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贫困村到美丽乡村示范村的兴平嬗变

咸阳日报 2019-04-22 08:48 大字

本报记者 梁高强

村里路面硬化畅通,路灯安装照亮回家路,广场修建锻炼新风,农家书屋开卷有益,农民的腰包逐渐鼓起来,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正在缩小……从一个省级贫困村演变成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兴平市西城办花王村在短短数年间迅速崛起,成为美丽乡村发展的典范。这一显著变化,不仅是兴平市激发起农村发展的新活力和新动能,更是兴平市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迈入崭新阶段的新标志。

在新时代的春风下,乡村成为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兴平市以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举措,正在全力以赴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今天吃油泼面”

初春四月,沿着波光粼粼的渭河向西,便走进绿意盎然的兴平市,金灿灿的油菜花随风摇曳,绿油油的麦田一望无垠,放眼望去,尽是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风光。

4月11日,春光明媚,微风和煦,沿着宽敞的柏油路,向左一拐,便走上整洁的水泥路,走进花木葱茏的花王村。刚一进村,满目遍是绿水青山的画卷,一幅幅独具乡村韵味的绘画涂满了道路两旁的墙壁,与家家户户门前的小花坛交相辉映,令人目不暇接。

嗤的一声,电磁炉上的水烧开了,康华英立刻放下手中的擀面杖,起身灌了暖水壶,又接着烧水。她一边切面,一边高兴地说:“今天吃手擀油泼面。”

面食之于关中人,就像鱼之于水、鸟之于翅膀。厨房里一顿操作,变成了一碗热气腾腾的油泼面,传递着家的味道。端起大碗吃面,放下筷子洗碗。可在以前,家家户户门前堆着柴草垛,一做饭就是“烟熏火燎”,烟囱还向外飘着灰,“家家贫困也顾不得那些穷讲究”。

在新时代的春风下,这个省级贫困村迎来了改头换面的新生。家家门前的柴草垛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花红叶绿的小花坛,一排排路灯也亮起来了,旱厕也改成了水厕,污水可以直接从埋在地下的管道流到村里的涝池,煤改电了,清洁取暖让村里冬天不再烟雾呛人,天然气管道也正在安装中……

“我脱贫了”

在村畔的一排排蘑菇大棚里,48岁的康票莉头上戴着草帽,弓着腰正在埋头采蘑菇。只见她站在一行行蘑菇菌棒巷道,双手上下翻飞,一朵朵蘑菇便已握在手中,又起身把采摘下来的蘑菇轻轻地放在一旁的白色塑料筐里。虽然还不到中午,眼明手快的她已经采摘了3个大棚。

天蒙蒙亮,康票莉便准时起来,这个生物钟已然成为她的习惯,打扫庭院、做饭,和患有脑瘫的儿子一起吃饭、拉话。8点从家里出发,骑自行车5分钟就能到达位于村畔的蘑菇大棚,开始一天熟稔的工作。

“因为儿子患有脑瘫,早年整日躲在家里暗自流泪,在村里都不敢见人,甚至感觉我自己都开始精神失常了。”说起早年的生活,康票莉的眼睛湿润了。为了给儿子看病,她和丈夫辗转多地找专家、寻名医,去了很多地方,看了很多医生,却依旧没有看好病,却把家里掏空了,还欠下了不少外债。一直没有放弃治疗,一直没有放弃沟通,一直把儿子当正常人对待,功夫不负有心人,儿子发育得还算不错,凭借助行器还可以独立行走。说到动情处,她忍不住流下了眼泪。她一边擦拭眼泪,一边微笑着说:“我脱贫了。”(下转A2版)

新闻推荐

兴平:规范控辍保学工作

本报讯(杨洋记者宋超)近日,兴平市教育局召开了2019年控辍保学工作培训会和推普脱贫工作培训会,就“控辍保学”相关表册的填写...

兴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兴平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