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带依芳草,支颐想故山 唐代李端《茂陵村行赠何兆》赏析

咸阳日报 2020-04-22 11:08 大字

舒菊

茂陵村行赠何兆

【唐】李端

春天黄鸟啭,野径白云闲。

解带依芳草,支颐想故山。

人行九州路,树老五陵间。

谁道临邛远,相如自忆还。

这是一首赠别诗。诗人长期漂泊各地,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日增。在一个晴朗的春日,诗人来到茂陵县的一个村庄里与一位名叫何兆的朋友相聚,临别赋诗言志,表达自己希望早日返回故乡的心情。茂陵,古县名,位于今兴平市东北,“汉初为茂乡,属槐里县。武帝筑茂陵,置为县,属右扶风。”见《汉书·地理志上》。

诗的首联“春天黄鸟啭,野径白云闲。”直写眼前景,有声有色。黄鸟,即黄莺。春天来了,黄莺在树间发出清脆的啼叫声,乡间小路蜿蜒伸向远方,几朵白云悠闲地漂浮在天边。清脆的鸟鸣,写出了春天的生机勃勃,更衬托出乡村生活的安宁温馨。这样一个晴朗的春日,引发了作者的故乡情思。

紧接着颔联写作者心情受到感染,“解带依芳草,支颐想故山。”解带,解开衣带。表示熟不拘礼,或表示闲适。支颐,以手托下巴。故山,旧山。喻家乡。诗人和朋友相聚在一片草地上,解开衣带,躺在离离芳草间,情不自禁地用手托起下巴,想起故乡的春天这时候该是怎样美好啊!诗人对故乡的记忆铭刻在心中,但他惜墨如金,并没有对故乡的春天作进一步描绘,而是用一个儿童爱做的动作“支颐”,来表达自己想念故乡的激动心情,其情其景,留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诗人率真的形象和此时的心情跃然纸上。

颈联“人行九州路,树老五陵间。”九州,古代分中国为九州,九州这里指代全国。五陵,汉代长陵、安陵、阳陵、茂陵、平陵五县的合称,均在渭水北岸今咸阳市附近。为西汉五个皇帝陵墓所在地。汉元帝以前,每立陵墓,辄迁徙四方富豪及外戚于此居住,令供奉园陵,称为陵县。诗人笔锋一转,说自己已经走遍了全国各地,看着五陵原上的树一年年老了,树叶终会叶落归根,忽然觉得自己离家的日子太久了,以树喻人,牵引出返乡的诗情。

尾联“谁道临邛远,相如自忆还。”作者进一步用司马相如的典故来强化自己的归心似箭。汉朝时,司马相如“好读书,学击剑”,在梁孝王府上作门客,梁孝王死后,司马相因家贫没法生活下去。临邛县令是他的故交,就请他来到临邛。在临邛,司马相如受邀到富人卓王孙家宴饮,与卓王孙孀居的女儿卓文君互相爱慕,卓文君私下跟随司马相如回到成都,司马相如家徒四壁。卓王孙认为女儿伤风败俗,不给她分财产。卓文君和司马相如无奈又返回临邛,“尽卖其车骑,买一酒舍酤酒,而令文君当炉。”每日,文君当垆卖酒,相如打杂。后来,卓王孙心疼女儿,又为他俩的真情所感动,就送了百万银钱和百名仆人给他们。

作者李端(约743~782年),字正已,唐代赵州(今河北赵县)人。李端是大历五年进士,大历十才子之一,在“十才子”中年辈较轻,但诗才卓越。他少居庐山,师诗僧皎然。曾任秘书省校书郎、杭州司马。晚年李端辞官隐居衡山,自号衡岳幽人。其诗多为送别应酬之作,尤喜作律体。他的名篇《听筝》入选《唐诗三百首》。今存《李端诗集》三卷。(B)(13)

新闻推荐

兴平市关工委给贫困留守儿童送关爱

本报讯(裴涛记者崔亦馨)近日,兴平市关工委给70余名贫困留守儿童送关爱,为他们送去了防疫用品、学习帮助和心理疏导等服务。兴...

兴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兴平市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