旬邑官家洞

咸阳日报 2018-10-10 08:12 大字

□罗海权

从旬邑县城出发,沿着新修的通往马栏革命旧址的宽阔马路前行,可见成百上千个古石窟。其中最为出名的要数官家洞了。官家洞又名飞云洞,每年隆冬季节这里会形成奇特的冰瀑奇观。

官家洞是周人穴居的地方,史书早有记载。清《四库全书·陕西通志》记载:“官家洞在三水县东二十里,即古公时之陶復陶穴者。”(旬邑旧称三水)这句话的意思是官家洞就是古公“陶復陶穴”的地方,古公指的是周人先祖、公刘十二世孙亶父。《诗经·大雅·緜》有云“古公亶父,陶復陶穴,未有家室。”这句话意思是古公亶父时没有正式的宫室可以居住,就住在一层层的石头洞里面。

那么亶父时期周人为什么要住在这样的石洞里呢?原来古豳国传至亶父时,重修后稷、公刘大业,国力更为强盛,可是居住在附近戎狄的薰育族不断侵扰,想要夺取财物,亶父为了避免战争就主动给他们财物,薰育族于是撤退。不久薰育又来侵扰,这次想要夺取土地和人口。亶父带领民众不得不离开当时的豳城土桥,暂居在官家洞一带。官家洞上下数层,每层数十洞穴,可容数百人居住。上古时期人们将原始的洞穴称为穴,二层和三层的洞穴称为“復”,这就是“陶復陶穴”的意思,指的是亶父带领族人在战争期间转战暂居的地方,因此叫“未有家室”指没有固定的宫室居所。

对于戎狄的反复入侵,人民非常愤怒,要奋起反击。亶父说:“民众拥立君主,是想让他给大家谋利益,如果你们因为我的缘故去打仗,我牺牲你们和你们的父子兄弟却还做你们的君主,我不忍心这样做。”于是亶父带领民众离开官家洞,渡过漆水、沮水,越过梁山到宝鸡岐山脚下居住。这就是诗经中“古公亶父,陶復陶穴,未有家室”的历史典故。值得一提的是亶父的孙子是周文王,重孙是武王,周人自亶父起经四代最终灭商建周。周人在旬邑时国号为豳,至岐山后国号始改为周,旬邑之邑取意周人故都。

官家洞下临汃河,汃河古称汃水。在古代,汃水是一条神秘的河流。上古的中国社会,人类活动范围狭小,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豳国处在当时人们认识的“世界”的最西端,因此被称为西方极远之国,豳国之水汃水被称为西极之水。豳、汃二字今天发音为(bīn),上古时期这二字发音与分字相同(为bān)且都有分开的意思。豳字造字来源于豳地山塬交错分割的地形,“豩”是分开不是整体的意思。汃字中的“八”是上古时期的分字,上古时期分字写作“八”音(bān),汃字构字意义在于它是一条发源于陕甘交界分水岭的一条河,因此称为汃水。豳、汃、分还有后来出现的邠字同音同义,其实来源于上古社会的平均主义思想。

古代经学家和历史学家认为公刘时期在豳地已经实行了井田制。这时是周人刚由原始社会进入国家创立的初始阶段,还具有很多原始的平均主义思想。当时的井田制叫彻田:农民通力合作,分公田和私田,私田每年平均分配一次,以确保每家能分到同等质量和数目的土地,也是为了维护各部族及部族内部正常的生产分配秩序。豳、汃、邠、班、颁、分等字古音为[bān]且都有分的意思就来源于这种平均分配的思想。

官家洞及汃水的悠久历史,反映了是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中国历史的源远流长。(B)(13)

新闻推荐

旬邑以“五大外宣”传播正能量

本报讯(燕晓锋)近年来,旬邑县积极开展“五大外宣”,对内讲好“旬邑故事”,凝聚“旬邑力量”,对外展示“旬邑形象”,塑造“旬邑品...

旬邑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旬邑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