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三路上百年钩沉 □李连源

西安晚报 2020-09-06 03:24 大字

旧时的西安火车站闸口陶浒 绘解放初期的民生市场张和平供图旅京陕西同人与西安孤儿教养院院长张子宜合影张和平供图西安孤儿教养院教职员留影张和平供图

东三路是解放路上一条东西路,在解放路东侧,全长740米,从命名到如今不过百年,但却能钩沉出诸多旧事。

清代,西安府城东北隅有一座居住着清一色满族人的城中之城,史称“满城”。由于八旗驻防兵分屯其内,人们又称它八旗驻防城。1911年,辛亥革命一把大火让这里变成一片废墟。

1928年,西安市府正式将原“满城”划为新市区(类似于今天的新区),拓荒卖地,进行开发。是年秋,开拓修建了泥拌碎石路——尚仁路(后更名为中正路),即今解放路。并把现在与解放路相交的东、西一至八路以“崇”字起头称为“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路。东三路当时叫做崇忠路。

崇忠路首次进入人们视野,是其东段(尚勤路东)的灾童教养院。1929年年馑加瘟疫爆发,八百里秦川饿殍遍野,全省因灾死亡250多万人,许多家庭留下一个个无依无靠的孤儿。

天津《大公报》主笔陕籍人士张季鸾,获知疫情之后大批孤儿无依无靠需要救助,便在《大公报》上发出“捐三元钱救一条命”的倡议。平津各界积极响应,捐款甚巨。经各方协商,推举国民政府财务委员会委员长朱庆澜携款来陕,于1929年10月,在崇忠路东段创办西安灾童教养院,收容流落西安的孤童,一面施以文化教育,一面从事力所能及的劳动。又在灾童教养院南面,从东到西并排修了两条南北走向的小巷,每巷各建面对面的十二个规格一致的院落,分别名曰平民一所、平民二所,安置了近二百户灾民。1932年《西安市区域全图》上,崇忠路西口有孤儿教养院,东段有贫民住所,但却未标识灾童教养院。

平民一所、平民二所之间一块凹地辟为操场,设有篮球架、乒乓球台,据后来居此的老人们讲,他们到这里时篮球架还在。这是自崇忠路命名后第一次以一个大事件走进人们视野。

远在崇忠路还未得名时,这条路的西段(解放路东,尚俭路西,东二路北,东四路南)就有一家西安孤儿教养院,是一个叫张子宜的爱心人士创办的。张子宜(1880~1964)陕西兴平人。1919年,创办(1922年建成)西安孤儿教养院(亦称西安子宜育幼院),收养贫寒孤儿。院址初设尚仁路(今解放路)中段东侧,占地120亩,盖鞍房、厦房、二层楼房合计约四百间,收养孤儿最多时超过千人。院内开设实习工厂,辟有菜园,自办中、小学班,对孤儿实行“工读并进”,成年自谋职业。

至1933年,前后共教养男女孤儿1577名,尚有708名在校。这些孤儿,“有因灾害或者亲属死亡,无法生活,由其戚友送投教养院者,有因无人认领被送教养院的,更有抗战兴起以后各战区逃难的儿童。1946年8月,张子宜在孤儿院原址创办西安“民生市场”(今西安民生百货大楼前身),任经理。民生市场当时为西北最大的五金、百货批发市场,其经营所得全部回报社会、教养孤儿。

当时,西安孤儿教养院是全国三大孤儿院之一,是全国救助和教养人数最多的私立孤儿院。据1948年不完全统计,经西安孤儿教养院救助和教养过的儿童逾1.4万余名。1950年8月,张子宜将西安私立子宜育幼院无偿交由西安市人民政府接办。

1938年5月19日,侵华日军攻陷徐州,并沿陇海线西犯,郑州危急,武汉震动。6月9日,为阻止日军西进,蒋介石政府采取“以水代兵”的办法,下令新八师蒋在珍扒开位于郑州市区北郊17公里处的黄河南岸的渡口——花园口,造成人为的黄河决堤改道,淹没耕地1200余万亩,形成黄泛区,共计有1200万人受灾,390万人流离失所,89万人死亡。

从这年夏季开始,大批灾民沿陇海线西逃,随着灾民的不断涌入,灾童教养院的操场被逃难来的河南人慢慢以围城形式蚕食,被挤成一条窄窄的巷子,能挤的地方都住上了人,操场消逝了,取而代之的地方叫操场巷。随后来的灾民以民乐园为中心四散开来,随便找块地方安家,崇忠路成为名副其实的“难民营”。

1949年西安解放。同年7月12日,西安市人民政府布告,“中正门”改名解放门,“中正路”(即尚仁路)改名解放路,“中正堂”改名群众堂,崇孝、崇悌、崇忠、崇信、崇礼、崇义、崇廉、崇耻路分别改名东、西一至八路。崇忠路开始叫东三路。

前边所说的西安灾童教养院到了1945年,因经费拮据难以为继,河北省旅陕同乡会出资合办,遂易其名为私立河北小学。1947年,又改称私立冀光小学。1949年9月,西安市人民政府接办原公立小学。1952年9月,将私立小学全部改为公立,重新命名为东三路小学。

我家从母亲的扫盲班,我大姐一直到小弟,一家7人都在这所学校接受基础教育。姐姐们上学时的教师还是沿用当年灾童教养院的老房子,到了我的时候已经盖了前边三层楼、后边二层楼,中间两排房拆除后留作操场,操场西墙下是锅炉房,学生们在课间来这里接水或用开水泡馍,一墙之隔就是西安市第四十三中学。

说到四十三中,也是我的母校,可惜的是我在这里只读了三年初中。西安市第四十三中学是创建于1957年的一所区属公办全日制完全中学,在当时的西安声名鹊起。它的校舍仍为灾童教养院旧舍,只是将临东三路一侧平房拆除后,建起一栋四层教学楼,大门设在东四路上,东三路(操场巷对面)曾开了两扇不大的小门,方便附近学生上下学。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哥哥们闲来无事纷纷养起鸽子,为了锻炼鸽子的飞跃能力,经常把它们从自家房顶赶走,让他们四处去飞。有的鸽子,哥哥还会在其的腿上绑上一只鸽哨,当鸽子飞翔在空中时,就会发出划破长空特有的声音。

鸽子回窝总被叨扰,索性不回了,就卧在对面四十三中的教学楼顶。于是,哥哥们开始用小石块驱赶鸽子。只见一个哥哥站在操场巷口,右手持小石块,右转身体,向后张开右臂,发力投掷一气呵成。只听“哗”的一声,鸽子纹丝不动,一块玻璃被打破。如是这般,不长时间教学楼南侧几无完整的玻璃,为此东五路派出所民警没少找人谈话,不长时间,哥哥们又故态复萌。

学校了解到东三路人的彪悍,惹不起躲得起,索性把那个朝南的后门封堵了个严实,并将后围墙提高一米,明显高出常规围墙。东二路、东三路亦或更远的学生从此失去了抄近道的福利,开始从尚勤路或顺城东巷绕行上学。

1970年之前的东三路是光秃秃的,路边几乎没有种树,一眼看到底,只有四个路边水站。操场巷对面的人行道上散布着几棵洋槐树,粗粗壮壮的,到了暮春槐花盛开满街飘香。西边自来水站有一棵泡桐,或许是临近水的原因长得枝粗叶茂,每到夏天小伙伴们戏水后总喜欢待在树下乘凉。

那年冬季,整个东三路两侧开始挖坑,直径一米、深一米多点,整条街道成了战壕,大规模植树运动开始了。一个挨着一个的树坑让和我年龄相仿的小伙伴们有了打仗的阵地,整天跳进跳出弄得个个都像个刚挖出来的小土豆,那种欢快无以复加。如今,这批国槐已有50年树龄,尚勤路以东道路两侧的树冠早已碰头,亲热得不得了。

2009年民乐园万达广场开工,几日之内将东三路上近百棵国槐迁走,让老人们痛心不已!当时,你站在尚勤路西望,偌大的广场孤零零没有几棵树,只有民生一侧的9棵树,默默地诉说着它的同龄者曾经的遭遇。

那几年,为防止“帝修反”用突然袭击的方式发动战争搞化学战,一条街的连线广播整天播出如何逆风防止毒气、躲炸弹等常识,还常常拉响警报……每当警报响起,东三路一条街的人们携老带幼往东边跑,一部分人钻进东三路小学操场北侧和后楼下边的地道,一部分人在城墙根社办五金厂的防空洞中躲藏,人们在防空洞中默默等待警报解除,期盼着和平生活。

1980年之前,整条东三路上只有尚勤路东侧一个国营代销店,经营副食糕点,是一条街居民打油、买酱油醋和盐的地方,我小的时候没少打酱油。又过了几年,四十三中在原后门东边开了个小门,用小院里几间平房搞起第三产业——招待所。

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东三路街道都没有什么变化,一条街由东向西有名称的巷子有:锦绣巷、新中东巷(平民二所)、操场巷、新中西巷(平民一所)、强盛一巷(天增里)、强盛二巷(天福里)、强盛三巷(天寿里)、强盛四巷(同和巷),整条街道除东三路小学和民生百货大楼,以及民生北侧的陕西省五金交化公司家属院是楼房外,其余全是一二层不等的平房。

时至今日,东三路上有名有姓的八条巷子七条被拆,仅剩东段的新中东巷,与这片区域一个世纪前的混沌有着极高的吻合度,真是造化弄人。

民谣说:东三路,穷窝窝,灾童孤儿难民所,叫花子不去,啥都要不着(到)……

从崇中路到东三路,不足800米小街在近百年的历史上见证了两重社会。从西安孤儿院、西安灾童教养院,以及平民一所、平民二所、操场巷看变迁:西段民乐园万达广场,时尚现代;中段居民小区,安居乐业;东段待开发的项目即将动工,三十年过去旧貌换新颜。不知怎的,儿时的东三路虽然破旧,其情其景却总是浮现在眼前,东三路上,回味悠长。

新闻推荐

有关咸阳的二十四孝故事 丁兰刻母思亲 董永卖身葬父

佚名子孝村位于兴平市东北方向2公里的北莽原上。自汉代以来,子孝村就有“古槐为媒”的传统,更有“丁兰刻母思亲”“董永卖...

兴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兴平市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