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岁春风俎豆香 张錬①《后稷祠②》赏析
□董樱桃
后稷祠
【明】张錬
万古无如此世长,先从邰国③肇④封疆。
虽然粒食⑤难称报,岁岁春风俎豆⑥香。
注释:
①张錬:明朝进士,武功人。
②后稷祠:位于武功境内西北稷山之巅上阁寺,后稷祠是专门供奉后稷的祭殿。此处三面环山,登临远眺,武功旧城九街十八巷布局分明,建筑错落有致。环视远处,山川河谷,八方道路,田野林荫一览无余。后稷,姬姓,名弃,是黄帝的玄孙,帝喾嫡长子。后稷的母亲名叫姜嫄,有邰氏之女,是帝喾的元妃。善于种植各种粮食作物,曾在尧、舜时代当农官,教民耕种,被认为是开始种稷和麦的人。
③邰国:名骀国,古邰国,初为姜姓,后为姬姓,为有邰氏后稷弃的后裔之所封,是商周时期的一个古老诸侯国,位置在今天咸阳武功一带。邰国国都位于斄(邰)城,又名武功城,位置在雍州武功县(今咸阳武功县武功镇)西南22里处,此地有后稷祠及姜嫄墓。
④肇:释义有开始,初始之意。
⑤粒食:谷物的别称,也泛指粮食。
⑥俎豆:古代祭祀、宴飨时盛食物用的礼器,亦泛指各种礼器。后引申为祭祀和崇奉之意。
赏析:
这是一首咏史怀古诗,诗人拜谒后稷祠有感而发。
一、二句概括赞颂后稷的功劳万古流芳。早在4000多年前,有邰氏族就生息在咸阳武功县境内,弃就诞生于此。他在母亲姜嫄的影响下,潜心钻研农耕技术,被尧帝举为农师,树艺五谷,教民稼穑,人们得以结束茹毛饮血的游猎生活。他的事迹在《山海经》《诗经》《史记》中都有详细描述。弃为儿童时,好种麻、菽。成人后,好耕农,相地之宜,善种谷物稼穑,民皆效法。尧听说后,任命他为农师,天下得其利,有功。舜曰:“弃,黎民始饥,尔后稷播时百谷。”封弃于邰,号曰后稷,别姓姬氏。其后子孙繁衍,逐渐强大,是为周。所以说先从邰国开始封疆。
后稷以无与伦比的胆量和智慧开创农耕文化之先河,为华夏大地迎来了农耕文明的灿烂曙光。所以说“无如此世长”,几千年过去,这一世功盖天地,名播华夏。他倡导的农耕文明,使他的后代——周民族很快强大起来,创建的周王朝绵延八百余年。人们尊称他为“后稷”。稷者五谷之长,帝王奉祀为谷神。后是君主的意思。后稷死于稷王山,后人为了纪念他的功绩,在他教民稼穑的稷王山建了稷王祠和稷王庙,又在庙东南建了稷王塔,刻有“后稷明堂”四字。明、清时期,朝廷每年农历四月十七都要遣官致祭,表达人们对这位农业始祖的怀念。
三、四句从诗人进祠瞻仰所见的景象写起,后稷祠前山门殿上悬匾额“粒食万年”。进山门北行五十步为戏楼,过两侧月门往北是献殿,面阔三楹,正中悬“有邰家室”巨幅愿额。谷物不算是丰盛的祭品,难以回报后稷教民稼穑的恩泽,但年年春天人们还是会用尊贵的礼器装上丰盛的祭品来祭祀后稷,祭品的馨香在春风中弥漫,久久不能散尽,好像人们天长地久的怀念。
《诗经·小雅·生民》中记载“卬盛于豆,于豆于登。其香始升,上帝居歆。胡臭亶时。后稷肇祀。庶无罪悔,以迄于今。”描述了稷麦丰收之后,人们怀着愉快的心情祭祀上帝的情景。“我们把祭品放在礼器里吧,给木豆里放一些,给瓦豆里放一些,让我们来祭祀上帝,祭品的馨香袅袅升腾,上帝安然享受,他一定会惊讶地说‘这是什么香味,来得这么适时。\’是后稷开创我们周人祭祀的制度。大概因此才没有获罪于天,所以民族生生不息,绵延至今。”《史记·殷本纪》引《尚书·汤诰》篇统称大禹、皋陶、后稷为“三公”,评价他们“久劳于外,其有功于民,民乃有安。”《尚书·吕刑》并称伯夷、禹、稷为“三后”,认为他们德与功很高,受到人民的尊重,评价“三后成功,惟殷于民”。从“三公”“三后”是后世对稷非常高的评价。
全诗讴歌了后稷的丰功伟绩,表达了诗人对后稷的怀念与崇敬之情,以景语作结,含蓄蕴藉,言尽意无穷。(B)(13)
新闻推荐
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帮扶干部赴武功县镇西村开展“三送三帮”扶贫慰问活动
为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工作,6月13日,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组织帮扶干部赴武功县镇西村开展“三送三帮”扶贫慰问活动。当天上午,...
武功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武功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