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伦·斯诺的陕北之行 李一桐
?●海伦·斯诺(左)与康克清在延安(1937)
在纪念抗战胜利75周年和红军长征胜利84周年之际,缅怀先烈们的丰功伟绩,以及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仍然令我们肃然起敬!
海伦·斯诺就是其中的一位。
一
上世纪30年代,有一位正值青春年华的美国女性,毅然来到了灾难深重的中国。她就是埃德加·斯诺的第一位夫人——海伦·福斯特·斯诺。
海伦初来乍到,应聘在美国驻上海总领事馆做事,并兼美国几家报刊和公司的驻外记者。
她在中国时与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结为伉俪,双双声援支持中国革命;她同斯诺一道,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作为记者、作家和社会活动家的海伦·斯诺,亲自参加“一二·九”学生运动,如实向外报道中国学生的抗战活动;她在历史的关键时刻,采访了张学良少帅,提前70天预见到“西安事变”的发生;她冒着生命危险,完成了西北之行,把陕甘宁边区的实况真情,公诸于世。
她丈夫的《西行漫记》和她的《续西行漫记》曾引起广泛的影响,也为千百万中国青年投奔革命起到了重要作用。海伦·斯诺后半生历经坎坷,但对中国依旧怀有深厚的情感。70年代,她曾两次重访旧地,受到中国人民的热情接待。海伦·斯诺孜孜不倦地为中美两国人民的友谊奔波,为世界和平事业操劳,因而,曾两度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提名。1987年7月,陕西省政府及有关部门曾为海伦·斯诺赴延安50周年举行了纪念活动。陕西省对外友协和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等单位联合举办了海伦·斯诺图片实物展览。此展引起国内外观众的强烈反响。
二
自埃德加·斯诺访问西北苏区归回以后,海伦实在是又羡慕又向往。这一天,终于来了。
1937年4月23日凌晨,海伦到达西安。可此时,这里的形势已与不久前大不相同了。全城笼罩着一片法西斯恐怖气氛。海伦从到达西安之日起,就受到严密监视,四五个“保镖”不分昼夜跟随在她身边。红军联络人员虽尽力协助,仍成效不大。这一切,并没有使海伦放弃奔往延安的想法。她下榻西京招待所。一日,经招待所周老板介绍,海伦认识了一位在西安的美国青年游侠肯普顿·菲奇。菲奇劝其返回北平,然而,最终还是海伦说服了菲奇。他决心帮助海伦。
4月28日,海伦为了造成放弃奔往延安计划的假象,拍发给远在北平的斯诺一份电报:预计明天启程,车站迎接。很快,这份电报复印件落到西安反动当局手中。
当天晚上的西京招待所,整理好行装,海伦把枕头和毯子摆成躺着的人一样,以便次日早上看起来像有人还在睡着似的,使那些监视她的人推迟追赶她的时间。
约定的时间12点45分终于到了。这时海伦应该看到院墙上的信号——由菲奇燃点的香烟亮光,然而,她什么也没有看见。她不能再等了。海伦计算了夜班“保镖”的巡逻时间,小心翼翼地侦查一下窗外的地形。随之,翻身越过窗口,迅速跑到墙边的阴影处。
她攀上高处窥视墙外,只见,大街上一片寂静,唯有一支10多个宪兵组成的特别巡逻队在走动。
又过了几十分钟,海伦断定,军事管制造成的紧急状态已使菲奇难以赴约,而她暴露在外,孤立无援,在进退两难之际,决定铤而走险。当“保镖”又一次消失在建筑物的拐角处的一刹那间,海伦整整衣服,大摇大摆地向大门走去。奇迹出现了,门未锁。她顺手一推,门吱——的一声开了,她勇敢地跨出去,面对着卫兵。
“你到哪里去?”卫兵不熟悉海伦,他在履行公务。
“我要回家了,附近有人力车吗?”海伦用典型的外国帝国主义者在中国的傲慢口吻回答道。
“洋车,来!来——”海伦仿佛在喊救命。
“我是外国人,我要回家去。”海伦壮胆声称。
没有什么麻烦。然而,往哪里去,她又不知道菲奇的住所。此刻,海伦甚至比坐在窗前等候更痛苦。然而,海伦发现一个人骑着自行车过来,当自行车与人力车穿梭而过的一瞬间,她本能地喊了一声:“嗨!”
“是你啊!你真的跑出来了?祝贺你!”那人正是菲奇,他将车子停下,高兴万分地说:“因为有士兵巡逻,我无法接近院墙,而且我认为,你根本不敢逃。不过,我还是决定骑着车子转转、等一等。真有你的,来!这边坐。”
海伦更是高兴。她急忙走下人力车……
之后,在菲奇的帮助下,他们一同乘上唯一可通行无阻的将军小车。第一站,顺利到达三原县,这里已是红军驻地。
1937年5月初,海伦到了延安,受到红军的热情欢迎。此时,在西安曾担任海伦“保镖”的特务,已被送进了监狱。
三
海伦抵达延安的第一个早晨,她还处在昏睡之中时,毛泽东和朱德已来到海伦下榻处探望了。
他们相互握手、寒喧……
“我丈夫一回到北京,就尽快把你的传记打出来了。这将会给每一个读者以深刻影响。这次我决定不惜任何代价访问你们的地方,我丈夫希望我从你这里得到最后一章的材料。”海伦告诉毛泽东。
毛主席以他习惯的方式笑笑,亲切地点了点头。
就在这个夏天,海伦给毛主席一份长长的问题单子。毛泽东对她提的问题,其中包括许多要求解释看来似乎是很矛盾的问题,都很感兴趣。毛主席总是亲切地笑着说:“你知道吗,中国有许多事是很奇怪的。”接着便问:“你的意见呢?”
海伦在延安采访期间,曾与毛泽东谈到抗战问题。毛泽东递给海伦一份十大“救国纲领”,目光炯炯,激昂慷慨地说:“如果与南京政府合作,这十项就能实现,我们就能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如是不合作,中国就会灭亡!”
“我确有同感。”海伦站起来表示同意:“中国必须以任何可能的办法动员起来……”
毛泽东与海伦还就中国革命的实质性问题进行了广泛交谈。海伦始终处在兴奋之中。
此前,斯诺曾告诉过海伦,他赴延安时,是周恩来骑马迎接的。
这次海伦同周恩来相见,并进行了多次交谈。
1937年8月中旬,海伦在延安完成了为期近四个月的采访活动。意犹未尽,她要随红军部队赴前线采访。
“我目睹和采访过1932年的上海之战。我冒险冲过西安城。”海伦信心十足,打消了毛主席的疑虑。
“那好吧,我为你写封信件。”毛泽东挥笔亲自为她写了介绍信。
随之,海伦迅速整理行装,踏上了赶往部队驻地的行程。不巧的是,由于路途遇到波折,待她赶到部队驻地云阳一带时,这支部队已开拔前线了。仅仅相差几个小时。
这封亲笔信,海伦一直保存下来,成为一件珍贵的纪念品。
1979年元月,以邓小平副总理为团长的中国代表团访问美国。在出席华盛顿市为庆祝“中美关系正常化”而举行的盛大招待会上,有位鬓染白丝的老太太,随官方见到了邓小平同志,并将一封信件亲手交给了邓小平。这是一封时隔42年的毛泽东的亲笔信。信中写道:弼时、小平同志:
斯诺夫人随部队一起赴前方,作为战地记者,向外写报道。请在工作、生活诸方面予以协助和关照。
致礼!毛泽东
1937年8月19日
邓小平热情地握住海伦的手,亲切地说:“你就是斯诺夫人?”
“是的。”
“你可是大名鼎鼎的记者啊,我听说过的,听说过的。遗憾的是,我们今天才见面。”
说到这里气氛顿时活跃起来。
……
1997年,海伦病逝,享年90岁。
海伦·斯诺,中国人民不会忘记您!
新闻推荐
8月25日上午,咸阳市首家县级延安精神研究会——三原县延安精神(渭北红色文化)研究会正式成立。陕西省延安精神研究会、咸阳...
三原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三原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