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坛的良心 鲁迅文学院原常务副院长、著名作家白描点滴

咸阳日报 2018-12-11 07:54 大字

吴树民

我是什么时候和白描认识的,已经记不清了!好像是他到三原县文化馆调研,在时任馆长的房子里见的。但是,我永远记得白描在一次给业余作者的创作谈中说:作者创作必须具有全球意识。这个观点如同醍醐灌顶,让我眼前一亮。会后,有人颇有微词。我当即反驳,你不俯视世界,你不阅读世界名著,光盯着自己脚下巴掌大一块地,能写出什么好作品?说得那人面红耳赤。

白描发表出版的作品,和同代许多文坛大咖相比,数量不是很多,但是质量很高。白描是难得的敢说真话实话者之一,因而,很多文友称其为文坛的良心!

四十年来,当代作家写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文学作品,浩如烟海,多如牛毛,绝大部分都是赞美苦难、讴歌谬误,粉饰太平、愉悦自恋。唯有白描的长篇小说《苍凉青春》、长篇纪实文学《陕北:北京知青情爱录》和1992年获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的《一颗遗落在荒原的种子》,将一抹亮色和现实同时撕开来,鲜活地展现在读者眼前。1988年由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发行的白描长篇小说《苍凉青春》,引起广泛关注和评论,北京、西安两地曾分别召开作品研讨会,被称作“知青文学的又一次超越”(见《文学报》1989年4月21日),我以为这个评价十分准确。如果作家没有良知和良心,是不可能写出这样真实、宏阔、壮美的巨著来的。作为读者,你如果敢于直面残酷的现实,就会从这部大书中读出鲁迅的犀利风格和深沉的笔墨,从这部大书中领略史诗的风骨和史诗的品格。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曾在延安地区政法组工作,由于具体工作在定案办公室,看到许多知识青年的案卷,千奇百怪,让人瞠目。所以在读到《苍凉青春》《陕北:北京知青情爱录》和《一颗遗落在荒原的种子》,不由击节长叹,赞赏作者真实地反映出知识青年的生存状态,总结出那个时期的生活真谛。我以为,白描无愧于巴尔扎克所说的作家是“社会的书记员”的称号。

白描是文坛的多面手作家。他在创作小说、报告文学的同时,在文艺理论和文艺品评领域也颇有建树。他在陕西师大进修和教学期间,就有《论〈诗经〉的成因——兼与刘念先教授商榷》《豪迈悲壮的英雄颂歌——论杜鹏程的小说创作》等研究论文面世。此后,结合教学和编辑工作,陆续发表了《论路遥的小说创作》《柳青的追求和创造》《我读〈延河〉新人新作》《还是要开放,还是要面向生活》《热闹与寂寞》等文学评论,高屋建瓴,褒贬得当,资料详实,论据充分,着笔新颖,鞭辟入里,让读者思索联想,深受补益。

1991年,白描调往北京后,不管供职部门怎样变化,他对文学的赤诚和坚贞始终如一,他手中的笔、指尖的键,一刻也没有停歇。400多万字的小说、散文、报告文学、文学评论等等,像山谷崖底狂喷的甘甜清泉一样,喷珠吐玉,流入奔腾的文学江河。

白描退居二线以后,依然处于旺盛的创作状态中,出版了纪实散文集《被上帝咬过的苹果》、非虚构作品《秘境——中国玉器市场见闻录》(以下简称《秘境》)等,在文坛引起热烈反响,他这种视文学为生命,视写作为修行的精神,为众多退休的文化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白描的散文随笔集《被上帝咬过的苹果》,是敢于直面人生、超然于世、震撼人们心灵的生命赞歌。《秘境》一书倾注了白描对玉文化研究的心血。中华民族创造了绵延数千年的玉文化,白描写这本书,绝非只是为一种精美的石头唱支歌,也绝非仅仅为普及玉石文化知识做贡献,而是想写出一种文化传承的曲折进程,想“写出藏在石头里的喜乐悲伤”,他如愿以偿了。

中国作协副主席高洪波在白描《秘境》研讨会上说:“白描的新书为我们描绘了现实社会的众生相,围绕‘玉’,他写了各色人物、见闻。我想,只有对玉爱到了骨缝里,才能写出这样的文章。”著名评论家雷达说:“《秘境》深入揭示了玉文化在当代中华的嬗变,又理清了玉器收藏的历史渊源,可以说是集趣味性、文学性于一身。”“表面写玉,但实际上是用文学的方式展现了玉文化的世界”。著名评论家梁鸿鹰亦表示,《秘境》一方面具有纪实性,对事件情节描述得非常准确细致,另一方面又具有较强可读性。

白描还是30集电视连续剧《遭遇昨天》、10集电视连续剧《圣水观》、10集电视专题片《龙的飨宴》、10集电视专题片《中华魂》、20集电视连续剧《特区女记者》等众多电视剧的编剧或总撰稿。他的作品被收入多种选刊选本:散文《写给远去的路遥》,被收入时代文艺出版社《20世纪末文学作品精选散文卷》;报告文学《一颗遗落在荒原的种子》被收入华夏出版社《建国五十年百人百篇报告文学精选》《婚链》《孽缘》《冤家》《弯弯井坡》被收入华夏出版社出版《中国知青情恋报告》;《作家路遥身后被遗忘的母亲》等文章被《读者》等文摘性刊物转载。

此外,白描还主编或参与编辑1000余万字、出版后具有较大影响和产生良好评价的图书,如《陕军东征小说佳作纵览》《面向二十一世纪》《二十一世纪文学之星丛书》等。

2013年12月9日,在京举办“陕军再出发”座谈会,白描那一席“不合时宜”的发言,细细品味,实在是充满对陕西文学的酷爱、担忧、祈盼和憧憬。有些人只觉得“不妥”,实在是误解了白描的一片苦心。而今,吹牛皮信口就来,唱赞歌轻车熟路,谁都会锦上添花、看脸行事,谁都会拉个彩腔、拔个高音,然而,于事无补。说几句真话实话,谈一点批评意见,常常会被某些人视为负能量。其实,这是一种认知和理论的颠倒。再美妙的赞歌,也不会遮掩住污秽丑行;再芳香的花环,也不会消除掉脓肿癌变。这如同身患疾病,走进医院求医,是吃甜腻的参茸大补之药,还是吃苦涩的对症治疗之药?甜腻大补,有害无益;苦涩对症,治病救人。我们不少人偏偏不懂这个极其浅显的道理。难道真要像鲁迅说的那样:“即使无名肿毒,倘若生在中国人身上,也便‘红肿之处,艳若桃花;溃烂之时,美如乳酪’……”(鲁迅《随感录三十九》)才让领导心满意足?诚然,听久了掌声,沉醉于赞歌,听实话真话,听批评谏言,有点儿不适逆耳,有点儿脸红心跳,可是,于广大作家有益,于振兴陕军有益,于千秋大业有益,这是语重心长、真真正正的正能量啊!

白描对故乡更是一往情深,经过多年深入生活、调查研究、搜集资料,2017年,为秦代开凿并造福泾阳和关中的郑国渠创作了长篇小说《天下第一渠》,现已列入中国作协重点扶持项目,由陕西新华传媒出版集团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估计在2018年年底即可面世。

在复杂的社会生活和多变的文坛风雨中,作为文坛良心的白描,依然放射着令人炫目、令人尊敬的光华!(B)(10)

新闻推荐

一名乡村教师的教育情怀 记三原县新兴镇新兴中学教师段巧云

本报记者宋超年少时,她就为少年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宏伟志向激励,立志成为一名人民教师。1992年9月,她终于踏上了...

三原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三原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