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器中的“上古野兽”

西安晚报 2018-12-16 04:54 大字

犀尊貘尊象尊

本周,流失海外百余年的圆明园旧藏青铜器“虎蓥”归国,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虎蓥”因其上虎形装饰而得名,这种惟妙惟肖的动物形装饰是我国古代青铜器的一大特色。除了虎以外,我国古代青铜器上还时常能看到象、犀、貘等野生动物造型,这些动物在中原地区早已绝迹,所以如今看来更显珍罕。

犀尊

犀牛曾广泛分布于亚非地区,我国中原地区古代也有犀牛,并形成了独特的犀牛文化,比如“犀牛望月”的典故。可是后来因为种种原因,犀牛在我国绝迹了,时至明代,人们已不知犀牛为何物。

我国曾出土过多件青铜犀尊,其中错金银云纹铜犀尊尤为精美。此文物1963年出土于陕西兴平豆马村,通高约34厘米,长约58厘米,重约13公斤,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错金银云纹铜犀尊为极具写实风格的犀牛形象,头部有双角,耳小,眼睛以蓝料镶嵌,闪烁有光;足为三瓣蹄,尾夹于股间,刻画极其逼真,肌体富于力感。器口开于背部,椭圆形,上覆素面活动铜盖,可以启闭。在装饰技法上,该器采用错金银技术,遍布华丽的错金银云纹,金、银、铜三色交相辉映,犀牛躯体不同部位施加各类花纹,以形成相异的质感。犀身主要部分遍饰精细的嵌金流云纹,华美的纹饰既具有很强的装饰效果,又有助于表现犀皮粗糙厚重的质感,使纹饰与造型得到完美的结合。

对这件犀尊的铸造年代,专家有不同看法,一种认为是战国,一种认为是秦,还有的认为是西汉,目前学界较多地认为其铸造于西汉。

貘尊

1974至1975年间,陕西宝鸡西周早期茹家庄2号墓中出土了一件造型奇特的青铜器。该器通高18.6厘米,通长30.8厘米,重3.25公斤,呈动物形,似羊非羊,似猪非猪,体态丰满,大圆耳,两目圆睁,长喙前伸,腹部微垂,4个兽蹄样的足较短,尾巴短小卷曲。兽两耳、两肩胛和后臀上均饰圆涡形卷曲兽体纹。器体中空,背部开方口,上有四角椭圆方盖,盖上立一虎,虎头前伸,双目直视。此器出土时与一铜盘相配,应是一套盥洗器。后经考古学界反复商榷,此器物被命名为“貘尊”。

貘是一种分布于热带地区的哺乳动物,其体长一般在1.8至2.6米,鼻端向前突出很长,能自由伸缩。目前我国境内没有貘的踪迹,一些古代文学作品中出现过貘,比如白居易写过一篇《貘屏赞》,文章描述的是一件绘有貘的枕屏(古人用来放在枕边的小屏风,有挡风功能),文中提到:“貘者,象鼻犀目,牛尾虎足,生于南方山谷中。”2002年考古工作者在贵州发现了7000年前的貘群化石,说明我国确实曾有貘;考古学家对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兽骨进行科学鉴定,在其中发现了貘的左右下颚骨,说明当时中原也有貘存在,但种群数量尚无法推测。

古代青铜器上的动物为今人的科学研究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参考,在此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我国古代青铜器中还有许多长相奇特的野兽,但不能确定它们是否真实存在过,所以就不一一介绍了。

象尊

如今我国只有在云南南部等地能看到野生大象,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我国黄河中下游地区时而能见到象群。据史料记载,殷人对象很有感情,他们不但能驯服野象,而且还将其用于战事。而到了春秋时代,因为气候变化的原因,中原地区的象群向南迁徙,最终从人们的视野里消失了。

目前存世的商代青铜象尊有多件,但能够明确出土地点的仅有一件。该象尊通高22.8厘米,长26.5厘米,宽14.4厘米,重2.78千克,1975年出土于湖南醴陵狮形山,现收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象尊为酒器,器身装饰有夔龙、玄鸟、虎、饕餮等纹饰,各个纹饰之间交织装饰着云雷纹,以连续纹样伸展,作为底纹陪衬,从而产生错落有致、图底分明的纹饰编排效果。象背部有一个椭圆形盖口,出土时尊盖已遗失,象鼻与腹相通,可作流口。象尊器体精致紧凑,形制厚重坚实,大象看上去栩栩如生。它眼睛圆突,眉毛呈豌豆状,嘴角向下,两颗尖尖的象牙外露,右耳稍有残破,象鼻上翘成“S”形,大象正面有3个脚趾,背面也有3个,细节十分到位。这只青铜大象与现实中的大象相比,在比例上躯体明显短了许多,但这样的设计并没有让人觉得怪异,反而增添了许多美感。

(宗合)

新闻推荐

老人3年绣6米长绣品为谢恩 一幅清明上河图 承载浓浓帮扶情

绣工精良的刺绣作品《清明上河图》记者于忠虎吕聪摄本报讯(记者于忠虎吕聪)近日,一位65岁老人将一幅长6米、宽0.7米...

兴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兴平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