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的同龄人深耕医疗领域50余年 “医疗领域的巨变我看到了”
他是西迁精神的传承者。
精密仪器分析诊断越来越准确。
时代在发展但传统的诊疗手段依然在用。
从前看病全凭听诊器,中医凭望闻问切,西医凭望触叩听,如今各种先进仪器辅助诊断,以前跑东跑西为报销,如今一站式服务解民忧。时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2周年,走进共和国的同龄人,看医疗领域的巨变。
本报记者 李石
他是共和国成立后早期医学院的毕业生,在医疗领域深耕50余年。10月19日,走进兴平市妇计中心家属院,听年过七旬的老医生张林山讲述他的故事。
他是西迁精神的传承者
张林山老人家中没有时髦的家具,没有花花绿绿的装饰,墙壁上张贴着西安交通大学医学教育创建105周年暨抗战迁陕80周年的纪念照和欢迎原西安医学院63级(三十期)校友50年后再聚母校的纪念照。“当时6年制,全班32个人,一期10个班,有的人已经不在了,如果有现在的医疗条件,或许……”指着照片,老人有些伤感,沉默良久。
交大西迁之所以能够成为现实并成功,“西迁精神”之所以能够感染无数人,“密码”就在于:在当时交大西迁师生的内心深处,始终将为祖国繁荣富强、敬业无私、奉献青春年华作为毕生的价值追求。他是交大西迁精神的传承者。
卫生院里5名医生 看病全凭听诊器
张林山1969年毕业于西安医学院医疗系(现西安交通大学医学教育学院),当时就业面向农村面向山区等缺医少药地区。他义无反顾地来到礼泉县东庄卫生院,院里的医疗服务覆盖8个公社。
“中医凭望闻问切,西医凭望触叩听。”他说,当时医院在一个古庙中,只有一个综合门诊,5名医生,中西医、内外科、儿科都在一个门诊,没有化验仪器,看病全凭听诊器,没有任何辅助诊断。因为山地出行不便没有交通工具,只能带着出诊包徒步出诊。
辅助诊断越来越先进 看病报销越来越便捷
1983年,张林山被调到了兴平市西吴地段医院,才有了化验诊断,但只限三常规,少量病房可以收治病人。
1990年,他到了兴平市妇幼保健院(现兴平市妇计中心),临床科室、妇科、儿科还有辅助诊断。“如今的医疗条件,在当时根本不敢想。”他说,现在各种检查仪器更精密,检查范围更广泛,除了内外科、妇科、儿科,还开设了康复、保健等辅助科室,服务更全面,连卫生院都能做常规及生化检验,甚至拥有B超、X光机等先进仪器。
“如今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大为提高,保健意识也日趋增强。农村有合疗,城市有医保,现在一个社保卡养老医疗都包含。”他说,最近从报纸上看到新医保平台上线了,将采用新构架,新技术,新模式,新标准,实现医保业务编码标准统一,医保数据规范统一,医保经办服务统一,大大提升陕西省医保服务能力与医保水平,届时大家看病报销肯定会更加便捷。
张林山老人2005年正式退休后,目前在一家医院发挥余热。他告诉记者:“医疗领域的巨变我看到了。”语气中透着一名共和国老医生的欣喜。 (B)⑦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符备战通讯员王楠)为了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助老、爱老的传统美德,营造全社会关爱环卫工人的良好氛围。10月...
兴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兴平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