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正茂 穿梭“一带一路” 播种友谊和希望
深秋十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小麦育种专家张正茂(右)在陕西三原县的试验田里,播撒小麦种子。
■记者朱雪娇文/图
十月下旬,广袤的关中平原已入深秋,黄褐色的大地上色彩交织,犹如一幅斑斓的油画。在陕西省三原县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斗口试验站,40亩的选种田已深耕整地,等待播种。一位头发花白、脚蹬胶鞋的人坐在播种机上,将饱满的小麦种子,撒进肥沃的土壤。他就是西农大教授、哈萨克斯坦科克舍套农业科技示范园首席专家张正茂。
“今天我们带了五六千种小麦高代品系,进行‘海选’。这些小麦的后代具有抗旱、抗寒等性状,很可能在‘一带一路’的共建国家种植,满足他们小麦高产且优质的需求。”张正茂边说边跳下播种机,拍了拍身上的泥土,仔细排列好下一批即将选种的小麦。
如果没有疫情影响,此时此刻,他应该在克舍套农业科技示范园里选育分别适合两国种植需求的小麦良种。
科克舍套是哈国北部重要的古老城市,名字寓意是“天蓝色的山”,有着湛蓝的湖泊和泉水,土地肥沃,盛产小麦。三年来,张正茂风尘仆仆地往返在哈萨克斯坦等四个国家,奔波两万多公里,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穿梭育种,播种友谊,也播种希望。
广阔天地海外建起中国粮仓
对1961年出生于普通农民家庭的张正茂来说,“吃不饱”是那段岁月最深的记忆,“藏粮于地,让有限的土地产出更多粮食”的想法在他心里扎下了根。2016年11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率先发起成立“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并于2017年首次走出国门,在哈萨克斯坦联合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张正茂就是第一批承担示范园建设任务的专家之一。
“选择哈萨克斯坦的原因是考虑到该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种植环境与我国西北地区极为相似。哈国小麦平均年产量超过1000万吨,单产只有每公顷1.2吨左右,相当于中国单产的五分之一,典型的广种薄收。我们的目的,就是把中国优秀的科学技术和品种,输出到丝路沿线国家,帮助他们的小麦提质增产。同时增加我国粮食进口,减轻土地负担,缓解粮食压力。”
2017年4月,春意正浓,张正茂第一次踏上哈萨克斯坦的土地已是深夜。第二天一大早,他就联系哈萨克斯坦国立农业大学的塔肯院士和萨根柏院士,赶赴位于离阿拉木图四十多公里的示范园拟建基地。
“放眼望去,天山脚下,几千公顷的农田尽收眼底,肥沃的黑土地与背后积雪覆盖的山脉形成一幅阔美的画卷。这就是未来的示范园。当时就想到了一句话: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三年过去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哈萨克斯坦当地大学、科研单位和企业联合建成了阿拉木图、努尔苏丹、科克舍套、彼得罗巴甫尔四个农业科技示范园。吉尔吉斯斯坦比什凯克示范园、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示范园、白俄罗斯戈尔基示范园也相继建成。
扎根泥土培育小麦杂交良种
在中哈农业科技示范园,张正茂推广的普冰9946、普冰151、西农10号、西农12号等小麦品种,成绩优异。
“去年,西农10号较当地品种增产28.6%,西农12号增产超过20%。”张正茂说,“我们的多个冬小麦品种在哈萨克斯坦表现也很突出,抗旱、抗寒和抗病性很强,大穗大粒,明显优于当地品种。几个小麦品种最终产量都超过了每公顷1.68吨,较对照品种最高增产658公斤,改变了当地小麦广种薄收的现状。”
人们常用“十年磨一剑”来形容工作的艰难,小麦育种又岂止如此:每年从原材圃的亲本选配、杂交后代播种、田间选种,以及播种上万份材料的观察记载,收获后的脱粒、考种,每道程序都不能通过机械加工,必须手动完成。张正茂经常凌晨五六点就来到地里,忙到晚上半夜才收工。
“播下的种子,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为了避免出错,啥都是亲自上手,就是为了准确把握每一个后代材料。”
为了鉴定小麦的适应性,张正茂把品种播撒在杨凌、永寿、三原、洛阳、平凉等多个不同类型生态区的试验田里,进行“多点试验”。每逢秋播季节,他就亲自驾驶着拖拉机,在几十亩的选种田开沟播种。然后频繁往返于多地,对比观察,认真记录。
少则八年,多则十几年的艰辛,才能培育出一个相对稳定的优良品种。
2004年,我国第一个普通小麦和冰草远缘杂交的抗旱、抗寒、抗盐碱的“普冰143”小麦良种,就是张正茂用了近二十年时间才培育出的。
“穿梭育种”共结丝路情谊
除了西农大向哈萨克斯坦等国家和地区提供种子试种,“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也有一些小麦、大麦品种正在杨凌试种。通过种质资源材料交换,取其所长,配制杂交组合,杂交后代互换,两国专家分别在中国和哈萨克斯坦选育品种。“这就是中哈两国穿梭育种,也是现在重点研究的方向。我们从哈萨克斯坦材料中筛选了一些具备抗旱抗寒优质特点的优良品种,与中国高产、农艺性状好的品种杂交,目前已经是第二代了,相信将来会选育出适合中国黄淮冬麦区的抗旱抗寒优质又高产的品种。”
2019年11月,张正茂应邀访问哈萨克斯坦国立农业大学,热情好客的塔肯院士盛情邀请他到家中做客,院士夫人更是用哈国最高礼遇的美食“马肉”“马肠子”招待张正茂,拿出最好的伏特加酒,高唱祝酒歌。塔肯说:“你是我们尊贵的客人,把优质的品种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带到了哈萨克斯坦,让我们成为真正的一家人。”
正是有了张正茂等专家带去的中国优质良种和先进的技术,哈萨克斯坦农民收获了更多粮食,收入大大增加。
在位于北哈州的西安爱菊粮油工业集团公司粮油物流产业园,通过订单农业方式,农民在园区上班的收入从每月八百多元(折合人民币)提高到两千多元。农场主哈扎克斯坦恳切地对张正茂说:“哈国种子分蘖只有两到三个,而中国的可以达到五个之多,这将大大提高产量。您可否留下来做我们的技术顾问?”
在吉尔吉斯斯坦的农业科技示范园,西农的西引3号和西农34-9两个大麦品种平均每公顷产量超过4吨,比当地品种翻了一番,受到吉尔吉斯斯坦农业部和莫斯科州领导的高度赞扬。田园牧业公司董事长何国栋高兴地说:“西农品种就是好,今年我们把新的大麦品种列入国家品种审定试验,还引进了张正茂教授的普冰系列小麦品种。后期希望加强与西农的合作,引进更多好品种好技术,在吉尔吉斯斯坦扩大示范引领。”
订单收购哈国小麦走进中国
今年五月,历经三千多公里的长途跋涉,两批次运载着两万吨哈萨克斯坦优质小麦的“长安号”专列抵达西安港务区农产品物流加工园区。经过三到五天的加工,小麦变成面粉送进了各大超市,走上市民餐桌。
三年来,张正茂等专家积极联系西安爱菊粮油工业集团、湖南克明面业有限公司、中粮集团等企业,为哈萨克斯坦的小麦寻找出口渠道。“中国企业在当地实行订单收购,通过中欧班列运回西安,一方面提高了哈国的粮食价格和农民收入,深受当地政府和农民的欢迎。更重要的是增加了我国粮食进口渠道,为中国人民提供了更多绿色无污染的优质粮油产品。”
今年,西农大在哈萨克斯坦科克舍套农业科技示范园播种了两个小麦品种,示范面积共1875亩。“此次播种的两个小麦品种,为今后爱菊集团在哈萨克斯坦开展大规模小麦订单生产打下了良好的优质种源基础。这种模式,我们打算在更多丝路沿线国家复制推广。”
大半辈子投身小麦育种,在张正茂眼中,小麦就是最可贵的珍宝。金秋十月,哈萨克斯坦农业科技示范园的小麦已颗粒归仓,中国的关中平原上,播撒下了更多小麦良种。这些种子,孕育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粮食丰收的新希望。明年盛夏,又是张正茂最喜欢的季节,因为丝路的风,将再次吹起无边的麦浪。
新闻推荐
9月起新规实施 报废车不再“论斤卖”五大总成再回收 报废车市场现状调查
9月17日,在陕西省报废汽车回收拆解有限公司,各种报废车辆按要求进行拆解本组图片由华商报记者强军摄报废车辆拆解现场报废...
三原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三原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