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的“石榴裙”

四川政协报 2020-03-10 00:42 大字

■赵柒斤

武则天在《全唐诗》中共留存47首诗,其中公认艺术水平最高的一首是《如意娘》:“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这首融合南北朝乐府风格的七言绝句,是武则天在感业寺出家时所作,也是改变她一生命运的最重要的一首诗。

永徽元年(650年)蒲月(5月)二十六日,是唐太宗李世民周年祭日,唐高宗李治来到皇家寺院——感业寺进香,与武则天上演了一出“鹊桥相会”。《唐会要》卷四谓:“武氏泣,上亦潸然”。有史学家称,《如意娘》就是武则天见到李治并说了一堆怨怼情话后献上的。其中“开箱验取石榴裙”写得很夸张。试想,石榴裙上的泪痕怎么可能一年也没干?用这种夸张手法“出示证据”,目的就是提醒李治忆起她穿石榴裙时的美好旧时光。武则天的“宫心计”就是一条“石榴裙”。正是凭借这条神奇的裙子,武则天牢牢地抓住了李治的心。五年后,“废王皇后而立武宸妃为皇后,亦称天后。”

石榴裙,即俗称的“大红裙”,因其色彩艳红像石榴花而得名。“石榴裙”之称谓,始见于南朝梁何思澄《南苑逢美人》诗:“风卷蒲萄带,日照石榴裙。”引诗言美人的着装打扮:可能指腰间结着碧绿衣带,远观就如翠绿晶莹的葡萄一般,下着石榴红的美丽裙子,红绿映衬,光彩耀眼。又有南朝梁元帝萧绎《乌栖曲》:“交龙成锦斗凤纹,芙蓉为带石榴裙。”后人据此为典,常以“石榴裙”形容女子姿色之美,或借以代指美女。

从残存的唐代壁画中可直观感觉到,唐代女性服饰的确浓艳、大胆、奢华、新颖、雍容大气。陕西三原唐李寿墓壁画及西安白鹿原43号初唐墓的女俑着装告诉人们,曾流行很长时间的条纹裙逐渐“功成身退”,红色、绿色、黄色、紫色、青色、白色等各种色彩浓艳之裙大行其道。而“石榴裙”更成为年轻女子极青睐的一种服饰款式。上至公主、贵妃,下至民间女子都喜穿色如石榴红、不染其他杂色的飘逸长裙。

唐代也留下许多点赞女性美的“石榴裙”诗。如白居易的“移舟木兰棹,行酒石榴裙”“眉欺杨柳叶,裙妒石榴花”,韦庄的“莫恨红裙破,休嫌白屋低”等。正如《旧唐书·舆服志》卷二十五所说:“风俗奢靡,不依格令,绮罗锦绣,随所好尚。上自宫掖,下至匹庶,递相仿效,贵贱无别。”当然,进取型人格的武则天自然拥有多条石榴裙。无论是“武才人”还是“武尼姑”,“石榴裙”不仅是一种遮掩与点缀,更是一种安全与安慰。

汉代刘熙《释名·释衣服》曰:“裙,群也,连接群幅也。”而唐代裙子多有褶,即所谓“破”。几褶就是几破,“破”多势必浪费。于是唐高宗李治下诏:“天后,我之匹敌,常著七破间裙,岂不知更有靡丽服饰?务尊节俭也。”从建设节约型社会角度看,此举推动了文明进步。但一些贪官污吏和纨绔子弟男性荷尔蒙飙升,纷纷“拜倒在石榴裙下”,甚至演绎出“石榴裙下死,做鬼也风流”的闹剧,让“石榴裙”背上了千古骂名。

其实,根据色彩学原理,红色代表着吉祥、喜庆、热情、奔放、斗志等,当然会刺激眼球,被认为最能激起荷尔蒙分泌。武则天也许正是利用色彩学这一原理,重新激发了唐高宗李治的旧情,进而赢得人生。

新闻推荐

三原:党建“三心组合拳”助力复工复产

本报讯(索卫锋)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是大战,更是大考。三原县坚持党建引领,用心筹划,精心管控,贴心服务,确保防疫生产“双线作战”...

三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三原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