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学界一面旗帜 宏道书院

西安晚报 2021-04-18 02:58 大字

□吴树民

光辉旗帜源远流长

宏道书院,是明清以来陕西省的四大书院之一,坐落于清峪河北岸,南邻颇有影响的地标建筑古龙桥。

宏道书院的诞生,与一位闻名遐迩的关中大儒有关,他就是关学三原学派的创始人王恕。他为官46年,辅佐五朝君主,历任兵部尚书等19官职,最终成为官至吏部尚书兼太子太保的一代名臣。王恕之子王承裕,明嘉靖年间任户部尚书,同样是国之栋梁。明弘治六年(公元1493年),77岁的王恕致仕归里。回到三原之后,为了发展家乡的教育,王恕便与儿子王承裕商议,筹办讲学之所。

清峪河北岸,原有一座元代兴建的学古书院,元末被废,成为孔庙;到了明初,这里又变成三官庙即普照寺。明弘治年间,王恕父子与当地的官员联袂,“撤去三官神像,即其殿宇奉安圣宣贤及四配像如故。复移学古书院碑于内,仍以旧额榜其戟……”使得被废100余年的学古书院得以恢复。在此基础上,王恕父子于明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在普照寺的旧址上,重新修葺增添,将僧舍改建为弘道书屋。次年扩建为弘道书院。旨在弘扬“为官之道、处世之道、为民之道”,弘扬张载所创的关学。

作为关学三原学派创始人,王恕教养儿子自然不离其宗。王承裕幼承家学,父子被誉为关学翘楚。高陵吕楠(泾野)、三原马理(溪田)和雒昂(三谷)等三秦名士皆出于弘道门下,由是名声大振。到了清中期,弘道书院受到当权者的关注。清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陕甘总督年羹尧专折呈准朝廷,将陕西省最高教育机构学衙署——学台,从西安迁至三原县城,府考便在弘道书院举行。三原成为当时陕甘两省(含今青海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的教育中心。因弘道书院为西北最高学府,乡试也在三原举行,弘道书院成为西北学界的一面光辉旗帜。清乾隆年间,因避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名讳,遂改“弘道”书院为“宏道”书院。

书院创建期间,三原县的一些乡绅热心参与,使得书院颇具一定规模。书院内的各个书房厅门,起名十分考究:外缭垣门,为“仰高”,意为对南山仰止,重门为“恭敬”;内小垣三门,为“中立”;中立门内,为“弘道堂”,“弘道堂”之东边为“庖”,西为“库堂”。前东、西各建学舍十间。“考经堂”前东为“清风轩”,西为“明月庵”。稍后东北隅为“清峪草堂”,西北隅为“嵯峨山房”。草堂之门为“卧云”,山房之门为“立雪”。学舍东为“逊志”,西为“省身”。草堂前甃石池涤砚,天长日久,墨凝池面,如同乌云,起名“云沼”……个个特色鲜明,处处高雅贴切,充满诗情画意。

书院建成后,王恕撰写了《弘道书院箴》:“维兹书院、实萃群英。隆师亲友,讲道穷理。工夫既到,义理自明。匪徒知之,尤贵力行。乡举里选,荐其贤能。进于宗伯,达于大庭。牧民守宰,辅政公卿。皆由此出,千载垂名。”其子王承裕也写了篇《弘道书院示从游》,其中有这样的诗句:我来重考经,兀兀坐书院。疑难塞膺胸,反袂漫试面。岂能开来学,不过同几案。万物人为贵,年光掷流电。功欲成千倍,行期经百炼。古来惟德馨,行潦亦可荐。

学习氛围继往开来

宏道书院建成后,王恕将其从政40多年来所搜购的经典以及历代名家著作5000多卷,移置于宏道书院的考经堂及其耳房,以供师生研读。书院中的考经堂,就是该院的藏书楼。王恕经常光临这里,跟众弟子探讨学问。

明代的宏道书院,以“父子亲、君臣义、夫妇列、长幼序、朋友信”为治学准则,以“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为言行检验,依据朱熹在白鹿洞书院订立的20条学规,约束学生行为。王恕、王承裕父子还为书院制定了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将生徒根据不同层次,分为不同的班级。这即是孔夫子所言的“因材施教”,而这种教学方式,使得关学在三原一地极为盛行。因此,宏道书院的建成是三原关学形成的标志,黄宗羲在《明儒学案》中称:“王恕、王承裕、马理为三原之学,其门下多以气节著。”陕西一域的学术体系,以张载所创的关学最受后世称道,到了明代中期,王恕对关学有了进一步的拓展,因此,王恕被后世称为关学三原学派的创始人。

宏道书院也有自己的刻书,名为《惜阴轩丛书》,该丛书总计36种,另有续编6种。按照版本著录,该书标名为:清·道光十四年至二十六年宏道书院刻本,124册。丛书封面左栏下题“宏道书院藏板”,卷下端题“邑后学李锡龄孟熙校刊”。

李锡龄(1794-1844),字孟熙,嘉庆二十一年举人,道光八年,捐官内阁中书,后在方略馆做过校对。父母去世后,李锡龄丁忧在家,博览群书,其间对古籍整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广泛地收集藏书。因为其家是三原巨富,没过多少年,他的藏书数量就达到了9万多卷。他从自己的藏书中挑选了一些流传较少且有重要学术价值的书,命名《惜阴轩丛书》,开始刊刻。《惜阴轩丛书》最先刊刻的两种,就是王恕的著作。由此可知,在三原文人中,王恕声誉之高。遗憾的是,《惜阴轩丛书》辑成后未及付梓,李锡龄便积劳成疾、卧病不起,临终前还念念不忘丛书的刻印工作,嘱托其表弟张树(字百获)、广文树总司校刊事宜。李锡龄死后逾二年,道光二十六年,由宏道书院刻印《惜阴轩丛书》并向外销售,此举引起全国各地学者重视,人们竞相求购,宏道书院坚持“以书育人,以文传道”,自此,宏道书院名声大噪。

明清时期,三原县进士及第者百余人,学子遍及西北各省。关中名儒牛兆濂、刘古愚都曾到三原讲学。宏道书院为三原“关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清光绪十九年(1893),宏道书院已经开始购买科学书籍、报刊,传播民主思想和科学知识。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宏道书院改名宏道高等学堂,倡导新学,注重经世致用,造就了一批海内外知名的民主革命先驱及专家学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陕西派遣官费留日学生30名,宏道学堂的学员就占了一半。

清朝末年,朱佛光任宏道书院主讲,他打听到孙中山成立了同盟会,于是鼓动宏道书院的学子们去参加。到了1905年,宏道书院的学生中已经有同盟会员30多人。后来这些人继续扩大,成为陕西一股重要的反清势力。

1910年,宏道书院改为宏道高等工业学堂,成为学习科学知识的学校,“开设织染、窑业,派人到日本请教,购机器;教学楼、实习工厂多是日本人设计。”1913年,易名陕西省第一甲种工业学校,后改称陕西第三职业学校、工业职业学校。1940年,称陕西省立三原工业职业学校,增加了土木、应用化学两科。解放后,在书院旧址上相继设立陕西省水利学校(后迁杨凌)、三原女中、中共三原县委党校、陕西省三原教师进修学校。宏道书院几经改名,但万变不离其宗,每个历史年代都是授业解惑、教书育人的地方。

走出学子群星璀璨

这样的书院、这样的名师、这样的学术氛围,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社会精英。20世纪初,从宏道书院走出了一群堪称国家栋梁之材的宏道学子,他们饱含“学以报国、学贵于有用”的家国情怀,在我国政治、文化、科技、教育等领域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明代的铁腕御史李伸,忠良贤臣张原,工部尚书、吏部尚书温纯,秦腔先哲、音律圣手康海;清代硕学鸿儒宋伯鲁等,均为宏道书院走出的著名学子。在这群星璀璨的学子中,尤以近代“陕西三杰”于右任、张季鸾、李仪祉最具代表性。

于右任众所周知,无须赘述。

张季鸾是中国新闻界的一代大师。历任《大共和日报》国际版主编、上海《中华新报》总编、《大公报》总编。《大公报》连载范长江所撰报道红军长征行迹的通讯,使世界了解红军的真相。他先后创办《大公报》天津版、上海版、汉口版、重庆版、桂林版,使该报成为自成体系的有全国影响的大报。他身体力行,撰写了3000余篇文章,对政治、经济、社会、外交、文化等均有独特见解。他的《大公报》社评,影响很大、感人至深。张季鸾,被人们称颂为“功在国家的一代论宗”。

李仪祉是中国现代水利事业奠基者之一。李仪祉足迹踏遍三秦,撰写出《论引泾》等科学论著,为陕西的水利事业奠定了理论基础。他先后兴建泾惠渠、洛惠渠、渭惠渠、梅惠渠水利工程,浇灌农田200余万亩;他还兴建引黑河水、引沣河水、引涝河水、引泔河水的诸惠工程,成为著名的关中“八惠”水利工程。从20世纪20年代末期到他逝世,先后参与了黄河、长江、汉水、海河、永定河等河流的规划治理和研究工作,写下了200多篇(部)专著和论文。

从宏道书院走出的,有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奠基人吴宓。他是国学大师、诗人,清华大学国学院创办人之一。他与陈寅恪、汤用彤并称“哈佛三杰”。刚正不阿、精于金石书法的大家茹欲立也是从宏道书院走出的。从宏道书院走出的政治外交家张奚若,历任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常委、华北人民政府高等教育委员会副主席、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会长等职务。在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张奚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名提议者。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秦腔戏剧的创始人和奠基者康海、李桐轩、范紫东也都是从宏道书院走出的学子。

康海是秦风秦声秦乐的研究者、改革者和推广者。他以诗文和李梦阳、何景明等并称为“七才子”。曾参与修订明宪宗、明孝宗两朝实录。在罢官回乡的30年间,他几乎把全部精力用于词曲、戏曲的写作、研究和实践上。他遍访秦中诸伎,登门求教,对戏曲音乐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李桐轩是西安易俗社首任社长。1912年,他与孙仁玉、高培支、范紫东等,发起创建西安易俗社,并被推选为首任社长。众所周知,易俗社培养了大批戏曲人才,创作和演出了大量优秀剧目,对秦腔戏曲发展和戏曲改良起到了示范作用。作为首任社长,李桐轩绝对是功不可没。

范紫东是著名的秦腔剧作家、易俗社的创始人之一。一生创作大小秦腔剧本68个,代表作《三滴血》《软玉屏》《翰墨缘》《花烛泪》等,至今历演不衰,兄弟剧种多有移植。其中《三滴血》还被拍成了电影。

……

三原县北城沿河有一条仿古街,河岸边一座高大的石牌坊,牌坊上刻着“关中上郡”四字,石牌坊的斜对面,有一座新建的城门楼,门楼上写着“永清门”。东去200米路北,就是现存的宏道书院,坐北向南,占地面积8亩,院内栽植松柏花木,郁郁葱葱而又清雅静穆。房舍建筑坚固,雕刻精细,气势恢宏。虽然不是当年宏道书院的全貌,仍可一睹昔日宏道书院的风采。

宏道书院以历史悠久厚重、学子名家众多,为世人所称道:南有岳麓书院,北有宏道书院。

本版插图王进城

新闻推荐

关中海关助力三原特色香油调味品首次出口韩国

本报讯(田地)近日,由咸阳市三原县某食品公司生产的500箱3.26吨混合芝麻酱、鲜麻油等三原特色香油类调味品经西安海关所属关...

三原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三原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