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专栏 老校长的期望 雷涛
名家简介
雷涛,陕西武功人,著名文化学者、作家、书法家。历任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宣传处副处长,《陕西宣传向导》主编,西安电影制片厂副厂长,陕西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陕西省政协常委、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作家协会第六、七届全委会委员,陕西省杂文学会名誉主席,陕西省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陕西省文史馆研究员,中国作家协会书画院副院长,陕西文学基金会理事长。
1977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游记散文集《走近阿尔卑斯山》;纪实文学集《走向王国》《走出西影的女人们》;文论集《文心鳞爪》;文学演讲录《困惑与催生》;书法集《心迹墨痕》;主题散文集《原乡记忆》。2010年获俄罗斯“伟大卫国战争胜利65周年”纪念勋章和首届“契诃夫文学奖”。
在我读高小的时候,经父亲介绍认识了一墙之隔的薛固中学的校长苏建文。苏校长爱学生胜过爱子女,又因他治学有方,这所中学是当时省上为数不多的示范中学之一。苏校长培养人才心切,其施教方法,集中表现在看似冷若冰霜实则热情似火的性格特点上:常常用满腹的旧体诗文苦口婆心地训导学生,给子弟留下慈父般的印象。又时不时地板起铁青的面孔,对不听话的师生怒吼甚至痛骂,让师生们个个心存敬畏,就连私下叫他伯伯的我也不敢正面看他。偶尔远远瞧见,就会即刻跑开,说不清原因,还是一个“怕”字。直到1970年我进入中学学习,又当了学生“官”,对他才慢慢由惧怕到走近,最后变为亲切亲近了。
40多年来,苏校长一直关注着我的成长和进步。几乎每次见面,他都避而不谈友谊和亲情,不厌其烦地询问我的学习工作以及人际关系,还有下步打算与努力方向。我每次都会从他的眼神中体会到一种信任和期盼。
之后,我每有作品集子出版,都先送他指正。他却从不评说,只是反复告诫我要爱惜身体、珍惜时间。
为了抚平苏校长心头对我期望的一丝折皱,我一有空就返乡看望他。和他聊天拉家常,聊着聊着,便有了一个共同的强烈的愿望:把苏武荒冢重新修葺,让它成为当地新的文化亮点和旅游胜地,也变为全球苏氏的精神家园。我们师生俩多次实地寻访、考察,然后理清思路,向县上和有关部门提出建议,再由县争取上级立项。苏校长还以年迈之躯利用自己主笔的旨在弘扬苏武精神的小报撰文造势,并多方奔走呼号,广泛联络海内外苏氏实力人物与著名学者,为共同完成这一壮举而殚精竭虑。
经过多方努力,如今苏武墓园初具规模。每年苏氏世界宗亲大会在此举行,其社会影响越来越大。苏校长曾专门撰文记叙了这段师生情谊和我所尽的绵薄之力。也因了这件事,我和苏校长变成了真正的忘年交。有一次相聚,我捧酒祝福时戏言:“苏老师,学生我也许把这件事会做得更如意、更阔气。”老校长摇了摇头说:“已经够了、够了。”
老校长今年已经八秩有三,看上去依然面色红润精神矍铄。前些天,我又专程回乡,送他我新近出版的书法集子。老人还是不掩其心结:“搞书法,养心养性好着哩!不过,还是要干一番大事,机会不能错过。”我笑了:“愧对您老人家的期望。”
老人仰起脸说:“你在逗我。”我从他慈祥的布满皱纹的脸上看到他的笑容,同时心里掠过一丝悲叹:老校长笑得不开怀,只是苦笑。
《故里》:游子归园的回报
和谷
名家简介
和谷,国家一级作家,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团顾问,黄堡书院院长。
曾获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及散文奖、2019中国好书奖。
著作《和谷文集》14卷等60多部。舞剧《白鹿原》《长恨歌》《孟姜女》编剧。作品收入教材和高考试卷,译为英、法、俄文。
新世纪伊始,从客居八年的海南岛重返故都,我在文字上做的一件大事,就是和堂叔父续写了隔断百年的《和氏家谱》,对故里有了一个家族史记的交代。苏东坡如果没有晚年投荒海岛,便不称其为苏东坡。卑微之我,不远行岂知家山与心的距离,得感激那段匆促而漫长的异乡之旅。人生何尝不是寄居人世间,现实而梦幻,走得越远也是离灵魂归宿越近,从而化为生生不息的泥土。
此后,写一部类似村史的设想,一直沉重地压在心头。终其一生,既然选择了写作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依存,无论如何是要为生我养我的那一片故土有所回报,如鲠在喉,一吐为快,那就是写一部沉淀在血液中的书。《故里》释然了一桩知天命之年后的心结。
我自幼受祖父和外祖父吟唱的民谣顺口溜的潜移默化,从中学时代到当矿工就喜欢编写快板诗,上大学伊始喜欢读现代诗,发表了处女作及与贾平凹合写的抒情长诗。之后沉浸于写诗,转而写散文和报告文学,亢奋于新时期文学浪潮中。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一头扎在柳青写《创业史》的常宁宫,闭门不出,开写反映家乡小煤窑生活的长篇小说《黑洞》,在《长安》《延河》《北京文学》发表片段。因故未能完稿,奔了海南岛。直到重返西安,陆续写了十多篇叙述故土的作品发表,体裁被编辑列为散文或小说。或曰叙事散文,或曰散文化小说,二者兼之。归园之际,梳理为中短篇系列组成的长篇小说《还乡》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同时因编选篇目及架构有别,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了长篇小说《谷雨》。同一题材,两个文本,前者简约,后者较为充盈一些。
感谢茅奖评委李国平评介:和谷是散文和报告文学作家,八十年代在《北京文学》发表小说《土地》,长篇小说《黑洞》在刊物连载,未写完去海南中断。新世纪以来十多年陆续写完的长篇小说《还乡》《谷雨》,为当下乡土题材,凝重简洁,结构和写法以中短篇组成,类似阿斯塔菲耶夫《鱼王》及格非《望春风》,以新的目光透视旧景,其自白往事的抒情风格充满诗意,阐述现实生活现象中的人性本源与道德价值和浓郁的乡愁,从思想艺术和可读性标准衡量属于上乘之作。
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的《还乡》,讲述了克莱姆·约布赖特厌倦了奢华之都巴黎的生活,回到故乡爱敦荒原,希望通过教育乡亲,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尤苔莎寄望于通过与克莱姆的结合逃离荒原前往都市的故事。时空变幻,此还乡非彼还乡也。《鱼王》及《望春风》,只是表现手法和结构的类似,内容也别有天地。
这期间,自选出版了散文集《归园》,大多是真人真事,真情实感,以传统笔记散文为审美基调,叙写了田居生活中的人物、事件、季候、风物、草木、传说、乡谚、俚语,林林总总,五味杂陈。尽管在半个世纪的文学生涯中,写了数百篇怀乡文字,但沉淀于血液中的对故乡人和事的记忆与思虑,还没有迸发出来。也就是说,由于体裁的局限,那些阳光下斑驳的阴影,那些让人肝肠寸断的乡邻的家族命运和人生际遇,因某种亲情左右而无奈的回避和顾忌,而遮蔽了乡土全景式、立体化和全息的生活景象。全息,特指一种技术,可以让从物体发射的衍射光能够被重现,其位置和大小同之前一模一样。当然,小说写作的借鉴,其内容对于生活本身而言只不过是九牛一毛。生活,多么广阔、宽博,残酷而美丽。
于是,《故里》把笔墨投注于乡间闲话,那些流传着的芸芸众生的秘语,从而透视一个小村子的世相百态和现实景象。地方志和民间记忆的潜流,从来没有干涸过,人与事的传说更洗刷出几代农民鲜活的面影和生命状态。鲁迅对自己笔下的人物,往往有很经典的评价和观点,比如对阿Q正是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我用的是忧而不伤,坦然以待。
感谢南生桥先生评述《故里》:在六十节的篇幅里讲了六十多个乡村社会的生存故事。没有声势显赫的名公巨卿,惊天动地的旷世伟业,刻骨铭心的炽烈爱情,曲折离奇的惊险故事,慷慨激昂的豪言壮语,意味隽永的睿思哲理,有的是草根细民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柴米油盐,吃喝拉撒,家长里短,琐屑凡庸。那些平凡庸常的生命,默无声息地存在,默无声息地消逝;蝼蚁人生既弱小无助,脆弱易断,生命伟力又旺盛顽强,生生不息。福克纳的笔没有离开过他那个邮票大小的家乡小县,作者所描绘的则是其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村庄。由于人性的共通,作者讲的是故乡的父老乡亲,读者看到的却是一个个“熟悉的陌生人”。
中国小说起源于上古神话传说,晚于诗歌散文。鲁迅说,到了唐代“始有意为小说”。多年来,涉足过诗歌、散文、报告纪实传记文学,以及舞剧及影视剧、书画艺术,偏爱于《诗经》《史记》、唐宋明清散文小品和西方随笔,以及除文学之外的音乐舞蹈绘画,从中校正自己的价值观和审美意趣。我写《柳公权传》时,传主是当朝状元,全才一个,书法开宗立派,遮蔽了他的诗歌才能,也竟然还写过《小说旧闻记》。以往以为,小说么,道听途说,小道消息是也。时过境迁,它以对人物、情节和环境的具体描绘,借助于虚构与想像,广泛地多方面地反映社会生活的基本特征,优势于某种真人真事的局限,再造故事,以表达更深刻的人文蕴意。《故里》则依据生活和故事原型,做了必要的移花接木,从非虚构原貌借助小说虚构形式,写起来少有顾忌,陶醉其间,与人物一起歌哭,得心应手多了。
无论诗歌、散文、小说或其他形式写作,生活积累和艺术修为之两翼,关键在于天分与见识的高下,贵在艺术发现,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耐性。文学写作,不懂诗性是什么,连一篇千字散文也写不好,勿论煌煌大著,多为平庸字纸。所谓跨界,只须稍有悟性也非难事,木匠能做桌子也能做板凳,杀猪宰羊屠牛都是屠夫的手艺。书画同源,艺文同趣,也并非隔行如隔山。多种艺术形式,多元体裁,多媒体表现手段的融合,正是足以借鉴的资源。也许我是戏称的驾驭多种形式的所谓多面手,不专一,见异思迁,万金油,兴趣所致罢了。当然,文运使然,听天由命,竭尽精力便是。
《故里》是游子归园的回报,是讲述与乡亲的现实生活故事,乡邻的家谱与村史,是生命履痕的描绘,是一夜之间由农耕转入城市化时期的命运交响曲、安魂曲与挽歌。我手写我心,写出来了就了却一桩古稀之年的心结,至于喧嚣文坛云云,且当身外之事,一笑了之。
新闻推荐
本报讯(郭新勇)自疫情防控工作开展以来,武功县凤安中心卫生院全体干部职工坚守岗位、恪尽职守,充分发扬甘于奉献、勇于担当的...
武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武功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