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川梨尽柿犹垂 于右任《邠县道中》赏析

咸阳日报 2018-08-29 06:55 大字

□董英桃

邠县道中

于右任已过邠人剥枣期,满川梨尽柿犹垂。

遗民争说灯山好,应记前朝避乱时。

注释:

1、邠县:今彬州市。位于咸阳市西北,属渭北旱塬塬梁沟壑区,东连旬邑、淳化,南依永寿、麟游,西临长武、灵台,北接甘肃正宁,为连接秦陇的咽喉要道。3500年前,周族部落首领公刘在这里建立了“豳”(音与“邠”同)国,这是邠州名称的起源。

2、于右任:我国近代、现代著名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原名伯循,字诱人,尔后以“诱人”谐音“右任”为名。

3、剥枣:《诗·豳风》中有“八月剥枣”诗句。“剥”是“扑”的古字。

4、满川梨:彬州梨是彬州市地方名特水果。

5、灯山:即明岨山,坐落在彬州市泾河、水帘河交汇的川道里。

赏析:

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1926年9月17日在绥远五原(今属内蒙古)誓师成立国民军联军,冯玉祥任总司令,辛亥革命元老于右任代表国民党和国民政府监誓、授旗,并任副总司令。10月,于右任随援陕先头部队由兰州回陕。时值西安被刘镇华围困,西兰公路沿线时局动荡,于先生暂住邠县月余。在此期间,他触景生情,写下这首诗。

首句交代节令,已经是深秋时节,过了邠州人打枣的日期。大晋枣是彬州市地方名特果品,在彬州市有3000多年的栽培历史。树龄300年以上的大晋枣药用极高,为历代贡品。“剥枣”是一种古今文化对接,是一种幸福生活的写照。“剥”是“扑”的古字。《诗·豳风·七月》有句:“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上古农事,精彩纷呈。

次句仍旧以邠县的名特水果来描绘自己所见到的景象,邠县的梨原名“老遗生”梨,有1000多年的栽培历史,分布广泛。此时,满川的梨已经摘获,但还有柿子垂挂在枝头。高高的树上挂满了红通通的柿子,远望就像一盏盏红灯。火红的灯笼就和璀璨的灯山关联了。前两句通过枣、梨和柿子写出了邠州丰富的物产和殷实的生活。

第三句说老百姓都争着说灯山很美好。南北朝时期,当地民众在山崖面上开凿了“九曲十八洞”,以避兵祸,后称为“水帘石堡”。唐贞观年间,天下太平,政治清明,为了庆祝升平,人们在“九曲十八洞”的周围凿出灯头大的石窝,其中盛灯盏。每年元宵节,当地人点燃上千盏清油灯,以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尾句陡转,一个“应”字提醒沉浸在收获和灯山美景中的人们不能忘记它最初是凿来避乱的历史渊源,要认清当时的军阀割据,社会动荡不安的现实,投身到革命现实中,将深厚的家国情怀,坚定的革命精神形象体现,卒章显志。

于右任先生在《再出关》写道:“目断庭闱怆客魂,仓皇变姓出关门。不为汤武非人子,付与河山是泪痕。”1926年11月下旬,刘镇华全线溃退,西安解围,于右任以国民军联军驻陕总司令的名义进驻西安,代行全省政务。

这首诗语言通俗,在平淡中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层次分明,前三句突出一个“好”,结句让人醍醐灌顶,不能忘却历史,要以史为鉴,消灭军阀,投身革命,建设新生活。格调高雅,将历史与现实结合,意蕴深刻,给人警示,让人难以忘怀。 (B)(13)

新闻推荐

违规设“车辆冲洗站”强制收费 国务院督查组要求陕西省彬州市立即彻查整改

据新华社西安8月26日电据国务院督查组收集的线索反映,在陕西省彬州市(县级市,隶属咸阳市)的三处路段,一些人打着治污降霾的旗...

旬邑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旬邑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