遏制这种现象继续蔓延。

现实中“天价彩礼”现象并非一两天形成的,一些人索要高额彩礼,往往还有现实缘由。譬如,一些地方仍然盛行“嫁女养老”观念。曾看到一个调查,反映随着农村生育率下降,“嫁女养老”观念在抬头。有的农民缺乏稳定经济来源,便把嫁女作为摆脱贫困的手段。此外,一些地区适婚年龄人口性别比例失衡,也是导致“天价彩礼”频现的重要因素。这些现象背后的问题,提醒有关部门在乡村推出更有针对性、更全面的政策措施,从扶贫、养老、生育等方面多想办法、加以引导,从而切实解决难题。

当然,移风易俗殊为不易,更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一些地方通过发文限制“天价彩礼”,但效果不彰。单靠一纸禁令,确难彻底改变传统心理或激活当事人的道德自觉。而在这种背景下,有些地方为参加“零彩礼”婚礼的新人送去富有含金量的礼包,在就业、创业方面提供支持和帮助,就极具参考意义。实践证明,治理“天价彩礼”,除了要善于激发深蕴于乡土熟人社会中的道德力量,还应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综合施策,打“组合拳”,在创新中做好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譬如,积极开展宣传教育、因势利导树立正确的婚育观,在提倡男女平等上多下功夫。继续发挥红白理事会、村规民约的作用。再者,加快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吸引更多女性返乡就业创业,逐步减少农村男女比例失衡问题。此外,要完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逐步消除养儿防老、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同时还应创新工作方式,譬如对“零彩礼”或彩礼数额合理的家庭,可在小额信贷等方面给予更多支持。

家风连着社风,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除旧布新、移风易俗,激活“零彩礼”背后的乡风文明,让“天价彩礼”失去市场,让健康婚俗蔚然成风,乡风文明必将照亮更多人心。亦荣

新闻推荐

郭润芝率省人大常委会农工委调研组来咸 调研乡村振兴和人居环境整治工作

本报讯(贾亮强卓)3月6日,省人大常委会农工委主任郭润芝率调研组来咸阳市,调研乡村振兴和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市人大常委会副主...

旬邑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旬邑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